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天立地”育人体系建设思考
2021-06-15袁国青李岩李军赵剑
袁国青 李岩 李军 赵剑
摘 要:双一流大学办航空航天学院、培养航空宇航学科人才,有双重使命:一是要培养能够站在世界航空宇航科学前沿,引领航空宇航科技发展方向的拔尖创新型飞行器研制、维护、运营与管理人才,谓为能“顶天”的人才;二是要培养更多的能够满足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战略需求的人才,即能“立地”的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需在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教学实践、校企合作办学、学科平台建设、国际合作交流、教学科研评价等诸多方面共向发力,要深化对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本质的理解和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又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既要放眼全球,又要胸怀祖国。
关键词:顶天立地;育人体系;航空航天;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7-0169-04
Abstract: Double top universities do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ultivating talents about the aircraft has a dual mission: one is to cultivate talents of standing aerospace science frontier in the world, to master a certain international voice of top-notch innovative aircraft development, maintenance, operation, management, who refers to the "Leading the world" talent. The another one is to cultivate more talents who are able to meet our country needs about aerospac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namely to the "serving the society " talent. To achieve this goal, efforts must be made in the training plan formulation, the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education teaching idea, teaching practic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discipline platform constructi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and evaluation for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etc. It is needed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alent training rules. We need cultivate the students' spirit of scientific inquiry and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They should think globally, and mind our motherland.
Keywords: leading the world and serving the society;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aerospace; talent
前言
我国到2050年要全面实现现代化,率先或同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应是前提,其中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又应是处于重中之重位置的,其与科技强国目标的实现关系更直接、更密切。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会议上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沒走过的*基金项目:2017年上海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复合材料结构CAE”(编号:1330104121);2019年同济大学教改项目“科教人力协同,促本研师一体化工程实践中心建设”(编号:1330104500/001)
作者简介:袁国青(1967-),男,汉族,山西长治人,博士,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航空宇航专业负责人,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航空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分析,智能复合材料结构;李岩(1971-),女,汉族,辽宁沈阳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院长,研究方向:绿色复合材料,复合材料高性能化等;李军(1971-),男,汉族,甘肃天水人,博士,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飞机总体设计,无人机系统;赵剑(1982-),男,汉族,河南南阳人,博士,助理教授,研究方向:飞行器结构,复合材料结构,高速飞行器。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2017年启动的“双一流”建设,应是国家为实现教育现代化而采取的具体举措,实践上已催生了高教系统的系列改革。
大学发端于教育,兴盛于学术,现代大学作为教学与研究共生共强、相得益彰的特殊社会组织,如何使开展的学术研究、培养的人才能“顶天”又能“立地”则是当前应进行深入思考的内容。唯有找到这样一条途径,才能够很好地完成“双一流”建设的任务,才能够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
一、实现“顶天”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系建设
“顶天”人才就是从世界范围来看也是非常优秀的人才,其若从事科学研究,则应是在国际科技前沿或解决世界性的科技难题上能交上漂亮答卷的人才;其若是从事工程技术研究,则应是解决世界公认的工程技术难题的大家。当然,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也一样有“顶天”的人才,其特征均应是领世界之先的各领域的特别优秀的人才。
这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培养出来呢?
