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的调控策略

2021-06-15付雄卿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学习心理小学语文

付雄卿

摘 要:众所周知,健康的学习心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学生立足当今竞争社会的前提。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学生的学习心理存在着众多问题,令人担忧。为此,笔者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进行了探究,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总结了调动积极的学习心理、激活成功的学习心态、拓展丰富的学习领域、运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四个有效策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得到了有效的调控。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心理;调控策略

自2012年起,教育部就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教育渗透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品质有效地调控,从而活跃整个课堂教学氛围,并且让整个小学语文课堂更具生机与活力。但是,在对当前的心理教育情况进行探究之后,笔者发现不少小学语文教师依旧侧重于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调控有所忽视。可见对学生心理的调控,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应成为素质教育必行之事。近几年,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本着“小处着手,深入实践,结反思”的原则,进行了调控实践,主要采用了以下有效策略。

一、调动积极的学习心理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需要将他们的学习心理调动起来。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从而让学生能够处于活泼、轻松的学习环境之中。一旦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此种环境中得到调动,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也会变得更加活跃,进而促使他们主动学习更多的知识。经过这样的心理调控,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还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彰显课堂主人的生力军能耐,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训练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把新的、科学的、先进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以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达到陶冶学生的情操的目的,积极运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手段,为学生营造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氛围,使之实现艺术性和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諧统一。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愉快、生动获取新知识。在常态之下,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尝试采用一些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如可以用猜谜语的方式引入新课。比方用“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个谜语起兴,学生会异口同声说道:“是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经绍珍的《找春天》这篇文章,看他是怎样描写春天的,请问哪位同学能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时学生纷纷举手,课堂学习气氛一下就被活跃起来了。当然,可以用讲故事引入课堂学习,用唱歌方式引入新课,用演讲的方式引起激情等。

二、激活成功的学习心态

著名的心理学家盖茨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在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可以从心理上给予学生一种补偿性的满足与平衡,激活他们在学习上跃跃欲试的心态。

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常常采用“美称”的做法。这种做法不仅能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还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乐学爱学。如每次习作或日记精彩的同学,送上美称“小小作家”;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同学,美称为“最佳朗读员”……还可把美称同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如巧用“阅读课”,开展“课前一分钟演讲”,同时给优胜的同学送上美称“小小演讲家”;巧用“班队课”,开展“我向同学推荐一本好书”的主题班会,给优胜的同学送上美称“小博士”;巧用晨读课,作为学生日记、习作点滴进步的展示课,评选出每天的“最佳小作家”……这种“美称”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广阔天地,消除了学生的自满心理和自卑心理,增强了竞争意识,从而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拓展丰富的学习领域

“功夫在课外”,社会才是大课堂。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学习,还要通过不断扩大学生同社会的联系和信息交流,体验生活实际,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思想道德情操,全方位提高语文能力。因为课外活动多样,大大地开阔了学生的心胸,扩大了知识视野,让学生深入其中,定能感到身心愉悦、兴趣盎然、情绪激昂,促进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快乐成长。平时,让学生多留心周围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有意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及时写下来,从生活中感受酸甜苦辣,体悟人生滋味。比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课外学习小组,成立小记者站,办小报、写书法、读书、讲故事、唱歌、写诗、演节目、练舞蹈等,这样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使学生终身受益。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对生活中听到的话,看到的语文材料,学生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去感知和揣摩,这是语文学习的漠视心理。基于这种认识,可采取如下对策。首先,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与语文学习关系的认识,树立起大语文思想。其次,以身示范。教师留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吸取各方面的营养,并经常向学生介绍,让学生有样可仿。然后,鼓励学生建立语言集锦或材料档案,分类积累语言材料。最后,设置情境,训练生活对话,使学生认识到以恰当的语言表达思想对生活交往的用处,提高对生活语言与语文学习关系的认识。

同时,学生普遍有阅读课外读物的欲望,教师应把课外读物看成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催化剂。小学生普遍乐于看课外书,接触更多、更广的学习材料。当今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也正是顺应学生这一心理需要。教师应由“厨师”角色转换成“菜单提供者”,应由“演员”变成“导演”,真正履行教师的主导职能。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但完全可以把该学什么和怎么学告诉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常看课外书,可让学生时刻畅游在“活水”中,保持思维的“鲜活”,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四、运用恰当的评价方式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一般情况下只能发挥其能力的20%—50%,如果顺应其期望心理受到充分的激励,便可发挥到80%—90%。在课堂教学激励评价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自身评价的客观性,并且还需要将其与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心理状况结合起来,从而使得教学评价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例如,以《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来进行问题设计,比如:“同学们,为了能够将李大钊同志的精神与品质表现出来,文章在写作的时候采用了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你们可以找一找,哪些地方用到了这样的手法?”当提出这样的问题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来开展这样一些激励性评价。比如说,教师在评价的时候,需要注意将其与学生的个性结合起来。在面对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时,教师不能够使用激烈的言辞对學生进行评价,而是需要掌握语言技巧。针对那些活泼好动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采用表扬的语气对其进行评价,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责任感。

每个教师都懂得,学生喜欢你,就信赖你,就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这是“爱屋及乌”最简单的道理。教育心理学上强调,过分表扬能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但现实中有些教师很吝啬表扬与激励,似乎还没有哪个教师把表扬用到过分的程度。如习作是学生学习语文最感头疼的事,尤其是后进生。教师应不吝啬红墨水,不吝啬感叹号,及时把表扬和鼓励送给学生,在他们的日记本、习作本中留下不同方式的激励评价:画“大拇指”、画“笑脸”、贴“红花”、打“五角星”、写“OK”……这样,对表扬与鼓励“情有独钟”,时时给学生一个美丽的心理期待。

总的来说,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渗透,通过积极有效地调控学生的学习心理,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勇于探索。也正因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形成更为良好的品质,从而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中国新一代》杂志社.心理素质教育[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0.

[2]汤海涛.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策略[J].神州,2017(06).

[3]谯健.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教育,2011(01).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旧水坑小学,广州510000)

猜你喜欢

学习心理小学语文
职业高中生数学学习心理研究与对策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微课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
公开课与常态课学生学习心理和行为的表现分析
关于职业院校技师层次学生学习心理状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