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衣食住行话变化
2021-06-11
2021年7月1日,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一百周年诞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富强不懈奋斗的历史,是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在这个举国欢庆的美好日子里,作为耳闻目睹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人民共和国一公民,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1969年腊月,因新安江水库建设需要,刚满3岁的我随父母举家从浙江省淳安县库区移民到江西省德安县的一个小山村。听大人们说,一到目的地,女人们一见到这么荒凉的地方,都号啕大哭。后来,村民们用泥土筑墙、芭茅草盖顶建起了茅草房。
有一年回村过年,村民们围坐在我家,有人问我:“听说三峡库区移民,政府把他们的房子都盖得好好的,只要搬进去住就行,是吗?”望着他们一脸羡慕的表情,我不置可否。当了多年村支书的老父亲帮我解了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我们那个时候,国家穷啊!”后来,村民们用自己的双手,把茅草房换成了砖瓦房,现如今家家户户都住进了大楼房,有的人还在县城、省城购买了商品房!村前的那条博阳河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还不时地断流,如今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已见成效,清澈的河水又哗啦啦地流淌了起来!
现在的年轻人肯定难以想象我们那个年代的衣着,除了灰色、青色之外,就是草绿色,即便是女孩子也很少有穿花衣服的。家家户户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件衣服,老大穿了传老二,老二穿了传老三……商店也没有现成的衣服卖,都是凭布票到县百货商店把布买回来,再请裁缝师傅上门量身定做。谁家要是请了裁缝师傅上门,那家的孩子比过年还开心:预示着有新衣服穿了!哪像现在走进商场超市,到处都是琳琅满目的服装。由于孩子多,父亲常常买回一大块白洋布,然后烧一锅开水,加入染料,将白洋布染成青色或草绿色。苦难的生活,往往能激发出人们天才般的创造力。
俗话说:“民以食為天。”能够吃上饭,在当年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是“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餐、晚餐都是稀饭,而且不是红薯稀饭就是南瓜稀饭,或者菜叶稀饭,干饭也经常是红薯丝饭,鱼和肉是逢年过节都难以吃到的美食。我上初中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吹拂,但由于身处内陆农村,家境变化不大。我家离乡中学有十多里地,每个星期得回一趟家,返校时要带足一个星期的米和菜。冬天还好,可以带上新鲜的萝卜青菜;夏天热,只能带不容易馊的辣椒酱、霉豆腐或酸腌菜。这几种菜,我在上中学时吃怕了,以致现在只要看到这几种菜就会反胃,想必与我有相同经历的人会有同感。哪像现在,家家户户再也不愁吃了,再不会有吃了上顿愁下顿的现象发生,而是想着怎样吃好、吃得健康长寿、吃得快捷省时。所以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常常足不出户,手机一下单,快餐就送到了家门口,真正实现了我们小时候所向往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看得见的一个大变化就是交通的发展。我上初中时,每周来回一次,二十多里地都是用脚走,还要背着书包、扛着米、提着菜。后来到县城读高中,先要步行十里地到乡里,再赶乘乡里到县城的班车,每次都要带足一个月的米和干菜。那时,汽车司机特别敬业守规矩,车子一定要在站台停靠。有一次,我到了离站台300多米的地方,这时正好班车从路上开过来,我忙招手,司机却用手指了指前面,意思是要到站台停车。我背着书包,右肩扛着一布袋米,左手提着三瓶菜,在漫天灰尘中赶得上气不接下气,司机却优哉游哉地把车停在站台等着。
现如今的中华大地,从城市间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高铁、城际轨道等交通网络,到村村寨寨的水泥公路,无不彰显着中国交通的发展变化。通过乡村振兴计划、脱贫攻坚战略、城镇化建设等一系列富民惠民政策的实施,“雨天一路泥、晴天一路尘”的乡路村道,甚至祖祖辈辈攀爬的羊肠小道,几乎都变成了水泥路。孩子们上学放学再不用像当年我们那样步行几里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地了,学校都办在了家门口。若去稍远点的学校上学,孩子们不是乘坐乡村公交车,就是由长辈用私家车接送。春运也不再像往年那样人山人海、一票难求,更多人都选择自驾出行了。
2020年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世界看清了西方国家所谓的自由、民主,也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好”!
我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红火。◆(作者单位:九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