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盘龙针法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的临床应用及理论探讨

2021-06-14田策鲁娟

健康之家 2021年21期
关键词:理论探讨

田策 鲁娟

摘要:本文通过对盘龙针法应用于肝郁气滞型失眠的临床应用以及中西医机理进行探讨,为盘龙针法对肝郁气滞型失眠的治疗寻找中西医理论依据,对盘龙针法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的临床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盘龙针法;肝郁气滞型失眠;理论探讨

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1]。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生活及工作压力逐渐增大,失眠发病率逐渐增高。特别是近年,“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以来,失眠、焦虑、抑郁发生率有明显提高[2]。有报道指出,精神障碍患者中70%~80%伴有失眠症状,而失眠患者中50%患有精神障碍[12]。在祖国医学中,将失眠症称为“不寐”“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等。因影响睡眠因素较多,故其中医辨证分型也多样。有学者研究指出[3],目前肝郁气滞型为失眠的主要证型之一,针对肝郁气滞型失眠,采用“盘龙针”法为主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将其探讨如下。

盘龙针法,在古籍中并无明确出处,我们所常见的“盘龙针法”的操作方法是选取1.5~2寸的针灸针,取华佗“夹脊穴”从上至下,左右交错针刺,针刺过程中不留针,针尖偏向于脊中线椎体方向,针之纵轴与体表呈75°的内斜夹角[5]。但在操作过程中,本人发现此种方法施针时间过长,选取穴位过多,患者体验感不佳,有可能增加患者焦虑等不良情绪。故在操作过程中,本人选取肺夹脊、心夹脊、膈夹脊、肝夹脊、脾夹脊、三焦夹脊、肾夹脊,取1寸毫针,左右交替取穴,针之纵轴与体表呈75°的内斜夹角针刺,得气,每10min行针一次,留针30min,平补平泻。

1病案1

患者林某,女,52岁,左肺腺癌术后2年,绝经3年,主诉:入睡困难,易醒,白天疲倦,多思虑,自觉胸闷,气短,感觉自己易发火,易悲伤,纳差,无腹胀,不喜冷食,硬质。二便调,舌红少苔,脉弦。患者曾服用艾司唑仑片,改善睡眠,但效果不佳,未接触过中医治疗。患者多思伤脾,易怒伤肝,悲则伤肺,且易疲倦,纳差,故可考虑辩证为肝郁脾虚兼肺虚。治疗以华佗夹脊穴中肺夹脊、心夹脊、膈夹脊、肝夹脊、脾夹脊、三焦夹脊、肾夹脊,取1寸毫针,左右交替取穴,针之纵轴与体表呈75°的内斜夹角针刺,得气,每10min行针一次,留针30min,平补平泻,隔天一次,患者第一次治疗后自觉胸闷症状缓解,夜间入睡较前好转,但仍有白天疲倦,易醒,继续以上述方法治疗,6次后,患者自觉睡眠明显改善,无明显入睡困难,易醒,白天不觉疲倦,情绪较前容易控制,纳可,治疗10次后,患者已无明显症状,后随访1月,患者病情无反复。

2病案2

患者邓某,女,60岁,因10+年前生气后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白天不觉疲倦。伴腹胀,纳差,大便干燥,小便黄,口干口苦,饮水后不缓解,舌暗红,苔白腻,脉沉弦。患者10年来病情反复,曾多次服用中药及抗焦虑药物,效果不佳。患者自诉睡眠情况与跟情绪波动相关。患者病因明显,因生气后出现入睡困难,而且患者腹胀,纳差,大便干燥,故可考虑患者肝郁气滞,而且患者口干口苦,饮水后不缓解,可考虑患者湿阻经络,阻碍了正常的水液代谢通道,故患者口干,而且虽饮水,但因湿邪未除,水不归经,故仍觉口干。而且患者太白腻,故可考虑辩证患者为肝郁气滞兼脾虚湿阻。给患者施以盘龙针法,选治疗以华佗夹脊穴中肺夹脊、心夹脊、膈夹脊、肝夹脊、脾夹脊、三焦夹脊、肾夹脊,取1寸毫针,左右交替取穴,针之纵轴与体表呈75°的内斜夹角针刺,得气,每10min行针一次,留针30min,平补平泻,隔天一次,针灸10次后,患者自觉入睡困难,易醒较前好转,仍有多梦,腹胀,纳差较前好转,大便成型,不觉干燥,小便正常。口干口苦缓解,情绪较前好转。舌质淡红,舌苔薄白略腻,脉沉,略滑。此后随访1月,患者诉仍有多梦,但入睡尚可,无明显易醒,早醒,情绪无明显急躁。病情未见明显反复。

3病案3

患者陈某,女,41岁,因家庭琐事心情不舒,出现入睡困难1周,每晚睡1~2h,白天疲倦,不多梦,无口干口苦,无心慌心悸,自觉心烦,四肢不温,梅核气明显,自觉腹胀,纳可,大便稀溏,小便正常,心烦,情绪差,急躁易怒。月经量多,经期,周期正常。舌质暗红,舌苔白腻,脉弦紧。该患者因心情不舒畅为失眠主要原因,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短,而且心烦,四肢不温,梅核气明显,心烦,情绪差,急躁易怒,故可考虑为患者肝郁气质。而且大便稀溏,苔白腻,故可考虑患者有脾虚情况。综上可辩证为肝郁气滞脾虚,治疗以华佗夹脊穴中肺夹脊、心夹脊、膈夹脊、肝夹脊、脾夹脊、三焦夹脊、肾夹脊,给予盘龙针法治疗取1寸毫针,左右交替取穴,针之纵轴与体表呈75°的内斜夹角针刺,得气,每10min行针一次,留针30min,平补平泻,隔天一次,针灸1次后,患者诉可睡3~4个h,心烦,情绪急躁较前好转,自觉针灸后矢气频转,梅核气好转。患者完成10次治疗后,睡眠时间可至6~7h,白天不觉疲倦,不觉心烦,无四肢不温,大便成型,情绪调。随访1月,患者未诉睡眠反复。