“顶天人才”是一个培养过程的结果,但并不是经历了从幼、小、中,到本、硕、博过程的人都能成长为“顶天的人才”,因此“泛过程”并不能指向特定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的诸多具体且有针对性的作法才是是否能造就“顶天”人才的关键。这涉及大量的课题,长期以来实际也已取得了海量的研究成果,尽管可能存在碎片化、有条件成立等问题,但不乏有真知灼见、闪耀真理之光的成果,然而在具体学校、具体院系的人才培养实践中,直接从事教育教学的师资并不天然地掌握已有的这些真成果,“惯性的”、“省力的”行事风格反而是“真态”,当然,既有的成果的确还没能系统地解答“顶天”人才培养中相关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本文主要是对高等教育阶段的相关规律的一些思考。
培养“顶天”人才,必须确立本、硕、博联动培养的理念。
现在强调“以本为本”,呼吁各高校要充分重视本科教育,但要实现“顶天”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还必须系统地看问题,必须本、硕、博联动培养。本科教育阶段,现在强调通识教育、宽基础、阔视野、强实践,改革的方向之一是在主修一个专业的同时允许学生再辅修一个专业或微专业,也增加了学生选修课程的自由度,这无疑是对的。另外创设一些与国际学生、高校交流的机会,以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强调综合实践、深度实践,也非常必要。但这样做显然还不够,学生极有可能一直到毕业都不知道“天”在哪儿,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知道“天在哪儿”,非常重要。
事实上每个专业都会制定自己的培养目标以及与之相应的培养方案。有人讲“专业就是一群课”,是的,实际落在纸面上的就是一群课并按一定顺序分学期开设的计划,但这群课的内在逻辑及每门课的大纲只有与培养目标能很好地呼应起来才符合“专业认证”的要求,本质上才能实现对外宣称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落地。“专业认证”本质上是“质量工程”,积极申请“专业认证”,实为积极追求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开展“专业认证”与培养“顶天”人才是不悖的。但仅仅停留在通过“专业认证”的目标,显然还不够,因为仅仅实现培养方案里的培养目标还只是实现了一个门槛,其是所有毕业生在毕业时都能达到的目标。实际并不必也很难把所有人都培养成“顶天人才”,这也就给执行层面带来一定的困惑,这一点专业负责人要很清楚,并设法要让所有的教师都明白,即整个教师队伍都应确立起要培养“顶天人才”的意识和追求,而不应满足于达成下限的目标。
本科阶段,从“顶天”人才培养的角度,重在创造机会,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激情所在,这是确立他们“顶天”追求的关键,其实是否马上就有重要产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营造一种环境,使找到激情的学生能得到及时的引导,使他们尽可能少走弯路,能有得到“顶天”导师指导的机会。为此,可以在大二时即搞一些课题组开放日活动,让有兴趣的学生参加一些课题组的讨论会、参观实验室等。当然,上述的课程教学改革抓好了,也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硕士阶段,一般还难成就“顶天”人才的培养,但不排除让其参与一些属于“顶天”范畴的问题研究,这个阶段要提高培养效率,使同学们在同样的时间内能力有較大幅度的提升,认真研讨培养目标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案,花大气力开展好一些课程的建设工作,仍是十分重要的。不排除在这个阶段激发出学生的“顶天”追求。
博士阶段,应是以培养“顶天”人才为主要追求的人才培养阶段,但要真正把博士培养成能“顶天”的人才,一方面要提高其研究问题的“顶天”成色,另一方面要培养其成为“顶天”人才的特质。要有追求真理的激情、韧劲和灵性。导师团队要组织好高质量的组会、积极认真地参与与小同行的讨论与交流、重视头脑风暴……可能就是“顶天人才成长”必要的小“环境”。
从教师动态管理的角度,我们要设法引进那些“顶天”的教师人才,同时要积极引导既有教师要敢于追求“顶天”,要努力使自己成为“顶天”的人才,要研究“顶天人才”成长的规律,另外还要有宽阔的胸怀,要肯于把学生引荐到更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环境里去培养,而不是一味地想揽入自己的帐下。
除要有矢志培养顶天人才的师资外,积极创设必要的软、硬件条件也是实现“顶天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从这个角度,我们首先应重视对这些“顶天”条件的研究,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做好动态的建设规划;同时,还应把握好争取资源的机会,努力使“打仗用的飞机、大炮”能有力地支援“士兵的前线作战”。
二、实现“立地”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系建设
“立地”就是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论是科学研究还是人才培养都能围绕着国家、地方、社会的重大需求展开。这一点,应该说是和市场经济规律相符的,是容易理解的一个要求,但一个时期内,可能是因为在总指挥棒上发生了一些偏颇,实践上也走了一些弯路。
“顶天”和“立地”并不矛盾,我们培养能做“顶天”研究的人,无论是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问题还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等等,可以是全人类的问题,但不应忘记结合中国的实际。那些既是世界的又是中国的“顶天”问题的研究应是最优先级。但除了那些“顶天”问题,中国社会发展中还有众多的“类顶天”问题,他们从世界范围看,已不再“顶天”,但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拿来已有的成果用于解决中国的问题,而只能自主地解决,参与这类问题的研究,即是对“类顶天”问题的研究。除此之外的“立地”问题是大量的,也是纷繁复杂的,参与解决这些问题的各类科技人才也非常重要,要满足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我们培养的人才仍需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能力,面对复杂问题进行组织攻关、团结协作的能力,需要有团结人、宣传人、教育人的能力等等。
