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21-06-11陈乐王海英徐泰民王鹤怡
陈乐 王海英 徐泰民 王鹤怡
[摘 要]国际化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了师资队伍、育人环境、多元文化等一系列新变化、新挑战,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风险挑战和重点任务进行分析,并以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国际化试点学院建设实践为例,探索有效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
[关键词]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5-0007-03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1]。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稳步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必由之路[2]。高等教育国际化应既适应本国的需要又注意适应世界形势发展的需要,既保持、发扬本国的传统与特色又注意吸收国际高等教育的经验;面向世界培养人才,使之具有从广阔的国际视角和全人类的视角处理事务的知识和能力[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一个根本问题[4]。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坚持与时俱进,根据新时代要求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加强对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一、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政工作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一)师资队伍构成和思想观念多元化
建设一支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目标和评价指标之一,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具有海外学术背景,同时越来越多的外籍教师在中国高校任教。以入选国家首批“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的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目前学院教学科研系列中有48%的教师为外籍,每年有百余名外籍专家来进行短期交流访学。专业教师队伍作为全员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其国籍、价值观、信仰、政治观点等日益多元化。部分教师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刻内涵认识理解不足,在教学科研活动中主动落实这个根本任务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二)育人环境多元文化交融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的进一步开展,来华工作学习的外籍师生不断增加,中国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也不断增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冲突、交融。青年学生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呈现出对世情、国情、社情认识了解不足,心智不成熟,思辨能力不强等特点,面对多元文化交织的复杂环境,难以做出甄别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不加以正确教育引导,其思想观念可能受到文化渗透的消极影响。
(三)存在重专业教育轻思政教育的现象
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侧重对国际前沿学术知识的传授,加之课程多以英文作为授课语言,课程思政的效果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边缘化,第一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发挥受到一定制约。同时,高校个别师生可能存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模糊或错误认知,认为个人可以只关注专业学习,对政治漠不关心、避而不谈。他们面对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国家安全等大是大非的关键问题时仍持回避或中立态度,其话语体系政治立场不够正确,应对问题的能力不足、对策不多。
(四)个别师生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解存在误区
这个误区一方面表现为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片面理解为学习西方国家,全盘西化、盲目崇洋媚外,在师生个人层面将国际化狭隘地理解为盲目追求出国、追求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甚至追求所谓的西方自由民主,理想信念缺失、个人发展规划目标私利化庸俗化,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另一方面表现为狭隘的民族主义甚至民粹主义,抵触学习和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师生个人层面将学业问题、发展性问题、适应性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现实问题的产生不合理地归因于国际化建设改革,甚至抵触对英语语言的学习与运用。
(五)学生工作队伍应对新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工作队伍与专业教师特别是外籍专业教师的沟通交往不足,难以相互了解信任,较难建立工作基础、形成工作合力;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不足,在处理涉及中外师生的相关问题过程中善用的基本功作用发挥受到一定限制;对涉及多元文化、宗教信仰等复杂问题的研究不足,开展工作时能力不足,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理论功底不扎实,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学生群体可能产生的错误思想倾向不敢管、不会管,靈活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武器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重点
(一)家国情怀
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奋斗目标的深刻内涵,帮助学生认清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之路的未来将是逐步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过程。不论国际化进程怎样深入,高等教育的目标始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新时代中国青年认识到强大的祖国是人才发展的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国际化绝不是去国家化,个人成长发展与国家发展密不可分,因此必须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三者的高度统一,主动将个人奋斗融入党和国家的建设发展事业中。
增强文化自信。坚持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家国情怀,与时俱进地发展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推进国际化的过程中坚持兼容并包、融通古今中外,帮助学生提高自觉判断和抵御文化渗透的能力。
(二)全球视野
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引导青年学生把握国际化带来的机遇,通过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实践探索等拓展视野、增长见识,在了解国情世情及其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将中国情怀和时代特征与世界眼光统一起来,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5]。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引导青年学生学习并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思想,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复杂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锻炼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鉴别力,锤炼政治定力,增强应对问题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在积极参与国际化进程的同时守好底线,保证鲜明的政治底色。
(三)创新精神
树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引导青年学生深刻理解创新是支持全球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国际一流水平的科技创新是支撑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是“双一流”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使命,积极投身科学研究是新时代青年建功立业的重要途径。
