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母语干涉视角下的日语翻译问题研究

2021-06-15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敬语母语日语

田 小 凤

(渭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交流,翻译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在我国的外语教育中,虽然翻译技能的提升一直受到关注和重视,但是翻译中仍然存在大量误译现象。笔者在长期从事日语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不仅学习日语的中国学生,甚至是多年从事日语教学的教师也会受母语干涉常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导致翻译的句子不能确切表达原文的内容和风格。从这点可以看出母语的干涉是根深蒂固并长期存在的,因此要减少由母语干涉所造成的误译并非易事。

以往对日汉翻译能力提升的研究多集中在翻译技巧方面,而母语干涉对翻译的影响,特别是母语文化和从语用视角来研究母语对日汉翻译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如何将由母语的干涉造成“翻译腔”严重的现象降到最低程度,使译文能确切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已成为日汉互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母语干涉的概念与理论背景

(一)母语干涉的概念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干涉作用已成为学界公认的事实。日本著名学者迫田久美子在《第二言語習得研究――日本語教育に生かす》中指出:“学習者の母語(または既習の言語)が第二言語(または次に学習する言語)を学習する場合に何らかの影響を与えることを言語転移と言う。対照分析研究では、母語が第二言語学習に悪い影響を与えると考えたため「母語の干渉」という表現を用いた。しかし、言語転移にはプラスに働く場合もあると考え、その場合を「正の転移」、マイナスに働く場合を「負の転移」と呼ぶ。”[1]29即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的母语或已经习得的语言在学习第二语言或之后所学语言学习过程产生影响的现象。在对照分析研究中,把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不利影响称作“母语的干涉”。语言迁移有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把正面作用叫“正的迁移”,负面作用叫“负的迁移”。也就是说, 第二外语学习中母语干涉,也称作“母语的负迁移”,主要是指第二外语学习中母语或者已经习得的语言习惯或思维对新的语言学习的影响。本文中的“干涉”被定义为因母语汉语与日语有相同点和相异点,由于学习顺序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日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的结果。

(二)母语干涉的理论背景

关于母语干涉方面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比研究方面。当时进行对比研究的学者只是从宏观方面提出排除母语干涉、形成新的语言学习习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研究内容主要从误用分析的视角进行研究,揭示了第二外语学习和母语的关系,进而在分析误用原因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母语对第二外语学习的负面影响,也少量涉及了正面影响的研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母语汉语对第二外语——英语学习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应该积极地对待母语干涉问题,灵活地运用母语的优势及正面影响来帮助第二外语的学习。第三阶段是指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由于这一时期将日语作为第二外语学习的人数剧增,迁移成为语言教学领域内的热门话题,被视为语言学习的重要策略之一,同时被看作是一个复杂和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认知过程,不同学者从语言、心理、社会等角度去全面深入探讨了迁移在外语学习和教学中的作用,但从翻译的视角研究母语干涉是一个新领域。

二、中日同形词方面的误译

(一)中日同形异义词

汉语和日语虽然属于不同的语系,但是由于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汉字,所以两国的语言不断影响与交融。因此,对母语为汉语的中国日语学习者来说,容易受母语思维的影响,想当然地按照汉语的字面意思去思考日语意思,从而对日语词汇产生误解。因此,这些形态看似相同的词汇(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况:汉日词义完全不同;日语词义比汉语指代范围广;汉语词义比日语指代范围广;日汉均有相同的义项,但又有词义互不相同的义项),在汉译日中就成为“翻译陷阱”。如果不仔细甄别,按照汉字望文生义进行翻译,很容易造成误译。下面分别对以上四种情况举例说明。

