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收线缝合固定补片在TAPP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1-06-15操峰
操 峰
(新洲区阳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湖北 新洲 430415)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的脏器通过腹股沟的缺损部位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包块。腹股沟疝患者的病情若持续加重,可发生腹股沟嵌顿疝、绞窄性肠梗阻或肠坏死[1]。近年来,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prosthesis,TAPP)因具有疗效确切、患者术中的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及易发现隐匿疝等优点而成为临床上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术式。过去,临床上在进行TAPP时多采用疝螺旋钉固定补片,具有操作便捷、快速等优点。但疝螺旋钉多为金属材料,在置入后会使患者产生异物感,严重时可导致其出现慢性疼痛[2]。本文主要是探讨对腹股沟疝患者进行TAPP时采用可吸收线缝合固定补片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在某医院进行TAPP的81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腹股沟疝的诊断标准,且经体格检查、超声检查等得到确诊[3]。单侧腹股沟患病;疝内容物可回纳;具有进行TAPP的指征;自愿参与本研究。其排除标准是:有盆腔手术史;存在严重的盆腔或腹腔粘连;患有复发疝。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40)。在对照组中,有男37例,女3例;其年龄为20~60岁,平均年龄为(39.42±5.63)岁;其体质指数(BMI)为21~24,平均BMI为(22.52±0.26);其疝环缺损的直径为1~4 cm,平均疝环缺损直径为(2.36±0.21)cm;其中,腹股沟疝Gilbert分型为Ⅰ型、Ⅱ型和Ⅲ型的患者分别有4例、15例和21例;左侧腹股沟区患病的患者有16例,右侧腹股沟区患病的患者有24例。在观察组中,有男39例,女2例;其年龄为21~58岁,平均年龄为(39.51±5.61)岁;其BMI为21~24,平均BMI为(22.61±0.28);其疝环缺损的直径为1~5 cm,平均疝环缺损直径为(2.42±0.23)cm;其中,腹股沟疝Gilbert分型为Ⅰ型、Ⅱ型和Ⅲ型的患者分别有6例、15例和20例;左侧腹股沟区患病的患者有14例,右侧腹股沟区患病的患者有2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TAPP,方法是: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使其保持平卧位,对其进行常规的消毒铺巾。在其脐窝的弧形皱褶处做一个小切口,用气腹针进行穿刺,建立人工气腹,术中将气腹压维持在12~15 mmHg之间。撤出气腹针,置入腹腔镜。在左右两侧腹直肌的外缘各做一个小切口,置入手术器械。在腹腔镜下对患者腹腔内的情况进行探查,明确腹股沟疝的类型和疝环的直径。沿着疝环口上缘以“画眉”样弧形切开腹膜至髂前上棘8 cm左右,游离上、下缘腹膜瓣后进入耻骨后间隙,暴露耻骨联合。打开腹股沟后间隙,分离并回纳疝囊。对补片进行修剪合,使其大小合适。将补片平铺覆盖在腹股沟的缺损区,上方覆盖至联合肌腱2 cm处,内侧超过腹中线,外侧至精索腹壁化部位,使补片完全覆盖肌耻骨孔。在此基础上,采用4~6枚螺旋钉为对照组患者固定补片,采用3-0号可吸收薇乔缝线为观察组患者缝合固定补片。最后退出腹腔镜和手术器械,缝合手术切口。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手术的时间、术后住院的时间、术后疼痛的程度、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内病情的复发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的程度。患者的VAS评分为0分,表示其无痛;其VAS评分为1~4分、5~7分、8~10分,分别表示其存在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2.0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手术的时间及术后住院的时间
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的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及手术的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手术的时间及术后住院的时间(±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手术的时间及术后住院的时间(±s)
组别 例数 术中的出血量(mL)手术的时间(min)术后住院的时间(d)观察组41 10.23±1.20 63.21±5.36 2.03±0.23对照组40 10.01±1.14 61.24±5.01 3.61±0.28 t值 0.846 1.709 10.173 P值 0.400 0.091 <0.001
2.2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的程度
术后,观察组患者中疼痛程度为轻度患者的占比高于对照组患者中此类患者的占比,其中疼痛程度为中度和重度患者的占比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中此类患者的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的程度[例(%)]
2.3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情的复发率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内病情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情的复发率
3 讨论
TAPP是临床上治疗腹股沟疝的经典术式。对患者进行TAPP时需要放置补片,以防其术后病情复发。以往,临床上在进行TAPP时多采用螺旋钉固定补片。但采用这种方式固定补片易使患者出现肌肉间神经丛损伤及局部异物感,且易导致出现血清肿、慢性疼痛等并发症。为此,探求更为合理的补片固定方式十分重要。可吸收线缝合固定补片法是指采用可吸收线对补片的几个锚点进行缝合固定的一种补片固定技术。可吸收线可自行吸收,其周围组织在愈合、生长后可将补片完全包裹,能避免补片移位,进而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病情复发的风险。相较于螺旋钉,可吸收线引起的异物感可忽略不计。另外,在用可吸收线缝合固定补片时仅对韧带及腹横筋膜等浅层组织进行缝合,能避免损伤肌肉间神经丛,进而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的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及手术的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进行TAPP时采用可吸收线缝合固定补片不会增加患者术中的出血量及延长手术的时间,但能缩短其术后住院的时间。究其原因主要是,用可吸收线缝合固定补片时仅对浅层组织进行缝合,可避免损伤肌肉丛组织,患者术后的并发症较少,康复的速度较快。需要注意的是,术中在耻骨梳韧带处、内环口上缘处缝合固定补片存在一定的难度,故临床医生应加强学习及掌握补片的缝合固定技术。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的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患者。究其原因主要是,采用螺旋钉固定补片会对肌肉间神经丛造成一定损伤,导致患者出现疼痛感。而采用可吸收线缝合固定补片不会对肌肉间神经丛造成损伤,进而可显著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的程度。唐世磊等[4]研究指出,用钛合金钉固定补片后,患者术后神经痛的发生率可高达14%。刘星等[5]认为,进行TAPP所致腹股沟区结构改变是导致患者术后出现慢性疼痛和病情复发的主要因素。有报道称,进行TAPP时采用纤维蛋白胶、组织胶等材料固定补片可显著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感[6]。鉴于纤维蛋白胶、组织胶等材料的费用较为昂贵,故可采用可吸收线对补片进行缝合固定。
综上所述,对腹股沟疝患者进行TAPP时采用可吸收线缝合固定补片能显著减轻其术后的疼痛感,缩短其术后恢复的时间,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情的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