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小道里的家国情怀
2021-06-11谢菊兰
谢菊兰
成为小平小道陈列馆的接待讲解员,是2015年秋天的一次偶然机会。那天学校的一次教学应急接待,我临危受命,走进了小平小道。睹物思人,我近距离地知晓了那位曾叱咤风云的革命老前辈。从此,我“受命”一干就是六年,成了学校小平小道陈列馆教学接待的“专职”讲解员。我每讲解一次,就身临其境地感受一次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家国情怀。
小平小道陈列馆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现为新建区,后同)望城岗,一个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地方。这里的镇馆之宝既不是贵重的文物,也不是精美的艺术品,而是一条乡间小路。1969年10月到1973年2月,邓小平、卓琳夫妇曾经在这条小道上走过三年多。卓琳曾说:“江西、南昌、新建是我们永难忘怀的地方。”
1966年“文革”开始后,身为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遭到错误批判,被撤销一切职务。1969年10月,邓小平、卓琳被下放到位于望城岗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参加劳动。邓小平来到修造厂车间的时候,身体糟糕透了,显得苍老。那个车间每月要组装40辆拖车,邓小平的工作就是用锉子给这些拖车加工螺丝。见邓小平整个上午都站着“噌噌噌”地加工螺丝,夫人卓琳劝他搬把椅子坐一坐,他却说:“不行啊,我要坐下去就站不起来了。”在一锉一锉的金属撞击声中,时光仿佛回到了1920年,那时他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雷诺汽车厂的钳工台上,留下了他青年时期奋斗的印迹。如今,年近七旬的老人,面对这项枯燥的工作,却依然一丝不苟,四级钳工技术的他,让车间里的一些工人都自叹不如。
在这个只有80余人的小厂里,没有见过多少世面的工人们,对邓小平的到来充满好奇,他们没有想到曾经身居高位的邓小平是这样简朴平易,看起来就像家里的老人。他每天早上一进车间门就是一声“同志们好”,到十一点半下班时,他把衣服一夹说一声“明天见”。邓小平每天都得去车间上班,在那时信息相对闭塞的情况下,他把有接触群众、接触社会的机会当作一种奢求。日复一日,工人们与邓小平渐渐熟悉起来,和工人们的直接交流,让邓小平真切地了解了基层普通群众的生活状况。
一天,与邓小平同车间的一个工人,让小孩去买豆腐,孩子兴冲冲地把豆腐买来了,却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在当时,一块豆腐算得上一个普通家庭难得的美食。看到豆腐被摔得稀烂,那个工人心痛不已,把孩子狠狠地责骂了一顿。邓小平默默地看在眼里,内心极不平静。
与工人们相处久了,他对工人们说:“像你们这样的工人,家里有父母,又有孩子,生活是不宽裕的,这些问题慢慢来吧。还是要发展生产,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当时工人们并不能完全理解邓小平“发展生产”的含义。多年以后,工人们才明白当时身处逆境中的邓小平,已然找到了这个国家的出路。
离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不远的地方,是南昌步兵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步兵学院的前身),校内的一栋红砖小楼,被当地人称为将军楼,它成为邓小平一家在江西的住所。从将军楼到拖拉机修造厂,直线距离只有一公里多,因无路直通,邓小平夫妇每天要绕行40分钟的路才能到达修造厂。细心的工人们自发地从修造厂后墙开了个小门,用炉灰渣在田埂上修了一条直达将军楼的小路。从此,两位老人每天沿着那条小道往返于修造厂和住地,来回差不多5000步。午休后,邓小平又到那栋小楼院子里围着将军楼走个三四十圈,每圈140步左右。这样,邓小平所走的路,1天就是10000步,1个月就是30万步,1年就是360万步。
时隔多年后,邓小平在院子里踩出的小路,依然清晰可见。他既是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身体,以此戒掉刚来时要吃很多的安眠药,又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从未放弃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党、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
冬去春来,邓小平和家人在将军楼的小院里开辟出了一片菜地。邓小平和卓琳每天上午到工厂劳动,下午就在菜地耕作,晚饭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听广播新闻、看书读报直到深夜。在那几年的逆境中,邓小平用劳动和读书充实着生活,思考着老百姓在想什么、国家的状态是什么、经济形势是什么。
邓小平大女儿邓林在一次回忆时说:“他不认为,困难会永远这样下去。国家的政治状况和经济状况一定会有一个转机、一个起色。为了一个新的目标,他会在等待的过程中创造条件,他始終对胜利、对光明、对前途抱着信心。”50多年的革命生涯,邓小平养成了临危不惧、遇喜不亢的作风。一生三起三落,历经坎坷,每当问及如何挺过挫折时,他总会说“乐观忍耐”四个字。在江西度过三年零四个月的时光后,邓小平返回北京前,留下的那句“我还可以干20年”的豪言壮语,让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邓小平在谈话中经常用到一个词——百年:“‘绿色革命要坚持一百年”,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百年为期,这个看似不经意的时间概念,透露、折射出一代伟人长远的战略眼光,坚定执着的行事风格和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伟人情怀。
近半个世纪来,小平小道从没有路到有路,从小路到大路,一条是很不起眼的乡间小路,一条是通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连接这两条路的是一位和蔼可亲、胸怀博大的老共产党员。
一代伟人,引领中国脱胎换骨、翻天覆地;一位老共产党员,信仰坚定,赤子情怀。◆(作者单位:江西警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