1.汉日词义完全不同的词汇

这类词汇,顾名思义就是日语和汉语外形相同而意义完全不同的词。这类词在日译汉中容易受母语影响出错率较高。如“自觉”这个词在日语和汉语中都有,日语的“自覚”主要强调“意识到,认识到”,而汉语的“自觉”指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侧重点在“觉悟”上。例:“世界の宗教を仏教、キリスト教、イスラム教の三つに大きく分けると、日本は仏教国の一つになるが、仏教徒であるという自覚を持ち、お経を読み、仏像を礼拝するなどの信教活動をしている人の数はそれほど多くはないはずだ。”这句话应翻译为“如果将世界分为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三大宗教圈的话,日本就属于佛教。而(实际上)意识到自己是一名教徒,并进行诵经拜佛等信仰活动的人却并不那么多。”这句话如果将日语的“自覚”译为“觉悟”的话,就让人不知所云,这就是汉语母语干涉误译的典型。

2.日语词义比汉语指代范围广

这类词由于日语词义比汉语广,因此,在日译汉时,很容易受母语干涉而出现误译。如日语和汉语都有“完全”一词,汉语的“完全”只有“全部”的意思,而日语的“完全”除了“全部”的意思外,还有“完美”的意思。例: “努力して、完全を期待して頑張ろう。”这句话应翻译为:“让我们共同努力,追求完美吧。”如果翻译时按照汉语的理解就容易出现误译。

3.汉语词义比日语指代范围广

这类词由于汉语词义比日语广,因此,在汉译日时,很容易受母语干涉而出现中国式日语的现象。日语和汉语都有“紧张”一词,汉语的“紧张”主要有三种意思:(1)精神处于高度准备状态,兴奋不安;(2)激烈或紧迫,使人精神紧张;(3)供应不足,难以应付。而日语的“緊張”只有汉语的(1)和(2)的意项。由于受汉语的影响,例:“工作很紧张。”这句话应很容易误译为:“仕事がとても緊張している。”但由于日语没有汉语的第三个意项,所以应翻译为:“仕事が忙しいです”较合适。

4.日汉均有相同的义项,但又有词义互不相同的义项

这类词是指日语和汉语意思,既有重复的内容,也有各自不同的意思。这类词,对中国日语学习者来说,难点主要是日语释义部分汉语所没有的意项,如:日语和汉语都有“单纯”一词,汉语的“单纯”主要有两种意思:(1)简单,不复杂;(2)只顾。而日语的“単純”一词,第一个意项和汉语相同,不同的是第二个意项,日语指“天真”的意思。例:“彼の話を単純に信じてしまった。”应译为:“天真地相信了他的话。”由于受汉语的影响,很容易译为“只是相信他的话”,而汉语这个词又有“只顾”这层意思,使用时要特别注意。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日汉同形异义词在翻译时很容易受汉语母语的干涉而造成误译,因而在汉日互译时一定要注意甄别。

(二)中日同形不同词类词汇

日语中的词类,日语称为“品詞”,它按意义、形态和句中的作用可分为12类。从大的方面可分为独立词和附属词。具体为:名词、代词、数词、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副词、连体词、接续词、叹词、助动词和助词。[2]72-74其中,助动词和助词属于附属词,其余词类属于独立词。而汉语词类根据功能分为实词与虚词两大类,具体分为12大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3]凡例5其中,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属于虚词,其他词类属于实词。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出,虽然日语和汉语词类都分为12类,但并不完全对应。再加之,由于日汉两种语言在语法、修辞及表达习惯等方面有很多差异,因此,在进行汉日互译时必须根据各自的语言习惯进行词性转换。虽然汉日词汇的词类不完全相同,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规律可循。中日同形词从词类的角度可分为中日同形而词性完全不同和中日同形而词性不完全相同的词,在翻译时这两类词很容易受汉语的影响。如果在翻译中不注意,译文就可能生硬,甚至词不达意或无法理解。

