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的多元价值、实施困境与模式构建

2021-06-10张弛赵良伟李蔚佳

教育与职业(上) 2021年5期
关键词:专创融合高职院校

张弛 赵良伟 李蔚佳

[摘要]专创融合是教育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具有时代价值、教育价值和人本价值。针对专创融合教育中的培养目标无法动态匹配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培养体系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体系脱节、实践平台无法有效支撑专创融合教育的现实困境,将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从目标匹配、模块耦合和平台支撑三个维度研究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专创融合模式,构建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金字塔”模型,打造专创融合“四项目驱动、三导师引领、四课程协同”的“434”模块化耦合体系,建立“科创—赛创—社创—孵创”实践训练平台支撑系统,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及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形成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典型范式。

[关键词]专创融合;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张弛(1981- ),女,回族,河北邢台人,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天津  300134)赵良伟(1989- ),男,河北邢台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发展中心,讲师,硕士;李蔚佳(1990- ),女,河北邢台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硕士。(河北  邢台  05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产业集群下职业教育促进技能型人力资本增值的有效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20JY002,项目主持人:张弛)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9-0050-07

专创融合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下,高校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于专业教育之中,形成专创融合的完备化体系,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陈强以新商科专业群为视角,提出构建高职院校“专业+创业”融合式教育新生态系统;戴飞铭、舒良荣立足机械工程专业,探索了“项目导入+专利驱动+专创融合+实习实践”培养模式;卢卓、吴春尚从理论层面切入,提出以创为核心的突围路径。总之,已有研究还未能对高职院校专创融合完成理论体系建构,也未提出专创融合落地的路线图以及可以实施的行动方案。因此,高职院校建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专创融合模式,将双创教育深度融合到专业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亟待在分析制约高职专创融合因素的基础上,对专创融合实施路径及相关措施进行多维度的研究。基于其价值需求与现实困境,专创融合的理论框架应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机制模块和产学研创平台三个维度寻求破解之道,构建目标匹配、模块耦合与平台支撑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院校专创融合的多元价值

(一)高职院校专创融合的时代价值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是连接社会发展需求与高校教学的重要纽带,其基本职能是培养满足于现代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符合当今时代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诉求、新理念、新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任务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人才为先,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发挥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创新作用,充分激发社会创新活力。2020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关于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推进行动的通知》,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高职院校专业教育是适应于特定领域的就业岗位教育,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成为专业教育之后适应双创时代的必要补充,是继学术性和职业性的第三本“教育护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当前,高职院校为区域协同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然而在技术技能人才综合技能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仍然难以满足国家创新发展的新要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成为国家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构建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教育模式具有紧迫的时代价值。

(二)高职院校专创融合的教育价值

专创融合具有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价值。首先,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专创融合的外生价值。2019年出台的《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专创融合教育实现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发展能力双向提升,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其次,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是专创融合的内生价值。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高水平专业群、高水平“双师”队伍,以及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和服务发展水平是当今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则是实现以上重要规划任务的必然要求。

(三)高职院校专创融合的人本价值

在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就业创业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层面,高职院校专创融合具有人本价值,对学生的在校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一,专创融合对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具有过程性价值。作为人才培养的实施单元和载体,课程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将双创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育,通过完成创新实践任务与项目,打造专创融合的课堂教育文化,有助于激发师生双创活力,保证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创新持续性,培养创新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课堂,促使产生课堂教学新模式,有助于突破现有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局限,进一步提高学生课程学习兴趣、质量和效率。其二,专创融合对毕业生创业就业質量提高具有保障性价值。新经济行业、技术类岗位以及高质量创业的发展需求,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必须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提高毕业生专业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迫在眉睫。这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双创教育体系、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重构人才培养的专创融合模式,对提高创业就业质量具有重要保障性价值。其三,专创融合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促进性价值。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综合能力、创新创业发展能力是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考量。然而,高职学校学生知识结构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匹配不足、专业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同时提高,造成了当前就业难、创业少的局面。专创融合有助于学生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促进性价值。

