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专业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研究
2021-06-11苗连琦何志康
苗连琦 何志康
[摘 要]在“大智移云物区”的新形势下,财务管理专业面临着向智能化、信息化转变的迫切需要。要迎接这种转变和挑战,财务管理专业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四种能力:业财深融能力、数据挖掘分析能力、较强的学习和推理能力以及卓越的领导能力。这四种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高校是无法实现的,需要产学研用借助于各种平台合作培养。南大·中兴新云智能财务云实验室是一个产学研用合作培养财务管理创新人才的崭新平台。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本研究构建了财务管理专业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实现机制,即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并树立联合培养的理念,完善有关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相关法规制度,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并实行双导师制,产、学、研、用合作构建制订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实现区块链教学平台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产学研用; 创新人才;“大智移云物区”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5-0013-03
在“大智移云物区”(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的新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都需要不断培养创新人才,这样方能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前进。包括财务管理专业在内的各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永恒的世界性课题。探索培养模式是理论界和实务界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以用为导向的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无疑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运行逻辑的理想选择。所谓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就是通过充分挖掘并利用學校、企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等多种平台主体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资源,将学校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课堂外获取的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并形成创新能力的教育模式[1]。
一、财务管理专业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以及人们认知能力的快速发展,人类很多重复性事务、劳动密集型活动将逐步被计算机或人工智能所替代。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技能过去仅仅局限在“财”上,即就“财”而“财”,偏重于运用财务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比较,职能仅仅定位在“票账表钱税”上。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第一次提出“业财融合”的概念,指引财务管理人员秉承“业财融合”的理念,将财务数据尽快融入企业的业务活动当中,逐步实现“业财一体化”,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吹响了财务管理专业转型和更新换代的号角。深圳市中兴新云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兴新云”)总裁陈虎博士也曾说过:“目前,中国大中型企业的财务部门正在经历着数字化转型,财务共享服务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进一步降低了社会对基础的财务人员的需求,未来高层次的智能型财务人才将成为财务变革的核心动力。”
一般而言,为适应时代的需要,“大智移云物区”背景下财务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四大核心能力:第一,业财深融能力,即财务管理和业务深度融合的能力;第二,数据挖掘分析能力,即从广度和深度上挖掘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第三,较强的学习和推理能力,即面对复杂环境能够迅速掌握信息并进行事物之间的推理判断;第四,卓越的领导能力,即新时代下原来的纯粹的财务人员需要转型为精通企业业务管理的具有领导潜质的专业人才。这四种能力(以下简称“四能力”)中,业财深融能力是基础,数据挖掘分析能力与较强的学习和推理能力是翅膀。如何应对挑战培养“四能力”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应该考虑的重要课题,尤其是每一个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二、财务管理专业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探索案例分析
(一)南大·中兴新云智能财务云实验室简介
南京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系可追溯到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设立的商科,是中国设立历史最悠久的会计学科。目前该系设有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两个本科专业、会计学硕士及博士专业(含会计学与财务学两个方向)。多年来,其在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学人才培养方面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是全国首批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教育的单位,也是教育部第一批进行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两家单位之一。其办学经费充足、师资力量很强,科研成果在国内属于前列。
中兴新云是目前中国国内财务共享服务领域领先的管理咨询、信息技术及知识服务机构,属于典型的从事会计以及财务管理产品开发研究的研究机构。应该说,中兴新云是中国财务共享服务研究和开发领域的先行者,其凭借在管理创新、共享服务、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领先实力以及对中国企业跨国发展的深入研究和了解,已经在全球层面上推出了财务共享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以及相关配套信息技术,至今已经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政府相关机构和大型公司提供了财务更新与变革、财务共享服务和财务信息化一揽子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中兴新云正引领并推动着中国的管理创新及财务共享服务迅猛前进。
2017年,南京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系与中兴新云建立了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合作建设南大智能财务实验室,该实验室于201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在2018年第十届中国会计专业硕士(MPAcc)教育发展论坛上备受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赞扬。南京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系成为国内乃至全球首家拥有智能财务实验室的高校财务管理学科,同时也是国内首家将全球化、智能化、信息化时代的全新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模式全面系统地引入到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高校财务管理和会计学科。
南大智能财务实验室是基于“大智移云物区”在财务领域的应用和融合,以全球化企业真实具体业务场景为设计背景,以企业的财务信息化为基础,贯穿于企业员工费用报销、从采购到付款、从订单到收款和从总账到报表的流程中,深度融合业财一体化实践场景并可以重复再现,使体验者能够切实地感受全球化企业真实业务场景以及财务流程,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拥有“四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它是通过VR技术模拟全景式互动的财务共享实验室,具有前沿性、科技性、趣味性。该实验室合作课程涵盖财务共享服务领域最新理念与中兴新云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借助于整套教辅材料,采用课堂讲授分析、视频观看、小组讨论、VR体验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启了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的创新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了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帮助财务管理在校学生理解财务转型与财务共享服务、了解财务管理的未来和趋势。
(二)南大·中兴新云智能财务云实验室建立的启示
1. 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创新人才要勇于破除旧的观念,迎接新的理念
南大·中兴新云智能财务云实验室的建立,预示着财务管理专业的师生不得不面临一个事实,即“大智移云物区”背景下财务管理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马上就要来到或者已经来到。财务管理专业传统的培养模式必须进行彻底更新,必须拥抱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给我们的变化。各高校要尽快行动,尽快根据信息化、智能化的最新发展,调整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并付诸实施。
