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探析

2021-06-11权跃于程程于宁宁姚琳

大学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有效路径大学生核心素养

权跃 于程程 于宁宁 姚琳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以国内外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为参考,我国高校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途径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适应市场经济,调整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课程体系,建立质量评价标准;加强大学生个体对自身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核心素养; 大学生; 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5-0016-03

20世纪末21世纪初是国际教育改革的交汇期,核心素养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代表着当前教育的变革方向和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核心素养的目标为研究21世纪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个体成才提供了标准。各国教育界、世界组织纷纷组织专家进行专门研究,形成了许多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多数以基础教育学段学生为对象,以高校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较少。培育大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紧跟世界教育改革步伐,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为外来词汇,英文为Key Competencies/ Competences。Key可翻译为关键的、主要的、必不可少之意,Competency/ Competence可译为能力,具体包含技能(Skill)、知识(Knowledge)、态度(Attitude)三方面。1979 年,英国继续教育学院最先提出核心素养概念,指出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的迅速发展,除了传授职业教育的关键技术外,培养可受用终生的素养尤为重要[1]。“核心素养”中“核心”为限定修饰词,指的是“关键”和“主要”素养,并不是指所有素养。因此,“核心素养”指的是“关键素养”。“素养”并非来源于天生,而是后天努力学习而得的,是个体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增长的一种修养,是个体从事某项工作应具备的素质、修养,主要表现在品德、知识、才能及体质等诸多方面。素养可认为是素质的形成过程,即人类个体必须具备的,适应现代社会工作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简称“经合组织”)认为,素养是一个动态的、整合的概念。它是应对复杂情况,成功开展工作的能力,比知识、技能的意义更加广泛。核心素养覆盖多个生活领域,是成功生活和健全社会的重要素养。其目标是实现个人的成功生活,促进社会良好运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解决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是一种高级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基于人的頂层教育设计。

二、国外对核心素养的研究

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公民为适应现代社会应具备一定的能力。国内外学者总结出本国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这些素养是学生成功生活所必需的,其能使学生满足当前社会需求,成功迎接未来世界所带来的挑战。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终身学习”为目标的核心素养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1945年11月16日成立,目前包括195个会员国,是联合国在国际教育、科学领域和文化领域方面包含最多成员国的一个专门机构。1996年,UNESCO在“终身学习”思想指导下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提出,终身学习的四大支柱是21世纪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在2003年继续提出终身学习的第五支柱,即学会改变。每一支柱里包含了具体的基本技能,从而组成了“终身学习”最基本的指标体系,“学会求知”是终身学习中最基础的一个支柱[2]。在“终身学习”理念的影响下,2000年在达喀尔世界教育论坛上,164个国家政府一致通过要实现“全民教育”的目标。

(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个体的成功生活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核心素养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经合组织(OECD),成立于1961,由36个国家及地区的国际经济组织组成,主旨为一起应对全球化背景下在经济、社会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把握机遇。OECD鉴于增进全世界的经济和社会福祉及未来就业的需要,1997年,在教育领域率先启动了其“素养的界定和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该项目中构建了核心素养的三大类别框架:人与工具、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其把“核心素养”上升为人才培养的总体指针和国家基础教育的DNA 。2003年OECD在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中正式使用 “核心素养”一词[3]。为加快核心素养走进教育实践,增强核心素养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实用性, OECD又于2005年发布了《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

OECD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定义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来达到个人成功生活和发展健全社会的基础。OECD将核心素养划分为三个类别:互动地使用工具、在社会异质群体中互动和自主行动。三者共同构成核心素养的基础,但是侧重点不同,相互间具有一定的联系。该框架整合了各核心素养,以反思为中心,超越了传统定义上的知识与技能,提出21世纪教育的重点是构建学生发展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技能和素养[4]。

(三)欧盟组织——以能力为目标的核心素养研究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创始国6个,现会员国27个,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实体。在UNESCO终身学习主张的影响下,EU于2000年3月发布研究报告——发展适应知识经济需求的“新基本能力”,即具备终身学习的5 项基本能力:IT、外语、技术文化、创业精神和社会互动能力[5]。于2005年又发布了《核心素养: 欧洲参考框架》,将8项核心素养作为促进终身学习和教育与培训改革的参照框架,即母语交流能力、外语交流能力、数学素养与科技素养、数字化素养、学会学习、社会和公民素养、主动与创新意识、文化意识与表达;又从知识、技能和态度共三个维度对每一项素养做了详细阐述。EU的核心素养框架是欧盟教育与培训系统的“顶层设计”,是成员国共同的教育目标,充分考虑到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双重作用。