二、高职院校专创融合的实施困境

近年来,高职院校双创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双创课程开设、双创大赛举办、创新方法训练等一系列活动在高职院校开展并取得成效。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及国家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社会需求推动,另一方面是各类第三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排名使然。这也致使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存在功利性、被迫性倾向,造成高职院校过度关注于创业率、创新创业大赛成绩、创业人数等指标工作。学校发展、专业发展及教师职称需求围绕完成相关指标开展,学生自身岗位适应能力、创新创业发展能力、综合素质等核心能力培养被忽略,导致双创教育理念仍然聚焦于各类业绩提升,而没有根植于专业教育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内涵式发展。总之,传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集中于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培养,注重提升专业能力,忽略了以满足区域协同发展、产业升级为原则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发展能力,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各级各类实践平台支撑等方面滞后于当今社会发展新需求,致使“专业+创新创业”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仍存在诸多现实问题。

(一)培养目标未能及时满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

近年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同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促使产业企业趋向融合创新。一是我国区域协同发展进入新旧动力转化新阶段,跨区域协同创新特征日益凸显,不同区域高职院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固有化、单一化现象严重。二是产业转型升级与新经济行业的发展使融合创新成为主流,新产业、新业态兴起,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纵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大多仍以提升学生技术技能、实训实践能力为主,缺少对跨界岗位适应能力、工匠精神、创新创业发展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量,专业建设与产业对接紧密度不够,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滞后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新需求。

(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专业教育体系相互脱节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以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举办和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为主要方式,部分学校则是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实施双创教育,两者均作为独立体系进行。专业培养方案、专业教学内容与模式、专业与课程建设等培养体系缺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素,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脱节,导致专业教育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深度不够,创新创业方法无法应用于专业领域,创新创业教育停留于理论层面;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衔接度不够,两个体系知识无法融会贯通,学生各项能力无法全面发展;教育资源条块分割,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无法共享应用,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教育效率低下。因此,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体系的脱节,使人才培养体系无法有效承载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任务。

(三)高职院校的实践平台未能有效支撑专创融合

高职院校目前建有多种实践平台,在科研创新方面建有省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在专业实践实训方面建有校内实践基地、实践车间、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平台和创新工作室等,在创新创业实践方面建有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园等。根据不同类别,这些平台分别发挥科学研究、专业实践、创业模拟等功能,主要围绕就业创业情景模拟展开。平台按类别功能分割现象严重,创新创业发展能力的提升缺乏多种类平台融合性系统支撑。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带领下被动参与各类平台,同时基于教育资源及学生自身经历,只能参与单一平台开展实践,难以支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而且各类实践平台未能对接区域产业和企业实战,导致学生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融合性提升路径受阻。

三、高职院校专创融合的“目标匹配—模块耦合—平台支撑”模式构建

职业院校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专创融合路径还存在多重堵点,针对上述实施困境分析,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应从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层面、实践机制层面和理实一体化提升层面,构建目标匹配模型、模块耦合系统和平台支撑系统,集成为循环优化的专创融合模式,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及创新创业能力。

(一)目标匹配: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金字塔”模型

紧扣区域协同发展新要求,以动态匹配为原则,构建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在顶层规划设计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融合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动态化构建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金字塔”模型,有效实现专创培养规划融合。

1.人才培养目标应与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创新创业需求形成动态匹配关联。遵循区域协同发展的产业企业特色与优势,开展面向专业群的创新创业需求调研,将所需的创新创业发展能力与素质要求融入各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梳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总体要求,对接各专业群方向,将培养要求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构建并完善区域高职院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有效衔接,贯穿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2.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建构主体应广泛吸纳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动态整合区域产业企业、科研院所、孵化基地和高职院校新诉求,形成各主体多方参与、协同开发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机制。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邀请专业相关的产业企业、科研院所和孵化基地参与。各参与主体从自身发展目标出发,充分调研、深度研讨,同时建立定期多方会晤机制,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3.构建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金字塔”模型。运用DACUM工作分析法和能力結构因素构成理论,从职业基本素养、岗位适任能力和创新创业发展能力三个层级凝练出20项能力素质领域,构建专创融合视域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金字塔”模型(见下页图1),有效涵盖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及创新创业能力、专业技术技能等核心能力与素质要求。