为此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实际,多渠道的了解中国方方面面的需要。首先需要加强学习,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学习相关部委的决策部署,了解重要行业的发展规划等。这方面要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要有专门的研究安排,要注意将这些研究的成果与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计划的安排等结合起来。其次,要发挥主信息渠道的作用。学校的科研管理部、就业指导办公室及国家及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的公开信息渠道都是了解各级需要的重要渠道,要重视分析、梳理,提高信息处理效率和利用率。第三,要重视对各类学术会议、行业展会及学术团体活动信息的综合利用。第四,要重视校企合作工作,开展好本研师一体的实践体系的构建,真了解问题、了解真问题、协同创新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推动人才培养和应用研究同步收获,让“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成为一个可抓实的事项。
相应地在本、硕、博的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要认真地听取行业专家的意见,以使传授的知识能接地气,能不落伍,能成体系。
本科阶段的专业实习,应倡导分散式长周期的实习,学校应与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共同制定指导实习的教学大纲,力使实习有成效、学生有收获、企业有动力;硕博阶段的实习,应着重通过校企联合指导、结合企业问题进行研究的方式展开,这样的实践是可持续的、是可以发挥双方积极性的、是能有“立地”成果产出的。
三、航空航天类人才培养“顶天立地”体系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24日在首个“中国航天日”讲“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同年8月28日在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成立大会上,他又发出号召“为把我国建设成为航空强国而不懈奋斗!”,可谓殷殷切切!我们知道,国家的全面现代化少不了“空天强国”的支撑。为此,致力于培养航空宇航学科人才的院系自应树立“顶天”的意识,构建起培养“顶天”人才的体系;当然航空宇航工业作为现代工业的皇冠,是高度竞争的一个行业,很多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更强调自主研发,为此立足中国实际就尤其显得重要,“立地”是必须的。
致力于成为2050年的“空天强国”,就必须研判未来空天技术的发展走势,并努力培养能占领未来技术领域高地的人才。从这个角度,我们必须坚定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尽一切可能地向在空天技术上当前或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学习,向国际著名的院校学习,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系、加州理工学院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航空航天系、佐治亚理工学院航空航天工程系、密歇根大学工学院航空航天系、斯坦福大学工学院航空航天系、普渡大学工学院航空航天系、普林斯顿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系、宾州州立大学工学院航空航天工程系、伊利诺伊大学工学院航空航天系、德克萨斯大学工学院航空航天与工程力学系、华盛顿大学工学院航空航天系、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工学院航空航天与机械工程系、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工学院航空航天与海洋工程系、马里兰大学工学院航空航天系、德州农工大学工学院航空航天工程系,英国剑桥大学工学院航空航天与气动热工程专业、南安普顿大学工程与环境学院航空航天系、帝国理工学院工学院航空系、克兰菲尔德大学,法国国立高等航天航空学院、图卢兹大学航空航天工程系科,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斯图加特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等的航空航天系科,俄罗斯莫斯科航空学院航空工程学院、飞行器动力装置学院、航天与火箭工程学院,西伯利亚国立航空航天大学空间研究及高技术学院,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航空航天大学飞机制造系、航空发动机与能源装备系、飞行器管理系统系、航空导弹技术系、飞行器无线电技术系统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工学院机械與航空航天工程系,日本京都大学工学院航空航天系、东北大学工学院、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系等等。可以探索多派留学生和高访学者、进行联合办学、联合科研、聘请外专等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促进“顶天”人才的培养。
当然,我们还需重视对国际最新的发展动态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判,敢于独辟蹊径,敢于领跑世界,并为此做出有效的努力。这方面,杨伟院士发表在航空学报2020年第6期上的文章“关于未来战斗机发展的若干讨论”就是很有意义的工作。
我们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中的课程体系尤其要下功夫充实科技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内容,把学生的视界打开,我们的学科建设也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个学校都要全面出击,但在自己选择的特色建设领域,一定要花气力做到这一点。