1.“中日同形不同词性”类型分析

例:[汉]紧张(形)――[日]緊張(名/サ自动词)。如前所述,汉语的“紧张”一般作为形容词来用,主要表示三种意思:(1)精神处于高度准备状态,兴奋不安。例:第一次登台,免不了有些紧张。(2)激烈或紧迫,使人精神高度集中;例:工作紧张。(3)供应不足,难于应付。例:粮食紧张。[3]678-679而日语的“緊張”作为名词和サ变动词使用,主要有两种意思:(1)引き締まって緩みのないこと(肌肉,神经;精神)等紧张。例:神経を極度に緊張させる(使神经极其紧张)。(2)間柄が悪くなり今にも争いの起こりそうな形勢になること(趋势、关系等)紧张、恶化。例:“両国の関係が緊張してきた。”“两国关系紧张起来了。”[4]476又例:“紧张的新学期就要开始了。”这句话让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日语学习者经常误译为:“緊張な新学期がもうすぐ始まる。”而正确的翻译应该为“緊張した新学期がもうすぐ始まる。”这种类型就是由于受母语的干涉将汉语和日语词性混淆使用的典型错误。类似的还有“[日]雅致(名)――[汉] 雅致(形)”“[日]一致(名/サ变自动词)――一致[汉](形/副)”“[日]好き (动) ―― [汉] 喜欢(形)”“[日]積極 (名) ―― [汉] 积极(形、副)”等。

2. “中日同形不完全相同词性”类型分析

例: [汉] 根据(名词/动词/介词)――[日]根拠(名词)。汉语的“根据”一般作为名词、动词、介词来使用,主要表示以下三种意思:(1)(名词)作为论断的前提或言行基础的事物。例:说话要有根据。(2)(动词)以某种事物为依据。例:财政支出必须根据节约的原则。(3)(介词)表示以某种事物作为结论的前提或语言行动的基础。例:根据大家的意见,把计划修改一下。[3]444而日语的“根据”只有名词的词性,主要表示两种意思:(1)もとになる理由。拠り所(根据)。例:科学的な根拠を与える(提供科学的根据)。(2)ねじろ。本拠。(主将所在城池,大本营)根拠地(根据地)。例:“根据大家的意见,决定选小王为班长。”汉语母语者经常误译为:“みんなの意見を根拠して、王さんを班長さんにすることに決定する。”但正确的翻译应该为:“みんなの意見を根拠にして、王さんを班長さんにすることに決定する。”由于汉语的“根据”一词可以作为动词使用,所以受母语的干涉,在进行汉译日时,很容易出现照搬汉语词性翻译的倾向而产生以上误译。因此,在翻译“中日同形不完全相同词性”这类词时,应该找到日语与其对应的相应合适的表达。类似的还有“[日]努力(名/动)――[汉] 努力(名/形/动)”“[日]疲労 (名/动) ―― [汉] 参考(名/形)”“[日]参考 (名) ―― [汉] 参考(名/动)”等。

三、中日不同文化背景引起的视点差异

语言源于文化,从本质上属于表文化,反映着本国国民的人生观、自然观及价值观或思维习惯。日语为“立场性语言”,汉语为“事实型语言”,这种对立给汉语母语学习者带来理解方面的困难,进而导致翻译中的误译。[5]25因此,语言学习过程中没有深刻理解对象国的深层文化而造成误译的倾向尤为明显。这种错误常见于汉译日的句子中。

(一)自动词和他动词的区别使用

自动词和他动词的分别使用是日语表现的典型特征,从表层上来看是构词上的不同,然而从文化内涵来说属于价值取向的差异。例:“茶沏好了,请用吧。”汉语母语者经常翻译为:“お茶をいれました、どうぞ。”如果从语法方面来看,这个句子的翻译没有任何问题。然而,这种译法与所给汉语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有区别的。中国人喜欢使用能动的意志表现和他动表现形式,喜欢把动作主体的行为和行为的对象作为表现的重点。而日本人喜欢使用自动、自发和被动表现,这是日语表现上的一大特征。[6]216从这个观点来看,就不难理解汉语母语者出现这类误译的原因。应翻译为:“お茶がいれました、どうぞ。”这样才符合日本文化尽力为对方考虑,不给对方增加心理负担的“思いやり(体贴)”的价值取向。因此,汉语母语者在汉译日时习惯用意志表现这种倾向就极为显著。当然,也不能一味否定他动词,这是因为日语中的他动词表达积极作用的倾向明显,所以当要表达“我来给咱沏茶吧”这句话时,由于这种情况表现的是说话人待人积极主动的感觉,这时翻译为“私がお茶をいれましょう”较合适。