华佗夹脊穴系華佗“取背俞法”传入日本之后经日本针家改造而成,上一世纪五十年代方传回中国。最早记载华佗夹脊穴的文献为日人石坂宗哲所撰《针灸说约》,国内最早记载华佗夹脊穴的文献为《精简经穴治疗学》。[6]

李鼎在《针灸学释难》[7]中指出:“华佗夹脊穴,其实就是华佗对脏腑背俞的特殊定位法。”华佗夹脊穴是除背俞穴,督脉背腰部腧穴以外,与经络、脏腑直接相互转输、流注的腧穴,附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借助“气街”,使其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更显突出。[8]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用来解释宇宙万物的一个概念,是指宇宙中运动的、至精至微的物质。气是构成世间万物最基本的元素。《黄帝内经》将“气”的概念引入中医学,解释人的构成和生理病理变化、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药物属性等,形成中医的气一元论学说。正如《易传·系辞上传》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在《孔颖达疏》中解释:“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而气的运动也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运动,正如《内经》中所言:“百病生于气也”。《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而则气立危”其表明气机紊乱则造成机体功能失常,进而生病或死亡。《黄帝内经》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趼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灵枢·邪客》曰:“今邪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所以在《内经》中所指出不寐的主要原因为气机逆乱,阳不入阴,阳亢于外。督脉入属于脑,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为“阳脉之海”。督脉气机不通则诸阳经气机郁滞,不易入于阴,继而发生失眠。肝主一身气机疏泄,肝气不疏则督脉气机不畅。所以,通督疏肝则是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的关键。

盘龙针法所取的夹脊穴在于脊柱两侧,针刺夹脊穴可以通督行气。除此之外,本人所选的夹脊穴皆为五脏之背俞穴所对应的夹脊穴,还可以沟通肺,心,肝,脾,肾五脏之功能,正如《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第五中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任何情绪的偏颇皆会导致其相关的臟腑功能的失调,而肝主气机,最终各个脏腑功能的失调所导致的气机郁滞皆归为肝郁气滞。故调节各个脏腑功能,不单单可以改善本脏腑的功能失调,而且可从达全身气机,气机通畅则肝气舒畅,故可改善肝郁气滞的情况。

结合肝郁气滞型失眠患者辩证特点,该类型患者除了有典型的睡眠不安和明显的情绪变化之外,我们在临床中观察到患者胸胁胀闷疼痛、呼吸不畅、烦躁焦虑、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叹气、头昏头痛、两眼憋胀干涩、视物模糊等表现。这些现象是脑皮质兴奋及抑制过程的功能紊乱,内抑制过程减退,影响到皮质下自主神经中枢,从而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9]的表现。因此,可以认为肝郁气滞型失眠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在病理上关系密切。

生理解剖学也证实,华佗夹脊穴周围是脊神经所在,深层分布着脊神经节,它们节间支连成交感神经,交感神经与脊神经的连结点在体表的投影与华佗夹脊穴密切相关。[10]现代众多医家也从神经生理角度证明了针刺夹脊穴可通过刺激脊神经前支、后支进而影响交感神经和脊髓,故能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循环等诸多系统,其在治疗多系统的疾病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11]。

综上所述,盘龙针法不但可以宣发督脉阳气,疏肝解郁,而且还可以疏通脏腑气机,通过调节脊神经节功能,从而纠正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以对于肝郁气滞型失眠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1]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共识专家组.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草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2):141-143.

[2]王敏忠,王澍,张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期间山东省人群焦虑、抑郁、失眠情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20,60(23):16-2

[3]林浩.原发性失眠症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证型间睡眠状况差异的初步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

[4]王永炎.临床中医内科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574-574

[5]肖玺琪.“盘龙针法”针刺华佗夹脊穴的临床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7):78-81.

[6]叶明柱,冯禾昌华佗夹脊穴源流考略[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8):490-491.

[7]李鼎.针灸学释难[M].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8:107-109.

[8]贾红玲,张永臣.刘玉檀教授论华佗夹脊穴[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2):45-48

[9]李运河,成秀梅.肝郁气滞证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1989,5(9):48-49.

[10]费新明.以华佗夹脊穴为主针刺治疗呃逆36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9,26(2):39-41

[11]迟峰堂华佗夹脊穴的理论与临床研究[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

[12]韩芳,唐向东,张斌.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医学杂志,2017,97(24):1844-1856

猜你喜欢

理论探讨
浅谈小学数学的课改得失和方向
“双轨并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理论探讨和实践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理论探讨
耳穴压丸影响自主神经提高心房颤动疗效的理论探讨
九蜣两虫散熨贴神阙穴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胃肠胀气的理论探讨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剂型改造的理论探讨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探讨
基于电子商务影响的国际贸易创新发展研究
中药灌肠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体会
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物理图景理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