语文课堂中游戏精神的回归
2021-06-15朱玲
朱玲
[摘 要]幸福指数高的语文课堂一定是适合儿童、契合童性的课堂。游戏符合学生的天性,能满足学生的自我需要。目前,语文课堂缺乏游戏精神,使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与幸福。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争做一个反思性的实践者,转变自己的角色,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做一个“游戏”之人;同时,在课前做好准备,课堂上采取多种形式、多样的方法唤醒学生的游戏精神,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中,从而获得语文能力及个性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堂;游戏精神;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3-0040-03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不仅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且是构建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依据,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思想交流的工具。游戏作为教学实践,对儿童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学校教育教学中,游戏只是作为一种手段被使用,它并没有在精神层面上真正地融入其中。作为教育实践者,应从儿童成长的角度去进行游戏教学,让学生真正享受语文课堂的快乐。
一、当下语文课堂游戏性的教学现状
游戏本身是一种自由开放的活动,游戏者通过游戏来实现并满足自我需要。语文教学过程也需要像游戏一样敞开怀抱,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然而,现实的语文教学过程往往趋于规范、封闭,缺乏自由、开放的游戏精神。
(一)游戏成为教育的附属品
目前,游戏能够在语文课堂中被接受是因为它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教师将游戏引入课堂中,但并不是完全的接纳,并没有把课堂和游戏真正地结合起来。教学活动有时候需要游戏活动,游戏便充当角色出现在课堂里;当不需要的时候,游戏便会被搁置在一边。游戏存在于语文课堂,俨然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附属品,更别谈游戏精神在课堂中的体现了。
(二)游戏形式化、利益化、套路化
语文教学本来就是轻松而自由的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师生双方的自由都是受到限制的,更别谈游戏精神在教学中的运用了。语文教学要符合标准化的要求,教师的工作就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标准化的要求实施教学,不能随心所欲,教学流程往往就按照套路走。一些教师追求这种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这种按照套路进行的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开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也要遵守规范的要求。教师提问,学生要尽可能地使用标准的语言来回答,努力与教师预想的答案一致。古罗马的教育家普鲁塔克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而我国传统的教学,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专注于教;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器具”,专注学。教师和学生该有的自由精神、创新精神,并没有完全反映在课堂教学中。
二、唤醒语文课堂中的游戏精神
有句话说得好:“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游戏在教育中也一样,教育并不缺少游戏,而是缺少游戏精神。语文课堂需要游戏精神。在语文课堂中唤醒游戏精神,要通过多方面努力才有可能实现。
(一)教师争做反思性的实践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理应作为一个反思性的实践者,更应争做反思性的实践者,去开展自己的教学,以顺应儿童的天性。
1.转变教师角色
如今的社会,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部分。“知识权威”已经不适应于当今的小学教育,“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已成为时代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不能像过去一样做一个简单的“教书匠”,将一成不变的机械灌输的教学模式奉为自己教书的信条。“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更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学生反过来也是老师。因此,教师要转变师道尊严的思想,奉行在教学中不仅是学生的指导者,也应作为学习者和学生一同成长的理念,享受在一个师生相互尊重的平台上共同研究学习的幸福。
2.富有教育理想和追求
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育理想和追求体现着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获得学生喜欢的重要因素。作为语文教师,在提升自己人格魅力的同时,要重视真正的语文教学,顺应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童性;不为了教书而教书,应让教书成为真正的育人方式,打造开放的、自由的、充满乐趣的,学生敢说话、敢表达自己思想的课堂。语文课堂要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形成一个教师民主、学生自由的课堂,教师成为一个真正“懂”儿童的指导者。
3.成为“游戏”之人
胡伊青加提出的大胆命题:“人是游戏者。”这使我们对人的本质有一个新的看法,同时也扩展了游戏的内涵。如果教师作为一个“游戏的人”,就有助于解决当前教育中重知识和技能来获得的生命体验的问题,有助于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同时也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教育活动。游戏使教育過程成为一个教师和学生之间生命表达的过程,帮助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我—你”的自然关系,实现师生关系的平等。
4.追求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
幽默是一种机智的体现,也是一种健康的品质。具有幽默感的教师能使课堂更加轻松愉悦。这里就有一个成功的案例。
在课堂上,教师看见一只蝴蝶在学生面前飞来飞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首先让学生驱赶蝴蝶,然后突然说:“下面请同学们以我们刚才的情景打一个词牌名。”学生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这时,教师把答案告诉了他们,是“蝶恋花”,然后解释道:“你们就好像祖国的花朵,蝴蝶在你们面前飞来飞去,不就是这种意思吗?”学生哈哈大笑。于是,教师接着讲新课。
面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教师体现了他的教育机智,灵活应变,启发了学生,让学生充分讨论,也成功地拉回了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语言中感受到轻松,这样的课堂就是和谐的课堂。