(二)授受表达的使用

日语授受表达的复杂性及特殊性早已成为学界公认的事实。然而,由于中国日语学习者在学习这种颇具日语特色的表达时,只从语法层面理解了其用法,没有真正理解其文化内涵和日本人使用授受表达时的深层文化心理,在进行汉译日时有将汉语的“给”和日语的授受表达一一对应的倾向。在汉语中,“给”这个动作是不具有方向性、恩惠性和待遇性的。而日语的授受表达根据物品或动作移动的方向,分为三个系列,细分为“あげる、やる、さしあげる、くれる、くださる、もらう、いただく”。这七个授受本动词及由其派生出的“~てあげる、~てやる、~てさしあげる、~てくれる、~てくださる、~てもらう、~ていただく”三个系列七个授受补助动词的用法,在日语中也称为“授受表現”或“やりもらい表現”,每一个系列都包含着明确的给予指向性及上下亲属关系等[7]160。而汉语中动作的恩惠性很难通过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由于汉语母语学习者受汉语表达及思维的影响根深蒂固,而对日语的授受表达的文化内涵了解不足,所以在汉译日中授受表达的脱离使用现象就很明显。所谓授受表达的脱离使用,指的是在日语表达中应该使用授受表达的句子而没有使用授受表达。例:“老师说我的意见很有趣。”中国学生经常翻译为:“先生は私の意見を面白いとおっしゃった”或“私の意見はとても面白いと先生に言われた”。 但以日本人的思维来表达的话则译为“先生は私の意見を面白いと言ってくれた”。这种翻译才是最确切的。在汉语中,上面翻译中出现的“言われた”“言ってくれた”都可以用一个“说”字表达,汉语的“说”针对所要表达的内容并不能反映出说话人的评价色彩,而日语中可以通过“言ってくれた”向听话者传递被老师表扬这种感谢的心情。而“先生は私の意見を面白いとおっしゃった”和“私の意見はとても面白いと先生に言われた”不能说是错句,但是不确切。正是由于受汉语思维的影响,即使对老师表扬自己怀有感谢的心情,但是很难认定为这是一种受益句,因此,就出现了授受表达的脱离使用。

日本属于接受性的“凹形文化”的民族。“凹形文化”这一概念是由日本著名语言学家芳賀绥在2004年《日本人らしさの構造》这本书中首次提出的,其对日本文化的全貌做了详细描述:“日本民族的整体印象是温和的、内敛的。与其说外向,不如说内向;与其说具有攻击性,不如说更具有忍耐性;与其说充满原则,不如说比较重视现实意义,总体来说,就是凹形文化的民族。”[8]68中国日语学习者在学习中没有注意到这种文化类型在语言中的体现。笔者在翻译课堂上曾有意识地让学生翻译这样的句子:“我去一下洗手间。(场景是两个人交谈中想去洗手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翻译为“お手洗いに行きます”。这种场合下日本人通常会表达为:“お手洗いに行ってきます。”这是因为日本人特别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心理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日本人特别关注去别处,日语表达为“他所(よそ)”之后会再次回到“(内)うち”,也就是汉语所说的“返回来”,这正是日本文化属于“凹形文化”,日本人注重“(内)うち”的心理。所以,上面的例子日本人表达为“行ってきます”,即要给听话者表明“自己暂时离开下,但很快会回来的”语言文化心理,这也正是日本人集团意识的体现。而汉语在同样的场合,只需表明自己要离开和离开的意图或目的地,所以中国日语学习者正是受汉语思维的影响才导致上面的误译。

