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立场的语文文本解读教学策略

2021-06-15胡杭俞

中国教师 2021年6期
关键词:课堂生成文本解读

胡杭俞

【摘 要】语文课堂生成是使得课堂走入深处的关键,其最重要的抓手就是文本解读。基于学生立场,抓住学生“任性”地解读文本的时机,从文本出发,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基础,在深入解读文本、充分激发学生互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动态生成,是实现语文课堂生成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文本解读 学生互动 课堂生成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文本解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笔者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和不间断的教学反思发现,如果在课堂中多一点学生的“任性”,少一点教师的照本宣科,根据课堂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因势利导,教师就能更加有效地实施生成性教学,让语文课活起来。

一、在“任性”之下,抓住学生与文本的火花

文本解读是语文课堂的出发点,也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教师的认识水平、审美水平、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高低都影响着其文本解读的功夫和语文课质量的高低,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只需具备文本细读的能力就可万无一失。教师必须在深入钻研文本内容、充分挖掘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发现学生以为一望而知其实一无所知的东西,并能讲出学生“只可意会但不可言说”的那部分知识。因此,教师在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得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初中阶段的学生阅历、经验不足,与文本沟通和对话的功力不够,本就很难真正走进文本。学生的“任性”就是因为他们的生命还未被生活打开。怎样才能带领他们发现生活经验以外的东西,这对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本就是一种绕不开的挑战,但同时也是宝贵的契机。学生在课堂上看似生涩甚至粗糙的“任性”,实则为教师带领学生走入文本深处提供了难得的入口。

例如,在执教《老王》的时候,笔者让学生谈谈对作者杨绛的看法。有位学生站起来说,杨绛对老王其实是没有关心的,理由有二:一是因为在收到老王给的鸡蛋的时候,杨绛给老王钱,以购买的方式获得心理平衡,这说明杨绛对老王还是很见外的;二是老王离世很久以后杨绛才知道,而且是通过别人才得知此事的,这也说明杨绛对老王的冷漠。这是对文本的曲解,但只要深挖“曲解”背后的原由,教师就能理解学生对文本的断章取义并不是毫无根据的。此时,教师需要做的不是粗暴地否认学生的解读,而是借机引导,将其带入文本的世界。

阅读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读者与文本的相遇相知本就需要时机。因阅历等原因,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在阅读文本的时候自然会造成“任性”的解读。这样的“莽撞”其实刚好是学生解读能力和生命深度的折射。如果教师能适时地抓住学生的“任性”,引导学生在文本面前,既要心怀敬畏,也要有探索的勇气,那么学生对阅读就有了自发性的兴趣。

二、在“任性”之下,抓住学生和学生的火花

文本阅读是对文章的品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道出了“文”和“情”的关系。想要揣摩作者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生命的对话,应该只有从“文”入手。但是对大多数初中生而言,走入“文”和“情”还是有些困难的,所以很多时候学生的解读会是“任性”的。基于不同个体的成长经历和生命体验,即使面对统一的文本,他们的“任性”也是各有千秋的,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每个人都能在阅读中领会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就足够了。教师要做的不过是在这细微的差别中让学生在沉浸于自己的理解的同时能将大家凝聚在一起,重新咀嚼文本的原味,探索文本的深意,发现文本的兴味。

课堂对话是一种创造性行为。笔者在执教《孔乙己》时,就利用兩名学生对孔乙己是否是“清白的读书人”的回答展开对话。对话中,笔者适时追问,引领学生回归文本以挖掘其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隐含的深意。在相融相生的对话中,学生的生成也就不会只停留在肤浅的表层,长此以往,从语言中品悟,在阅读中思考,学生便会形成一种自觉,习惯从文本中寻找答案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抓住学生文本理解上的差异,抓住契机,进行具体且适当的提示或引导,在课堂上营造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由眼动、口动到心动,这样就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也自然而然地实现了课堂生成。

三、在“任性”之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孔子曾精辟地论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和思考,都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看似的“任性”其实也可能是其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的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就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产生。因此,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资源,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个契机,为课堂生成制造空间,随时处理课堂生成的信息,给学生搭建个性展示的舞台。

在教授《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有学生认为“我”在最后没有鼓起勇气与叔叔相认,表明“我”会被家人同化,和家人没有多少区别。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频频点头以示赞同,有的学生则慢慢地摇头。笔者意识到这正是一个宝贵的教学契机。不同学生对同一课文中的同一个人物有了不同的看法,这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个性。于是,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提示学生结合课文和课文的背景,从人物生活的时代和人物生活的环境等角度去分析和反思。学生则在讨论中体会人物的个性,促进自身的发展。

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敏感地捕捉学生的细微表现。学生在课堂上很多时候是“任性”的,因为这就是学生的个性。教师要依循学生的认知曲线、思维张力以及情感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捕捉课堂生成的契机,随时处理课堂生成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促进学生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把握文本,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轻松地面对学生课堂上的“任性”,并借机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更深处,真正探索文本的精髓。换言之,学生的“任性”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课堂生成催化剂,它能帮教师意识到文本、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张力。也正是由于这种张力,新的认识和领悟才会在课堂中不断地涌现,形成生生不息的课堂活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第五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猜你喜欢

课堂生成文本解读
捕捉课堂生成,引导深度探究
赏识,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着眼课堂生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谈语文课堂的精彩谁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