(二)模块耦合:专创融合的“434”模块化耦合体系

构建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专创融合的“434”模块化耦合体系(见下页图2),即“四项目驱动、三导师引领、四课程协同”的专创融合的模块耦合体系,以有效满足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需求,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双向深度融合。

1.构建“四项目驱动”模块。以专业技术技能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科研、创业、竞赛中对应的项目内容进行教学转化,实施“作业—作品—产品—商品”四项目驱动,即“任务驱动下作业完成(作业)—兴趣驱动下作品实现(作品)—成就驱动下产品开发(产品)—责任驱动下企业发展(商品)”的专创深度融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通过项目体验、实践、演练来实现项目、教学、创新之间的紧密结合,从而有效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2.构建“三导师引领”模块。师资模块的“三导师”由学校专业导师、企业技术导师、孵化园双创导师构成,形成组合式的“三导师引领”师资结构化团队。来自学校、企业和孵化园的师资相互融合,开展“学生—项目—导师”对接的指导与服务,在学校情境化教学项目、企业实战项目和创新创业实战项目驱动下,形成专创融合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教学路径。

3.构建“四课程协同”模块。课程模块要实现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双向融通。通过“四项目驱动”和“三导师引领”,开发相互协同的文化素养课、专业技能课、综合技能课和创新创业课四类协同化课程。即通过项目优化组合,形成方向类的专业技能课、实践类的综合技能课、通识类的职业文化素养课、创新类的创新创业课等“四课程协同”体系,建构相互耦合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群建设架构。在“专项技能—综合应用—技能文化—创新创业设计”四个层次,逐级提升项目实践和创新实践能力。在方向类的专业技能课中进行技术技能基础实践、在实践类的综合技能课中进行项目及其专项任务的技能实践、在通识类的职业文化素养课中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在创新创业课中进行完整项目模拟和企业实战,通过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创业实践逐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三)平台支撑:“科创—赛创—社创—孵创”实践训练平台支撑系统

构建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科创—赛创—社创—孵创”实践训练平台支撑系统,提升专创融合的“四力”——硬实力、促进力、实效力、聚合力。

1.“科创融合”——以专利发明科研平台驱动專创融合的“三阶”硬实力。融通技术技能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以专利发明为硬核,构建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意作品设计—创新成果制作”的“三阶”式培养模式,夯实专创融合的硬实力。

一阶:创新意识培养阶段。在低年级学生中推广TRIZ等创新方法,普及专利创新理念,增强对专利发明创造协会、学生科协等学生科技社团的引导,培养发明创造意识,锻炼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发明创造积极性。

二阶:创意作品设计阶段。中年级学生在专业课中融入创新实践内容,引导学生自发开展发明创新活动,完成创意作品设计,撰写专利核心技术。专利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是科创融合的动力源。通过专利撰写,锻炼学生技术研发、文献检索、自我学习等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

三阶:创新成果制作阶段。高年级学生助研学校导师、企业导师的科研项目,在实战中完善创意设计,完成专利发明成果制作,形成与市场接轨的专利产品方案。学生依托专利技术,在双创导师指导下,组建创业团队,进行创业策划,形成商业计划书,锻炼学生成果转化、团队协作等实战创新能力。

2.“赛创融合”——以赛事竞技平台提升专创融合的促进力。以专利发明为基础,进一步构建专业赛事竞技平台,以赛促创,提升专创融合的促进力。以解决真实需求为核心,以发现创业机会为起点,以专利发明及其产品设计与原型制作为基础,以专利和科研成果为支撑,自主搭建跨专业、跨院系创业团队,以大赛和商业化路演为检验渠道,围绕创新精神培养和创业能力提升这一主线,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创,提升专创融合的促进力。