(四)敬语的场面性意识缺乏

众所周知,日语是敬语体系非常发达的语言。虽然汉语语言体系中也有敬语,但不像日语中使用频率高。汉语在书面语中经常通过使用尊敬的人称代词或相关动词将尊敬的语感表达出来,并不像日语敬语那样对使用场合有严格限制。因此,受汉语母语的干涉,对汉语母语学习者来说,即使掌握了日语的敬语表达形式及敬语相关的固定句型,在翻译时对敬语的场面性的把握也可能不到位。例:“我的说明您明白了吗?(询问上司或长辈)”在中国日语学习者翻译的译文中最多的是“お分かりになりますか”。译者确实注意到了对长辈或上司应使用敬语,但在日语中上级或长辈不能说“お分かりになりますか”,正确表达应为“(私の説明が)ご理解いただけたでしょうか”或者“これでよろしいでしょうか”。因为说话对象是上级或长辈,所以使用了敬语,从汉语思维来看,这种用法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并且从日语敬语表达形式本身来看,也没有任何语法错误。然而,这种表达形式会给听者带来不快,因为这种表达形式对听话者来说是很不礼貌的,对上级或长辈不能用。首先,使用“お分かりになりますか”,从语感上会使局外人觉得:“问题大概过难了吧。长辈或上级真笨,理解不了。”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如果在问话中使用“お分かりになりますか”,对方会因此而恼怒。这是因为“お分かりになりますか”这句问话中的“分かる”是“能理解”的意思,是用来表达人的能力的词,含有 “能力欠佳”的语感,因此,用“分かるか”来询问对方,就等同于询问听话人是否具有“能理解”此内容的能力,也就是问对方有没有这个理解能力,对上级或长辈进行是否具有某种能力的推测本身就是不礼貌的。“分かりますか”用来询问长辈或上级时被认为是影射长辈或上级的能力低下。这种表达与其说是敬语表达错误,不如说是待遇表现方面的错误。从广义来说,是对对方的一种体谅与关怀,揣测对方能力的这种询问,本身就暗含怀疑对方是否具有这种能力的意思。这种表达形式用于询问上级或者长辈,怀疑对方的能力就是缺少对对方的心理体谅,以上两种表达均是缺少对对方的心理体谅造成的,因此,不能用于提问上级或长辈。这种表达形式从语法上看没有任何错误,只是因为询问对象是上级。例:(教授が学生に)あなた方がこの問題の答えがお分かりになりますか。可以看出,对话在教授和学生之间进行。教授相对于学生来说属于上级,这种场合,使用“お分かりになります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在上句中教授将“分かるか”特意用成了敬语形式“お分かりになりますか”,表明教授尽量将自己和学生的距离拉小,因此,使用了敬语表达。

同样,日语中“できる”这个词,对上级或长辈也不宜使用。例:“部長はパソコンでの表計算がおできになりますか。”这种询问是对部长的,虽然使用了“おできになりますか”敬语表达形式,但同样让部长感到问话人怀疑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使听话人感到不快,从而导致交际失败。但是,目前没有注意到像“分かる”“できる”“教える”这些用法而造成误译的例子很多。以上几个例句,在用汉语表达时则很简单,只需要考虑将人称变成“您”之类的敬语,而在用日语表达时,敬语的使用不仅要顾及语言形式方面,更要注意顾及听话人和说话人的身份及地位差别,通过转变视点,避免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特别顾及长辈及上级的心理关怀,这样才能正确表达出说话者的敬意。

