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教师教育学科体系建设

2021-06-15朱旭东李琼宋萑张军

中国教师 2021年6期
关键词:教师教育

朱旭东?李琼?宋萑?张军

【摘 要】教师教育学科作为新兴学科,既具有一般学科的共性,还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殊属性,即教师教育学科的国家事业属性、学术领域属性和实践属性。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学科体系的主要路径包括强化平台建构、优化人才培养、创新科学研究、推进智库建设、承担社会服务、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六个方面。

【关键词】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学科 学科体系建设

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学科体系建设是发展教师教育事业的基础。教师教育学科除了具有教育学科的普遍性特征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概括起来具有三重属性。第一,教师教育学科面对的对象是国家教师教育事业,要服务于国家重大教师教育战略,开展重大教师教育问题研究,当前教师教育学科正在服务于解决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中面临的突出矛盾与急迫问题。第二,教师教育学科是一个学术领域,它应该就教师教育领域的重点、难点、热点和前沿问题开展学术研究,形成学科知识体系,以服务于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第三,教师教育学科具有实践属性,既服务于大学,尤其是师范院校的教师培养的实践工作,又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组织开展的教师培训的实践工作,特别是国培计划推出之后,教师培训工作成为诸多大学服务于基础教育的任务,这项任务最终需要教师教育学科作为依托。

在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中,应当充分考虑教师教育的特殊属性。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作为我国唯一的教师教育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一直按照教师教育学科特殊属性要求,致力于教师教育学科体系建设。本文以中心为例,阐述高质量教师教育学科体系建设路径。

一、平台建构和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教師教育研究平台的建构包括中心自身的发展,也包括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教师教育学科的支持。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筹划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标志着教师教育学科平台正式建立。2007年,中心设立首个教师教育二级学科和硕士点。2009年,设立首个教师教育博士点。虽然一些院校在教育学原理等二级学科下自设教师教育方向博士点,但北京师范大学是在全国首先单设教师教育博士点的大学。2014年,教师教育学科成为国务院认定的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设的11个方向之一,由此变成了一个具有合法性的研究方向。2018年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都明确提出要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标志着教师教育学科被纳入国家战略。与此同时,北京师范大学在2017年年底正式公布的《北京师范大学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方案》中,更是将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明确提出要“铸就教师教育珠穆朗玛峰”,以理论创新为核心,以政策咨询和实践引领为两翼,将中心建设成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引领者、教师教育与教师研究的创新中心、教师教育智库、高素质教师教育研究专才的培养基地、教师教育信息交流与国际交往中心和教师发展实践创新孵化地。

二、人才培养和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讲,教师教育有两个层面,一是学术人才培养,二是专业人才培养。

在学术人才培养上,中心致力于培养“有影响力(Impact)”的复合型教师教育学术人才,体现在具有国际视野(International)、使命感(Mission)、专业性(Professional)、行动力(Action)、合作精神(Cooperation)与变革力(Transformation),包括学术型硕士与学术型博士培养。学术型硕士培养定位于教师教育研究和实践人才,其一部分进入教师进修学校、区县教师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等机构,开展有关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另一部分进入各级学校,在学校开展本校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学术型博士培养主要定位于教师教育理论和政策研究的专才。随着教师教育学科的发展,不少大学纷纷设立教师教育硕士点、博士点,自然需要更多教师教育最高级的研究人才,教师教育学术型博士正是这部分人才的来源。由于教师教育要服务于国家战略,为党和政府提供相关政策咨询与建议,教师教育学术型博士需要承担相关政策研究的使命。同时,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还拓展了国际学术型博士的培养,为国际学生提供了英文和中文项目,努力造就教师教育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的国际人才。

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目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专业硕士几乎涵盖了所有学段和学科方向。中心也承担英语和语文两个学科的专业硕士培养,它是教师教育学术发展的重要而可依靠的基础。教师教育研究从学术的角度来讲,不仅要在理论上进行研究,更应该在教师培养的实践上开展研究。为了促进专业硕士的培养,中心设计并实施了专业硕士培养的“FUTURE”培养愿景和四维度的理念。培养愿景包括公平与正义意识(Fairness and justice)、理解学生和关注差异能力(Understand students and care about their difference)、教学胜任力和课程领导力(Teaching competency and curriculum leadership)、多元化理解与国际视野(Understand multi-culture and adopt global view)、反思和研究实践能力(Reflection,research and practical ability)、教育使命感与人文关怀(Educational mission and humanistic concern);而培养理念为专业本位(Professionalism)、实践取向(Praxis)、本土关怀(Localization)、协同育

人(Collaboration)四个方面。在设计培养愿景和理念的过程中,既遵循教师教育普遍性理念的国际接轨性,也突出教师教育的中国特色性。

为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除学校课程以外,中心还设计并实施了适应各级人才需要的多元学习项目,包括参与研究项目、深入一线实践、境外浸入式实习等。这些学习项目支持中心人才培养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国际视野的拓展等方面取得不俗成效。同时,中心还针对教育硕士推出专门性境外实习项目,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香港教育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中教育大学等诸多大学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吸收不同院校教师培养中的优势和特色,有力地促进了专业硕士的能力培养。

三、科学研究和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的核心支撑是科学研究。为了提高教师教育研究成效,中心在科学研究等探索中与时俱进,积极开拓,近年来主要开展了跨领域和多学科的教师教育研究、人文主义取向的教师教育研究和循证教师教育研究。

1. 跨领域和多学科的教师教育研究

20世纪90年代的教师教育研究主要以心理学和哲学研究为主,随着教育发展和研究方法范式的变革,教师教育研究也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进入跨领域和多学科的研究中。在跨领域和多学科的研究思想指导下,中心开展了教师哲学、教师社会学、教师人类学、教师心理学、教师教育国际比较、教师教育史等多领域的研究。以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了《京师教师教育论丛》,已出版近50本教师教育方面的研究著作,它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教师教育研究丛书。