5.超越功利目的性
毋庸置疑,教育是有一定的功利性的。但是,如果教育仅仅是为了功利性目的,那么,便无意义可言了。“教育是改造人的工作,本应把功利性的人改造为非功利性的人,使人趋向高尚而不是渺小,不是去加剧人们追求功利的心态。” 这也是游戏精神所在。因此,教师只有摆脱功利性目的的束缚,以游戏精神,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中,才能真正体验到教学的幸福。
(二)教学活动如游戏般展开
1.课前准备全面充分
(1)深入发掘教材,激发学生兴趣
教材是教学的有效载体。学习语文,要先激发学生对教材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去欣赏文本的内容,包括文字、语言、结构和情感等。如,绕口令《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儿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这首绕口令通过字词不同的组合,形成特殊而美妙的节奏与韵律,便产生了趣味。诗歌的乐趣主要体现在节奏和韵律上,不仅听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当学生读着一首有趣的诗,他们能理解诗人精心编写的乐曲,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
(2)合适的教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措施。教具能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不仅可以实现直观的目标,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堂生动有趣。比如,在教学《花钟》这一课时,教师可在课前自制一个花钟,这样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花开的不同时间在花钟上种不同的花,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课堂充满趣味。不要忽视课前教具的准备,它其实是在为教学创设了一个情境,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学过程“花招百出”
(1)以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陈鹤琴先生说:“故事在儿童是一种重要的精神食粮。” 故事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故事对学生有着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学生乐意在故事情境中学习。因此,故事情境下的语文课堂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采用故事教学, 即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使用这种方法。教师不仅要讲教材中的故事, 而且要根据教学情景机智地运用故事, 使课程内容故事化。当然,也可让学生参与故事教学,由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传递知识和经验。故事能起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2)以童话激发学生的兴趣
儿童天性喜欢幻想,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在儿童的眼里,花鸟草虫、星光月夜、风霜雨雪都蕴藏着无数的秘密,都令他们心生向往。童话,是滋养儿童精神世界的独特方式,是儿童丰富多彩的精神家园,是儿童心灵健康成长的重要养分。优秀的童话用爱心来感动人,给人的心灵播下真善美的种子,让人终身受益。阅读与聆听童话是儿童感受人生美好的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从教材入手,将童话作为课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让童话愉悦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的想象,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以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
朗朗上口的儿歌,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象的语言,能帮助学生记住字形和发音,同时也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让学生产生想学下去的欲望。枯燥无味的符号,在注入了音韵节奏后,变成了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这样让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很有意思。例如,学习汉语拼音中的6个单韵母,看似很简单,但对初次接触拼音的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教学时,教师抓住单韵母的特点,运用形象化的语言,结合插图编成儿歌:
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aaa;
大公鸡,哦哦叫,拢圆嘴巴ooo;
……
这样,把课文内容编成儿歌来让学生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4)以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都喜欢玩,用他们认为快乐有趣的方式去学习,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例如,學习汉语拼音字母,为让学生记住声母,教师可以设计“开火车”读的方法:每个学生胸前贴上声母卡片,代表一个声母,根据“字母”的顺序排队开小火车读。这样,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快乐,而且学到了知识。
这样,教学在“玩”中进行,契合学生的天性,也是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
3.课后作业丰富多彩
学生的生活是一场游戏。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起到巩固知识、发展思维的作用。作为教师,应该维护、坚守儿童的游戏精神,将儿童的天性释放出来,打开他们的心灵。如果说学生是脚,那么教育就应该是鞋子。因此,语文作业的设计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秉承游戏精神,设计适合学生的游戏性作业,让学生喜欢作业,真正享受语文作业的乐趣。
席勒曾经说过:“发挥人类才能的理想环境是游戏的庭院,人类的卓越性与创造性的源泉是人类之中的孩童。”可见,游戏是人类社会的一笔宝贵的财富。语文课堂需要游戏,需要自由的游戏精神,这样让学生回归本性,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在游戏性的语文课堂中自由快乐地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胡伊青加.人:游戏者[M].成穷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3] 王金娜.论教育的游戏精神[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4] 韩苑苑.让童话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5] 孙云晓,郑新蓉.21世纪教师与父母必读[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