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胃炎的诊断与治疗效果分析
2021-06-11孟凡香
孟凡香
(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中心医院,黑龙江 北安 164000)
胃炎作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指胃黏膜各种损伤的炎症反应,包括上皮损伤、上皮再生及黏膜炎症反应过程,其中幽门螺杆菌胃炎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而诱发的慢性活动性胃炎症状,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等症状,严重者可引发胃癌,因此在临床上应早诊断,早治疗,以此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2月—2020年6月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中心医院收治的54例幽门螺杆菌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7例。对照组以三联治疗为主,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33~72岁,平均年龄(54.16±1.24)岁。观察组患者采用四联治疗法,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34~70岁,平均年龄(54.13±1.21)岁。两组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符合幽门螺杆菌胃炎的诊断标准,经快速尿素酶实验验证为幽门螺杆菌阳性。两组患者对本次调查全部知情并同意。排除合并严重心肺肾等疾病、近一个月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及病例资料不全等患者。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与临床信息分析比较差异不显著,可以进行两两比较(P>0.05)。
1.2 方法
诊断:胃炎的诊断主要为内镜检查、胃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根据对人体的影响程度、创伤大小,分为侵入性诊断和非侵入性诊断。侵入性诊断:依赖胃镜活检,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胃黏膜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镜检。幽门螺杆菌胃炎患者在内镜下表现为弥漫性红斑、点状发红、弯曲皱襞以及结节样改变。非侵入诊断:以13C、14C-尿素呼气试验、15N尿氨排泄实验、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为主[2]。
治疗:(1)对照组患者以三联治疗为主,采用六味安消胶囊,每天三次,一次四粒,同时加用20 mg奥美拉唑与1.0 mg阿莫西林,口服,一天两次。(2)观察组患者采用四联治疗法治疗:20 mg奥美拉唑+1 g阿莫西林+0.1 g呋喃唑酮+150 mg胶体果胶铋,一天两次,早晚餐后服用。两组患者均治疗两周,胃镜检查黏膜病变、幽门螺杆菌指标,四周后做胃镜复查,检测幽门螺杆菌转阴及胃黏膜的变化情况[3-4]。
1.3 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治疗四周后的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效果判定。痊愈:胃镜检查黏膜充血、水肿等病变消失,组织活检幽门螺杆菌为阴性。好转:胃镜检查黏膜相关病变明显减轻。失败:患者的症状没有任何改善,甚至加重。治愈率=痊愈率+好转率。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腹痛、呕吐、皮疹及腹胀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为96.2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7.78%(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ect of two groups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有腹痛1例、呕吐1例、腹胀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患者中有腹痛3例、呕吐4例、皮疹2例、腹胀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4%,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为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能分泌多种酶,而其中的尿素酶会分解氨元素,导致患者肾上皮细胞受损。尿素酶还具有黏附活性,与糖脂、糖蛋白等成分相互作用,造成胃黏膜损伤,严重影响慢性胃炎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存在发展为胃癌的风险。
临床上要对慢性胃炎患者早诊断,早治疗,要根据患者的病因进行分类。临床通常依赖胃镜活检进行诊断,确诊后结合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胶体果胶铋治疗幽门螺杆菌胃炎最为有效,能够达到一定的抗菌作用与抑制酸性作用,并形成胃部保护膜,以此来阻断胃酸,并刺激肠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出适量的黏膜来自主修复上皮细胞,以彻底消灭幽门螺杆菌,快速愈合患者胃炎病变组织[5]。
为了进一步证明四联治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选择54例幽门螺杆菌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为96.2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治愈率的77.78%(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中有腹痛1例、呕吐1例、腹胀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患者中有腹痛3例、呕吐4例、皮疹2例、腹胀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
采用四联治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胃炎的效果良好,更利于根除幽门螺杆菌,改善患者的消化不良等症状,并可预防胃癌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