2. 人文主义取向的教师教育研究

在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研究中,形成了能力为本、素养为本、知识为本、大学为本等多种研究取向,我们在吸取了众多研究取向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人文主义的教师教育研究取向,具体开展了教师精神、教师师德具身学习、教师情感理论等一系列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中心朱小蔓(1947—2020年)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开展教师情感理论建构研究,取得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在研究中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情感维度,关注教师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关注儿童情感世界。其研究发现,内在情感和精神世界丰富并保持开放性的教师,能够关注儿童的情感(包括情绪)状态及其表达,敏锐地发现学生的精神活动,并创造性地寻找到转化契机。该研究成果不但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力,亦在中小学产生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中心成立了学习共同体研究中心,在佐藤学教授的带领下,一边开展学习共同体理论研究,一边开展中小学学习共同体建设项目研究。中心于2016年启动了中小学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项目,结合中国本土教育语境,探究学习共同体本土化理论与实践,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课堂及学校改革范例,目前已经在北京、上海、重庆、福建、湖南、四川、浙江等地共设立了14所学习共同体领航学校。学习共同体研究在推进过程中很受欢迎,有效促进了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的发展。

3. 循证教师教育研究

中心正在推进循证教师教育研究。首先,推进基于数据库的循证教师教育研究。循证数据库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教师和教师教育领域中的重大问题为导向,依托实证数据库和文献数据库建设,收集调研数据、政策数据、史料数据等多类数据,并透过循证式的政策与实践改进,来解决教师与教师教育领域的重大问题,并形成循证式知识库。

同时,中心还在开展基于学习实验室的循证教师教育研究。目前实验室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将开展包括教师学习规律研究、教师有效教学研究、师范生技能训练研究等。其中,实验室将借助近红外脑科学研究等先进设备,立足神经科学,开展教师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

四、智库建设和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智库建设已经成为大学学科建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任务,教师教育学科也要致力于智库建设。中心承担了大量政府委托项目,为政府制定教师和教师教育政策提供智力支持,参与包括《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多个重要政策文件出台的咨询工作。10多年来,中心为国家有关部门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提供近50项研究咨询报告,另有110余项政策咨询建议获得不同层次的重要批示。中心庞丽娟教授、朱旭东教授分别入选国家教师教育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秘书长。

五、社会服务和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教师教育学科最具有社会服务的特征,同时也具有社会服务的广阔空间。中心的社会服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回应国计民生多方面的需要。①积极承担国家任务,承担教育部国家名师领航基地任务,并积极承担多个省、自治区的国培项目。②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开展教育精准帮扶工作,与基金会合作开展了以三区三州区县教师教育新体系建设(“沃土计划”)为代表的教师教育精准扶贫项目、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青椒计划”)和凉山州一村一园志愿者专业能力提升等基于国家战略的教师教育项目。③中心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了诸如“北京师范大学—重庆江北APEx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项目、贵州金沙教育研究院等区域合作项目。④积极服务教师成长,与地方政府和学校合作开展U—D—S(大学—地区教育行政—中小学及幼儿园)、U—S(大学—中小学及幼儿园)、U—G—S(大学—具有政府性质的区县教师进修学校/院—中小學及幼儿园)等合作项目,有效促进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⑤引进国际优质资源,与英国伦敦大学UCL合作开展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项目及其研究,积极推进佐滕学教授提倡的学校学习共同体建设项目及其研究。

二是推进教师教育院校的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中心多年来开展了分中心和伙伴中心的建设工作,目前已经建成多个分中心,如重庆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的重庆分中心、伊犁师范大学的新疆分中心、青海师范大学的高原分中心、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西南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肇庆学院的华南分中心、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内蒙古分中心、山东聊城大学的山东分中心等;还有即将要建设的浙江湖州师范学院的长三角分中心、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湖北分中心、陕西渭南师范学院的陕西分中心、沈阳师范大学的东北分中心等。中心还在我国台湾地区、澳门地区分别设立海峡两岸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澳门分中心等伙伴中心。分中心秉持公益性和支持性的建设理念,以零回报的方式为地方院校争取地方教师教育的资源,并搭建国家级教师教育平台,以此促进所在地的教师教育研究、实践和社会服务等工作,并由此建立起一个全国教师教育的协同网络,共同推进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和教师培养和培训的质量提升。

六、国际交流与合作和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需要在交流中了解教师教育发展的国际动态,吸收国际经验,并发挥中国教师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目前教师教育在国际学界已经成为显学,国际教育学者到中国交流首选领域就是教师教育,中心的国际交流频繁也彰显了教师教育学科的国际地位。

国际交流离不开中心强大的国际化队伍。从2004年起,进入中心工作的教师们都有国际化经历,他们基于中国本土,基于自己的教师培养研究实践,积极参与国际发表,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架起中外合作交流的桥梁。同时,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推进工作中,中心还聘请了国际师资参与教学和实践工作,定期举办全球教师教育峰会,承办世界课例大会。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展望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远景目标,“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的时间,中心将以高质量为发展理念,以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学科体系建设为抓手,以服务于国家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战略需求,以实现教师队伍现代化为目标,以加快推进新时代“双一流”建设与教育评价改革方案为依据,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国际化和信息化为两翼,在“良师善邦、启师致远”为理念指引下,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教师教育学科的内涵发展,打造具有国内外广泛影响力的新型教师教育智库。

(作者单位: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猜你喜欢

教师教育
我国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探析
新课改下教师师范教育理念探析
新疆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地方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非洲教师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通过研培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当代法日两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共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