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教妙“抄”

2021-06-10潘彩红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54期
关键词:教师指导

潘彩红

【摘要】当前,很多学生都怕作文,有些学生甚至闻“作”色变。皆因认为作文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于是,出现抄袭作文现象。学生在自己语言特色,文章脉络和结构,用词造句不成熟时借鉴别人的文章,是很正常的现象。可是,该如何“抄”,抄些什么才合适,才能促进自己,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呢?教师就要做好学生的导航了,就是所谓的“巧教妙抄”。

【关键词】学生作文;抄作文; 教师指导

“难啊!”“怕啊!”一说到作文,大多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两句。这也难怪,现在的小学生,特别是城镇学生,受到社会环境制约,家长过分呵护,绝大部分成了“笼中之鸟”,生活经历少之又少,自然是“井底之蛙”。要写作文时,特别是生活类的作文,就咬烂笔头也无从下笔,真真一个“难”。

生活实践少了,来自生活的作文素材自然就少了,可学生手上可供参考的作文资料却不少。于是,教师每次布置作文,很多“聪明”的学生就从那一堆作文资料中找一篇认为对上口的照抄,上交完成任务。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那是看如何“抄”?此处所谓的“抄”不过是借鉴、引用、参考,从而学会作文方法,为己所用。下面,笔者就巧教妙“抄”作如下淺析:

一、“抄”选材

选材,是我们写作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审题结束,作文主题明确之后,就进入选材阶段了。多年的作文教学,使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学生作文材料的贫乏、平淡、老套以及盲目编凑,写出的作文没有个性,没有新意,是作文水平无法提高的原因。这也难怪,好的素材主要来源于生活,而现在学生的生活经历这么少。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要会“抄”素材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可从课内课外中搜集素材。如,从名著中找素材,选取名著中自己最熟悉的人物、情节、片段,或直接与古人对话,或故事新编,巧妙地在原有情节上创新,也可写出立意高远的文章来。从古诗词中找素材,诗词中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感情,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可以引用到我们的作文中来。从课文中找素材,化用课文中的人、事、景,将它们融入到自己的文章中去,学以致用也是找到好素材的绝妙方法。例如,学生写《我喜欢的人物故事》,就引导学生巧用课文《晏子使楚》《将相和》《草船借箭》等。除此,我们也可以从来自小说、传记等文学作品中名家名人的轶事及报纸、杂志或者化用其它学科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写作材料。

二、“抄”谋篇布局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帮助学生确定了文章的中心,选好了材料,就要考虑如何安排结构,布局谋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怎么开头,结尾和过渡,都需认真构思,进行整体设计,这就是布局谋篇。布局谋篇也是学生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大纲中,这方面的教学要求十分明确,也是学生难把握的地方,也要学会“抄”才行。例如,“抄”如何开篇,学生在习作时,总认为无处下手,写好文章的开头形式很多,有一下笔就直奔中心的,使人读了一下子就能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描写人物开头的;有开头就开门见山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的等。不同题材、不同主题的文章开篇也不同。学生就要有选择地“抄”了。“抄”结尾,在我们的日常习作中,学生结尾的毛病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没有结尾段,二是结尾写了些没有用的话,三是结尾段空喊口号。其实,结尾和开头一样也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引导学生“抄”好一下常见的几种结尾:1.交代结局;2.首尾呼应;3.引用名言警句;4.交代式。至于该用哪种结尾方式合适,学生应联系前文来选择。至于中间部分,可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更要“抄”好来了。分几个段落,哪部分该详写,那部分略写。如,五年级上册就要求写《狼牙山五壮士》的读后感,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文体,自然很难下笔,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抄”直奔中心式的开头“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文中五位壮士的英勇豪迈气概深深感动了我。”一开头就抒发对人物的爱憎情感。中间部分就要分开主次,主要内容略写,详写感想部分。结尾就可以照应开头,再次表达自己的爱憎情感“五壮士,你们的壮举讲铭记在我的心中,激励着我永远向前”。

三、“抄”好词佳句

平时,教师总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注意积累好词佳句,以备说话写作之需。可很多学生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平常积累也不少,可真正用时却一下子想不出个合适的,大有“词穷”的感觉。这时应引导学生巧妙去“抄”了,如,要赞美一个人聪明机智的,就想到课文中的晏子、诸葛亮、杨氏子等,于是,就“抄”到了能言善辩、神机妙算、甚聪慧等词了。要赞美别人家阳台或窗台上的花美,就想到季羡林爷爷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就想到“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了。

当然,“抄”是为了不抄,这一点必须跟学生明确。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抄写,对好作文有了一定的形象感受,积累了一定的好词好句之后,教师就必须逐步指导他们离开抄袭,丢掉拐杖自己走路:由机械地抄到理解地“抄”,最后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习作。譬如,预先布置作文题目,让学生提前去查阅与之有关的各类名篇或优秀习作,熟读成诵,但不准抄录在册,到时课上一笔一纸,当堂完成;如此,既能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训练他们的记忆力,又能“抄”以致“写”,当堂反馈,提升其成就感。平心而论,这个过程若指导得好,也许比教师单纯的讲授写作知识要有用得多。

总之,写作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它离不开借鉴、模仿和参照。鲁迅早就说过:“文章怎么写,我说不出来;那些素有定论的作品中,就说明着该怎么写。”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看不读别人的文章,仅仅是听教师讲一讲怎样审题、怎样构思、怎样表达之类的写作知识,是决然写不出好文章的。所以,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多读、多背名家名篇,事实上,课本中也有不少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章。究其目的,实际上也是教学生去“抄袭”——与一般抄袭不同的是,它要求学生将之“抄”在脑子里,乃至于刻骨铭心。如此一来,写作时把“抄”在脑子里的好词、好句乃至好文拼凑整合,融会贯通,最后形之与文,就成了自己的习作。

最后,借用鲁迅的话语劝勉各位学生“抄手”:“抄文章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蜜蜂要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而我们的“抄手”也要“抄”过许多文才能“写”出自己的好文来。

猜你喜欢

教师指导
探索如何指导好幼儿园大班创意手工活动
创设现实生活版的初中数学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有效指导的策略
指导学生英语预习摭谈
论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区域活动下影响幼儿生命发展的因素探讨
幼儿园阅读区的创设研究
教师指导中班幼儿绘画构图策略的研究
小学语文写作指导的“红与黑”
幼儿自主游戏中的教师指导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