四、社会文化习俗差异引起的误译

翻译属于跨文化交际活动,不可避免地受文化习俗的影响。每个国家由于自然条件及地理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文化习俗。在一种文化里认为是极其自然、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另一种文化中却难以理解。如果说词汇、语言结构方面的母语干涉是具体的、显而易见的,那么社会文化习俗作为母语干涉的社会因素却不易发觉,但它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外语学习者。如果按照中国文化习俗理解、认知日本文化势必会造成干涉。日本文化以集团主义为中心,强调不过于表现自我,因此,日汉两种语言对于人称代词的使用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日语中虽然有丰富的人称代词,但是在汉译日中人称代词往往通过固定的表达方式来隐含,比如日语的授受表达、敬语及“嬉しい、悲しい、寂しい”等形容词直接作谓语时往往表达说话人的感情,在日译汉时大多数要加译第一人称。

五、日汉翻译中减少母语干涉的对策

(一)注重语用翻译意识培养,加强异国文化修养

翻译不只是简单地将一国语言转换成另一国语言的活动,其更重要的是不同语言间的交际活动和交流手段。因此,对文化差异的重视才是实现翻译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由于中日两国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不同,思维方式和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各具特色。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能够等价传递原文的信息,使该语言为母语的人所理解和接受,除了注意两国语言结构、词汇、语法的差异外,还要注重引导学习者将语言外在表达形式和语用效果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灵活、贴切翻译的效果。在平时的翻译教学中,应将日语的待遇表现引入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创造不同场景,注重语境在翻译中的意识培养,不断提高学习者的语用翻译意识。

(二)提高日语思维能力

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同时也是思维工具。日汉两种语言在语言结构上的差异是母语干涉的表层原因,建立在母语结构基础上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才是造成母语干涉的深层原因。日本民族注重含蓄委婉的表达,说话喜欢拐弯抹角,而中国人则喜欢较为直接地表达方式。因此,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使很多词汇在翻译时没有对应的词语,如果生搬硬套的话,译文则晦涩难懂,甚至完全错误。因此,思维方式对翻译具有很大的影响。中国日语学习者,由于缺少日语学习的自然生活语境,大多依赖于教材及课堂学习,所以一般多是将母语汉语作为中介语,翻译式地学习日语,很难达到真正用日语思维的境界,中国日语学习者的日语思维多少都带有汉语思维的烙印。在学习日语时,应尽量使用日本原版教材及原版课外读物;平时注重克服将日语与汉语一一对应翻译的模式,在翻译时,首先吃透句子,然后再进行翻译;实行全日语教学;课外由外教组建日语角、社团等活动,尽量模拟创建全日文的语言环境。同时,探索日语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关注日本人的精神构造和日本的社会构造。

(三)养成合理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及翻译参考资料,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发展,翻译软件层出不穷,但对语言学习者而言在翻译过程中查阅辞书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市面上各种辞典名目繁多,可以满足不同学习层级的需要。中国日语学习者使用汉语解释日语的辞典仍然是主流。虽然这种类型的辞典很方便,但是在翻译中使用时存在相当大的弊端。所以,作为翻译时使用的辞书,建议以日本原版辞典为主,日汉辞典为辅,并且选用在日本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出版社出版的辞典,比如:《新明解国语辞典》《广辞苑》等。这类辞典释义权威、解释详细,对翻译有很大帮助。不建议使用袖珍型的辞典,这类辞典往往释义和用法不全面,对译者来说,帮助不大,甚至会因释义不全造成误译现象。另外,参考版本不同的辞典,多参考所列例句。除此之外,查阅百科事典、词源辞典,特别是近义词辞典对翻译选词方面大有裨益。

六、结语

本文主要从汉语对日语学习者的干涉视角研究翻译中的误译。造成误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今后将从情景语境、文化语境等更广泛的语用层面和熟词新意、一词多义现象的词汇层面来研究其对日语翻译的影响。对于日语教师来说,应该在翻译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母语的积极影响,将母语的干涉降到最低程度,同时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技巧,使译文更加地道、得体。

猜你喜欢

敬语母语日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母语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韩国语中的敬语表达方式总结
关于日语敬语中“敬意敬语论”和“关系认识敬语论”相对立的研究
敬语所描绘的人际关系图
——“内”和“外”
母语
日语敬语习得常见误用分析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
日常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