(四)国内核心素养——立足学生发展,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学生核心素养

我国对核心素养的研究相对稍晚,在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到“核心素养”[6]。2016年正式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定了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其主要包括六大素養: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并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从此,国家教育改革思路方向转向以人为本,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基础,逐步将“核心素养”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与评价的重要依据和标准。

三、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

近年来,国内外对核心素养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学教育阶段,而对中学、大学阶段的研究不多。发展大学生核心素养是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使其幸福成长及适应社会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提高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急切需求。当前对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在政策上缺乏一定的力度,部分高校没有充分重视,缺少系统的研究。特别缺少从中国国情、中国特色、民族文化、地方特色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民族优秀文化的引领与传承,否则就会导致价值观和方向感的迷失、文化基础和民族精神的丧失。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

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理论基础和价值体现。发展大学生核心素养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高校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贯穿于高等教育全过程,力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增强国际核心竞争力。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列入高校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有机融入核心素养体系中,从思想上引导大学生遵循正确、科学的价值取向。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在构建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严格要求学生,启发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引领大学生的思想,规范其行为,这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贯穿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如通过人文关怀、课堂灌输、实践拓展、榜样引领等措施加以实现。

(二)适应市场经济,调整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脱节,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只有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培养体系,保持需求和就业的一致,才能更加适应时代对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高校应结合市场需求,紧随社会发展趋势,总结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掌握各专业的发展形势。在市场信号主导作用下,只有更新教育理念、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教学资源拓展及考核评价体系,才能不断完善和强化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拓展人才培养类型,重视“校企合作”和“双师型”教师的聘任,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地方高校可实施应用型人才多元化培养,其主要依据是地方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生源本身的差异性。这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的同时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改革课程体系,建立质量评价标准

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依赖于课程体系,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高校应依据培养目标,结合本国、地方特点,改变以学科知识为导向的传统教育方式,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基本要求,建立以学生核心能力和素养为主的新课程体系。现阶段,对多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缺少比较具体的方案。当前应分解、调整和细化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将宏观的核心素养细化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设计与改革中,将理论素养具体为可实施的教学,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结合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使各类型课程比例适当、结构合理;同时,通过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合理设置相应的课程[7]。依据培养目标,从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建立从知识到能力、从能力到素养的提高等级标准。实现高效课堂,打造真正意义上的“金课”,从而发展学生所必备的素养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8]。

质量评价标准更加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更是评价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以此为依据进行自我教学行为评价,同时提供了外部的评价准则,实现对学生、教师、学校乃至区域教育质量的科学评价,这是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保障。高校应紧密结合各学科特点,制订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保障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推动教育的改革发展。如充分利用质量评价标准对学生长期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在学科考试中融入核心素养;设置实践性强的问题,考查学生对跨学科问题的解决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职业资格证书来评价与职业紧密相关的技能。

(四)加强大学生个体对自身核心素养的培育

自主学习能力对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提升尤为重要。自主学习能力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具体表现为大学生能够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一定的生活品质,还有自身价值的认同、自身潜力的发挥,以及对环境的灵活应变能力等。自主学习能力是人类个体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正确、恰当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会使每个学生都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无论在哪种环境中,都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即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习主观能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要了解学生,提升人格魅力,采取合适的方法让学生爱上学习,从而养成其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探讨和学生相关的问题或者当前的热点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学习自然就成了学生的主动行为。另外,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翻转课堂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让学生身体力行,使学生做到想学、会学、坚持学,并可以自我监督和评价,真正做到学、思、知、行[9]。

四、结语

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全民动员,学生、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的共同参与。高校是发展大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战场,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也十分重要,社会是学生是实践的主要战场和检验场所,高等教育不能与社会脱节。应加强各方的合力作用,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金鑫. 基于核心素养的欧盟科学教育政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7.

[2] 张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核心素养研究及其启示[J]. 教育导刊, 2015(7):93-96.

[3] 乔鹤, 徐晓丽. 国际组织全球教育治理的路径比较研究:基于核心素养框架的分析[J]. 比较教育研究,2019(8):52-58.

[4] 靳俊友,王明平.基于学生自主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与应用[J].基础教育论坛,2019(17):71-74+1.

[5] European Council. Lisbon Eropean Council 23 and 24 Mar?

ch 2000 Presidency Conclusions[EB/OL].(2000-09-04)[2013-09-01].http: / /www.europarl.europa.eu /summits/lisl_en.

[6] 赵艳. 高职校企深度融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J]. 时代农机,2018(3):239.

[7] 解建团, 汪明.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6(4):25-29+68.

[8] 辛涛, 姜宇, 王烨辉.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5-11.

[9] 靳俊友, 王明平. 基于学生自主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与应用[J]. 基础教育论坛, 2019(17):71-74+1 .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有效路径大学生核心素养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基于SWOT分析的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实证研究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