培养开放自信、自我突破的创新思维模式。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始终坚持放眼全球聚焦时代前沿,向未来求知,保持开阔的视野、广博的心胸、向上的心态,坚持向他人学习、终身学习,勇于自我革新、自我完善,既要尊重规则也要勇于挑战权威,学会预测趋势、抢占先机。
(四)实践能力
提升参与国际事务、国际竞争的能力。中国未来将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这就需要大批国际化人才。高校应培养学生的领导力、思辨力,运用英语或其他语言沟通表达的能力,组织协调、计划管理、团队合作、持续学习等核心竞争力,同时通晓国际规则。
提升专业能力。引导青年学生认识所学专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目前在国际上的定位和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困难甚至瓶颈,进而深刻理解所学专业的责任与使命,增强学习专业知识的内生动力。
培养求真务实的作风。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飞速变化发展的国际形势下,坚持脚踏实地、实干兴邦,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成为“想做事、会做事、能做成事”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有效开展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路径探索实践
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自2014年起开展国际化试点学院建设,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九个坚持”,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将总书记的要求作为开展工作的基本遵循,在学生思政工作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筑牢红色堡垒
学院的国际化试点建设离不开坚强有力的党组织,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院党委在统领全局上的政治核心作用,一方面要坚持群众路线,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6],切实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工作为国际化建设保驾护航,为学生思政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教师党建工作,选好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双带头人”,发挥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外籍教师和非党员教师对我党和我国各项政策的了解与认同,学院党委向外籍院长、外籍教师积极宣传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邀请外籍教师列席我党党员大会,及时传达我党的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增强全院教职员工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共识。
以学生党建工作为核心,以学生党支部为抓手,夯实学生党建工作基础,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突出国际化特色,组织学生党支部牵头成立翻译小组、国际交流志愿者协会、服务保障团队等,服务学院事业发展中心任务的同时为学生搭建锻炼能力、成长成才的平台。
(二)融通中外,创新构建全员育人工作格局
建立科学的领导决策机制,将“三全育人”纳入学院国际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党政密切配合,以规范的党政联席会决策议事机制,完善《药学院党政议事规则》,保障中外教师统一思想,共同秉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开放包容、相互尊重、互学互鉴、求同存异。
建立和谐的沟通联动机制。专业教师和管理队伍之间的交流常态化,任课教师或导师一发现学生缺课、状态消沉等情况就第一时间通知学院;学工部和教务处之间无缝对接,共同抓好学风建设,综合研判、联合处理学生学籍异动、学业预警等情况;重视家校关系建设,密切与家长的联系,凝聚全员育人力量。
建立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发挥学院师生比高、小班化培养、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独立的优势,推行导师制、助教制、学长制,从一年级起为每个本科生配备专业教师、课程助教和高年级学长,对其人生规划、学习生活等进行一对一的定期沟通指导。重视实验教学,本科生从三年级开始进入实验室从事研究。以特色人才培养机制为基础,将全员育人落到实处。
(三)贯通第一、第二课堂,提升学生能力素养,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育人作用。重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延伸,学院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共同组成授课小组,指导本科生结合国情实际和专业学习开展课后实践和研讨;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突出思政引领,打造“专业育人特色课”“实践教学优势课”;运用模块化、案例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聚焦问题、开放独立的思维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实施全英文培养方案,注重提高学生的英文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开设课外实践教育课程,不断丰富通识教育内涵。组织企业参观、开展扶贫支教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成立文明礼仪协会,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中医药文化节”等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专业教学挖掘新中国现代醫药工业奠基人之一沈家祥院士等优秀学者的报国故事,聘任杰出校友导师等,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师生趣味运动会”“英语汉语沙龙”等中外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促进交流,营造多元文化有机融合的和谐氛围。
(四)守好意识形态安全底线
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抓手。学院党委制作英文版《天津大学外籍教师道德准则》,组织外籍教师学习并签署相应的承诺书,翻译英文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供全体教师学习,明确底线红线,加强对教师行为的日常监督。通过召开师德师风工作会议,面向全院教师强调课程育人、科研育人要与思政育人相结合。
加强意识形态风险排查与防范。严格执行学生社团活动审批制度,在学生赴境外参加交流活动前后进行谈心,定期开展思想动态调研,关注学生在网络上和生活中发表的各种言论,及时排查学生思想中可能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多管齐下对重点关注学生开展帮扶。
(五)面向新时代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学生工作队伍在国际化育人环境下开展工作的能力水平。学生工作队伍能够主动加强与专业教师的沟通联系,运用英语开展日常工作,与专业教师建立对话机制,培养相互理解信任的工作基础;夯实面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功,以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积极正面回应学生遇到的思想困惑和现实困难,将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融合班团建设等传统工作方法及网络思政等符合新时代特点的工作方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四、结束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党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是贯彻落实党中央育人方针的重要举措之一。今后,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将始终坚持在国际化示范建设过程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从思想建设、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维度开展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努力回应新时代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2.
[2] 伍宸,宋永华.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的依据、维度及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8(8):17-22.
[3] 顾明远.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123-127.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5] 冯刚.“强国一代”要牢固树立四个“正确认识”[EB/OL].(2017-12-28)[2020-01-06].http://news.cyol.com/yuanchuang/2017-12/28/content_16821197.htm.
[6] 武杉,王征,杜云飞,等.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党组织建设研究与实踐[J].学理论,2017(8):134-137.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