搭建创新创业赛事竞技平台,组织学生创新团队积极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创新创业类竞赛。一方面,以大赛为行动逻辑带动专业教学全过程。教学中以贯通创新、创业、创赛为逻辑进行设计,将大赛融入教学全过程,以大赛带动教学。另一方面,以大赛活动检验专业教学成果。赛事中通过复盘、提炼、洞察和行动等赛事活动,检验教学成果,固化专业知识,使大赛成为检验和提升学生双创能力的重要平台。

3.“社创融合”——以社会服务平台强化专创融合的实效力。基于科研成果的硬实力和大赛的促进力,打造“一站式”信息化服务平台和“设站进区”社会服务平台,实现创新成果与创业项目转化,强化专创融合的实效力。一是打造“一站式”信息化社会服务平台。建设省级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将师生创新实践进一步凝练指导,形成高水平科研成果;打造省级技术转移中心,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助推师生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同时,加强与社会金融服务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创业资质评定机构等的联系,为学生免费提供工商注册、财务登记、项目融资、风险评估、政策咨询、成果转化、项目产业化等方面的指导服务,构建学校与社会、企业、政府互动的双创服务和评价体系,切实推进创业项目的落地和已运行项目的良性发展,提升学校学生创业成功率。二是打造“设站进区”社会服务平台体系。打造“设站进区”社会服务体系,组建师生技术服务团队,利用学生课余时间,深入区域企业开展创新实践,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以“一县一站”为抓手,深入区域内工业园区,与当地政府、行业企业合作,以“政府主导、学校主动、校企主体、行业主领”为原则,建设科技服务工作站,通过科技服务工作站开展一系列活动,拓展学生专业宽度与深度,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4.“孵创融合”——以创新创业实战孵化平台升华专创融合的聚合力。创新创业实战孵化平台体系是实现专创融合的聚合力支撑。通过内建外引,建设校内创业孵化实战平台与引入校外创业孵化实战平台,鼓励学生将科研成果转化项目、赛事项目、社会服务项目等入驻孵化实战平台,将项目落地做实。

实践中,孵创融合主要以校内、校外两大创业孵化实战平台为依托,聚焦三大孵化,服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一是孵化创业项目,为在孵项目提供科研成果转化、开业指导、工商法务、融资对接等专业服务,将创新成果落地,实现商业化运营;二是孵化创业人才,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项目对接活动,培养创业者演讲、沟通、管理等能力,提升创新人才综合素质,使其走上企业家之路;三是孵化创新岗位,以项目为依托,提供专业性创新实习岗位,让学生直接参与,与创业企业共同成长,学习运营、管理等创业实践知识,真正形成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曲线上升过程。

总之,作为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范式,专创融合模式应对接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需求,建构供需匹配的双重适配理论逻辑,在教学、师资和课程等多元化维度实现突破与协同,并构建支撑平台体系,以实现创新思维逻辑与创业行动逻辑的理实一体化融合,为教育强国建设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

[参考文献]

[1]陈强.“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及推进策略——以新商科专业群为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19(11):73-76.

[2]戴飞铭,舒良荣. 高职机械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创业与就业,2020(8):49-52.

[3]卢卓,吴春尚.专创融合改革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及突围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9):75-78.

[4]肖姣娣,王泽斯. “专创一体化”理念指导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8):223-227.

[5]庄志英,魏金明.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政策研究与启示——以福州大学为例[J].创新创业教育,2020(1):66-71.

[6]王志凤,王桂花.基于“专创融合”的专业课程重构研究——以“供应链管理”课程改革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5):79-83.

[7]姬忠莉,吴烽,李昆益. 基于“双向互融”的高职专创融合模式构建及实施途径[J].教育与职业,2020(10):40-45.

[8]曾秀臻,李亚昕. 论高职“专创融合”的课程选择及实施路径[J].职教论坛,2020(7):64-70.

[9]倪向丽. 高校“专创融合”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S1):153-157.

[10]宣翠仙,陈海荣,王成福,等.专创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研创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6):80-83.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高职院校
基于专创融合理念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独立学院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