中国航空工业从1951年4月17日成立至今已走过近七十年的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再到“同台竞技”的艰辛探索与执着创新,现如今其为先进航空武器装备、先进民用航空装备、先进制造用高端装备等做出了令国人欣喜的成绩。今天,我国航空工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中国制造2025、大飞机/发动机重大专项、重点工程以及通用航空与无人机等国家重大战略明确,军民融合发展迅速,国家意志坚定。中国航天工业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我国正处于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阔步前进的阶段。
为此,我们的“顶天”人才培养目标也一定要坚定,我们需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敢于独辟蹊径,以很好地支持“顶天”人才的培养。
国家层面现在出台了很多好的政策、措施,值得积极了解,把握好各种机会,创造开展“顶天”研究的条件。
另外,加强“请进校门来、走出校门去”也是“立地” 的主要方法。绝不能闭门造车,孤芳自赏,要真正了解行业实际,要与行业专家交朋友,要找准真问题,要致力解决真问题。要把学生们也带进实际,让他们也同步了解真问题,并主动思考解决真问题之法,这样我们呼唤的“使命感”才有可能激发出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
应该说工业界对高校的高水平应用基础科研需求是强劲的,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是十分迫切的,可以预计今后几十年内都将持续旺盛,我们一定要登高望远,努力培养出、培养好行业急需的各类“立地”的“顶天”人才。
同时,我们应积极争取资源,加强学科和人才培养所需的条件建设,一方面向政府部门论证好“条件建设的目标和方案”,争取政府能立项建设;另一方面还可通过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努力创设一流的保障条件。
四、结束语
2017年7月2日在西北工业大学召开的中国高校航空学院院长联席会上与会专家达成了共识:在当前人才和学科评价体系引导下,高校航空工程教育存在理念弱化、培养体系和方案落后、师资力量缺乏、学科特色淡化、专业教师边缘化、与航空企业关系疏远、教师小富即安、危机感使命感缺乏、实质性国际交流难、科研出大成果难等诸多危机和问题。呼吁要加强调研并结合航空工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技术需求、社会需求,本科阶段要兼顾好通识教育与厚基础的要求,打好数理和专业基础,重视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航空情怀和责任感;本着突出创新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交叉性和实践性的原则重塑研究生专业课程与能力培养体系;全面积极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模式、方法和体系,主动练好内功;在学校、院系小环境中创造合适的评价标准和体系,调动工程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航空工程教师队伍;专业教师要增强自信心和航空情怀,从事应用基础科研要有定力,注重交叉创新,在源于工程、高于工程、用于工程方面下功夫,努力做到 “顶天立地”。
应努力使以上共识成为最广大教师的共识,并努力在课程教学、实践环节、课题研究、组织建设、平台建设、国际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等中得以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赵福昌.培养“顶天立地”的医学人才——关于医学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44(6):174-175
[2]耿羽,张义学,王薇.“顶天立地国际化”——专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J].西部大开发,2018,11(243):45-49
[3]许悦.李永峰:做“顶天立地”有意思的科研[J].创新时代,2018,8:38-39.
[4]冯祎凡.程和平:“顶天立地”科研人[J].民主与科学,2018,3:10-15.
[5]关于航空工程“新工科”教育的几点共识[Z].中国高校航空学院院长联席会,2017,7.
[6]陈杰,刘含萌,徐吉洪.新时代我国大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若干思考[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4):372-378.
[7]杨伟.关于未来战斗机发展的若干讨论[J].航空学报,2020,41(6):1-12.
基金项目:2017年上海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复合材料结构CAE”(编号:1330104121);2019年同济大学教改项目“科教人力协同,促本研师一体化工程实践中心建设”(编号:1330104500/001)
作者简介:袁国青(1967-),男,汉族,山西长治人,博士,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航空宇航专业负责人,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航空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分析,智能复合材料结构;李岩(1971-),女,汉族,辽宁沈阳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院长,研究方向:绿色复合材料,复合材料高性能化等;李军(1971-),男,汉族,甘肃天水人,博士,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飞机总体设计,无人机系统;赵剑(1982-),男,漢族,河南南阳人,博士,助理教授,研究方向:飞行器结构,复合材料结构,高速飞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