2. 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创新人才,要切实并善于利用产学研用合作的创新平台
南大·中兴新云智能财务云实验室是财务管理专业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新平台,它是根据事物发展规律牢牢把握时代脉搏而开展的一个大胆的创新和尝试。这个平台很好地填补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业财融合和财务信息化的教学空白,使学生切实了解全球范围内真实企业的业务场景和比较复杂的信息系统结构,这可能是任何教科书都不容易实现的目标。
3. 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创新培养新模式,要立足于本单位实际
南大(高校)和中兴新云(研究机构)属于强强联合,一方有雄厚的资金,另一方有先进的技术,堪称完美的组合,但对于其他企业和高校来说,并不具有可模仿性。在高校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各高校如果没有资金建设此类实验室,可以采取变通的办法,与智能财务云实验室协商,实行资源共享,定期派学生去南大学习,并缴纳一定的服务费。此项服务费的负担,一方面可以从本校本专业教学经费中开支,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由未来的用人单位来分担。
三、财务管理专业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实现机制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树立财务管理创新人才联合培养的理念
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是第一位的,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而对在校大学生谈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舍本逐末[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會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具体到财务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因为其本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承担着经济管理的职能,在微观经济中充当着“大管家”角色,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首先应当考虑的。不仅如此,由于新时代财务管理专业面临的挑战,仅仅靠高校来培养财务管理创新人才,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为应对这些挑战,必须牢牢树立财务管理创新人才联合培养的理念[3]。
(二)完善有关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相关法规制度
当前协调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相关法律法规都散布在不同的法律法规条款中,且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都规定:“(高等)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还都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组织和高等院校之间开展在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教学方面的合作直接体现为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而科研、技术开发和推广方面的合作间接推动人才培养。
为了适应新时代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应该由教育部门牵头,联合科技部门、财政部门、发改部门、工信部门和组织部门联合商讨如何在“大智移云物区”时代背景下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若干重大问题,并形成相应规章制度。必要时,设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隶属于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在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处下设产学研用合作培养联席会议办公室。基于这样一个制度方面的顶层设计,不仅仅是财务管理专业可以受益,许多应用型的专业都可以受益,可将其纳入产学研用合作培养的模式中。
(三)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实行双导师制
财务管理专业培养过程中的双师型队伍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指的是高校教师拥有双师证,即一方面拥有高校教师资格证,是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另一方面拥有诸如注册会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金融分析师、注册税务师和国际注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师等财经类相应职业资格[4]。对于目前的在职在岗财务管理类专业教师可依年龄阶段而采取不同的双师型队伍建设策略。比如,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至少拥有一个相关的社会职业资格证书;30~40岁之间必须至少考一个相关的社会职业资格证书;40~50岁之间鼓励考一个相关的社会职业资格证书;50岁以上不做要求,具体操作可以进一步征求相关教师和行业专家,经充分研究而定。虽然说拥有社会职业资格证书不一定代表就对该职业的实务或者实践操作有多深的理解和把握,但至少能让教师真切知道社会对于该职业的要求,可以有力推动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教学。
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实行双导师制,是指在财务管理专业大四进行毕业实习阶段(当然,部分高校从大一就开始实行导师制),一方面在校内指定一位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另一方面在实习企业内部选派一名具有相对丰富实践经验的财务人员或者高管作为企业导师,由学校发放校外行业指导教师证书,把学生实习阶段的指导教师由形式上升到实质,夯实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转化为能力的人力资源基础。
(四)产、学、研、用合作制订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绝不是高校教师和相关管理部门闭门造车造出来的,必须基于产学研用四方面高度合作、充分研究和深度分析,这主要从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模式的转变和教学评价模式的优化四个方面来考虑[5]。第一,从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来看,要紧紧结合新时代给财务管理专业提出的挑战,即财务管理专业需要具备的四大核心能力。第二,从课程体系的完善看,把上述四种核心能力物化到具体的课程上,就构成了所需要的核心课程体系,再辅之以通识和基础课,就形成了比较科学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第三,从教学模式的转变来看,教师应该作为信息资源的整合者和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要更多地采取各种灵活教学方式,要根据不同学生情况开展个性化“精准教学”,要引导学生研究财务数据下的企业经营业务竞争行为,强化数据的挖掘、分析。第四,从优化教学评价模式看,决不能仅仅局限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要立足于个性化,兼顾专业学习能力、学习团队中的领导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这些是形成“四能力”的基础和奠基石。
(五)实现区块链教学平台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大智移云物区”背景下,区块链的内在运行逻辑具体是指在开放的状态下去中心化、去信任,从而形成一个稳定可靠链条并且由所有参与者共同维护的全网络账本,链条中所有参与者可以共用核对并相互验证信息,在不需要第三方信任主体提供担保时确保信息质量真实可靠。
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秉承着眼于宏观政策、落实于微观机制和服务导向,为财务管理学科的专业建设与应用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在区块链教学平台中打造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机制,共同拟定业财融合框架下的教学模块[6]。在区块链教学培养平台上,一切教学内容都是透明、公开、共享的,随时可供各参与者进行验证与考核。学校、教育部门、科研机构、企业成为该平台的核心组成部分,各相关行业协会在充分考虑宏观经济政策下的各个行业发展趋势、行业内企业具体业务流程的变革等因素的情况下,引导企业具体业务流程再造和适时转型升级;各种性质的研究机构根据学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各自性格特点和就业方向,再结合业财一体化下财务管理不同岗位的专业知识和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引导性教学,为每一位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量身打造业财融合下的区块链学习资源。
[ 参 考 文 献 ]
[1] 姚正海,付一慧.产学研用协同视角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与路径的探索[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8(5):133-135.
[2] 刘阳.区块链下财务管理专业业财融合教学模式革新[J].财会月刊,2020(1):50-54.
[3] 张莉.财务管理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55-56.
[4] 桂俊煜.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0):41-42.
[5] 黄文,李文.“产学研用创”协同的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J].大学教育,2019(4):171-173.
[6] 杭桂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S2):53-54.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