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刺绣背景下浅析清代龙袍龙纹与清代蟒纹的区别

2021-06-10张佳宁

收藏与投资 2021年5期
关键词:龙纹刺绣

摘要:文章以刺绣为媒介,以清代龙袍的龙纹图案为研究对象,从图案的样式、刺绣手法、颜色等方面比对清代龙袍龙纹和清代蟒纹的区别,对清代龙袍进行了明确的界定,阐述了龙袍上龙纹的刺绣手法,直观地体现了清代龙袍龙纹和清代蟒纹在刺绣手法、颜色、图案上的细微差异,为现代人研究清代龙袍龙纹和清代蟒纹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刺绣;清代龙袍;龙纹;蟒纹

现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了时尚设计师的广泛关注。刺绣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世界服饰文化宝库中占有不可小觑的地位,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产业有着深远的影响。刺绣传承了数千年之后,在明清两代达到了巅峰,针法、绣工为历代所不及。文章通过研究清代龙袍的刺绣手法(最具特色的平针绣、辑珠绣和戳纱绣等)、颜色的运用来明确龙袍的具体形制。十二章纹为龙袍,而蟒袍不能采用绣文十二章纹;颜色为明黄色的为龙袍;主题龙纹如用金线则定为龙袍。本研究在明确龙袍形制的前提下,研究龙袍上的龙纹和蟒纹图案的区别。

一、刺绣介绍

(一)刺绣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人们关注。刺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广泛引起了时尚设计师的关注。刺绣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瑰丽多姿的百花园中一朵越开越艳丽的奇葩,在世界服饰文化宝库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刺绣的“首次亮相”相传是在黄帝时代,但是笔者研究后认为可能会更早。1930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的遗址发现了骨针和绢布;1958年,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遗址发现了绢布[1],刺绣可能在那时也有,这些都可以证明刺绣可能很早就存在了。

刺绣早期重实用性,后来随着商周“辫子股刺绣印记”[2]和“凡绣亦须画,乃刺之,故画绣二工共其职也”[3],到战国时期龙凤虎纹绣罗[4]的演变,刺绣的艺术性发展才起步。

(二)清代刺绣

清代刺绣经历多种发展变化,出现了双面刺绣这种需要高技巧的作品,刺绣题材种类多样,其中有花鸟走兽、人物风景、戏剧故事、历史传说、吉祥图案等。

清代有两种刺绣,二者在艺术风格、制作技艺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一大類是具有地方特色、以民间为主的绣品,风格多以健美、质朴、实用为主。第二大类则是官府御用之作,以材料珍贵、技艺奇巧精细为上品,这种差异一直延续到清代各个时期[1]。

通过《清史稿?舆服志》与大量刺绣品可以看出,清代宫廷刺绣分为:(1)乘舆仪仗用品(如皇帝乘坐的玉辂、皇后乘坐的凤辇垂檐,都绣有金龙、彩凤);(2)室内装饰品与衾具(如坤宁宫东暖阁皇帝大喜御用大红缎龙凤喜衣幛);(3)服饰类(这是宫廷绣中数目最大、绣工最精细的绣品,龙袍也属于此类);(4)佩饰小件[5](清代流行“腰间杂佩”,跟随时令变化,腰间配饰也会更换)。

二、龙纹起源

人们对龙的界定基于以下几点认识:

(1)龙的形象和概念是由现实中可以找到的动物原型加以神化而逐步形成的,如《说文解字》记载的“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2)《辞海》对龙的定义为“龙为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角、须、爪,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封建时代用龙作为皇帝的象征”。

(3)《尔雅?翼?卷二八》:“三停九似”。其中“三停”是说在画龙时,龙首至前肢、前肢至腰、腰至尾三部分长度相等,这个说法与人类美术绘画中的“三庭五眼”有些类似;“九似”是说“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龙作为人们想象中的一种动物,只能以纹样或者图像的形式存在。龙纹作为一种装饰纹样,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中即已出现龙,在内蒙古翁牛特旗曾出土玉龙实物。1958年,在湖南长沙战国木廓墓中发现绣有龙纹的绢织物,这就是龙纹在刺绣中运用的产物。

三、浅析清代龙袍龙纹与清代蟒纹的区别

(一)笔者对清代龙袍的定义

对于龙袍,从不同角度来看,每个作者的定义不同,大致分为以下几点:限于皇帝、皇太子穿用,皇子只穿龙褂[7];清代帝后庆典时所穿,因袍上主绣龙纹故得名[8];清代皇帝、后妃及皇子专用服饰,多在喜庆场合穿着,从袍色及纹饰可辨等级[9];皇帝、皇太后、皇后、皇贵妃的吉服袍,借以龙为章,故称之[10];皇帝、皇后吉服袍的统称,也是皇帝最常见的衣服[11];龙袍是一种织绣有龙纹的袍服,专用于帝王后妃,服装在中国古代有特殊地位[12];等等。

《后汉书·舆服下》记载:“天子、三公、九卿……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纁下,乘舆备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以下)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以下)七章,皆备五采……”从此以后直到明清时期,十二章纹作为帝王百官的服饰,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清代强化了对十二章纹的运用,这一制度规定只有皇帝才能使用十二章纹,该规定对于分辨龙袍的纹饰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龙袍的研究,笔者定义龙袍为:皇帝、后妃、皇太子及皇太子妃可穿着,赏赐品赐予大臣或藩主的;皇帝色明黄色、皇太子杏黄、皇太子妃杏黄、皇太后及皇后明黄色等,其中明黄等级为最高(表一);款式为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带综袖,一般是有熨摺效果的袍服;装饰采用织、绣、绘工艺联合,主体纹样是龙纹的袍服,具备这些特征的为“龙袍”。

(二)浅析清代龙袍上龙纹的主要刺绣手法

中国的刺绣在明清两代达到了巅峰,其针法之妙、绣工之精,为历代所不及。在清代龙袍中刺绣的常见针法有平针绣、滚针绣、抢针绣、拉锁绣、洒线绣、打子绣、三蓝绣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有平针绣、辑珠绣、戳纱绣[13]和三蓝绣。

1.平针绣

平针绣又称钉金绣、盘金绣,是用捻金线(清代捻金线有赤圆金、紫赤圆金、浅圆金三种,捻银线称为白圆金,将这些具有不同色彩倾向的金银线以不同色彩倾向的丝线钉固,能表现出色彩的微妙变化[14])钉出花纹轮廓,中间突出称为“圈金绣”。清代龙袍中九条主体龙纹多用平针绣完整绣制,金线外观中螺旋的方向存在差异,活灵活现,像龙飞起来时的各种形态一样,展现出壮丽的气势。

2.辑珠绣

辑珠绣是在制作珠衣、珠帘、珠履等工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绣种。将白色米珠及红色珊瑚珠等用丝线串联好后在底绸上钉成花纹,再用龙抱柱丝勾勒花纹轮廓。

3.戳纱绣

戳纱绣又称纳锦,是一种传统刺绣工艺,起源于中国。它是在方格纱的底料上严格按格数眼进行刺绣的,分为“满纱”和“活纱”。“满纱”为绣满素纱,不露底面;“活纱”不绣满,留有空纱。戳纱绣不仅图案美丽,而且随着线条横、直、斜的不同排列产生丰富的变化,上龙纹、十二章纹等纹样均适用于龙袍的绣制,弊端是花纹间的空眼必须对齐,费时费力。

4.三蓝绣

三蓝绣是受青花瓷器影响而产生的刺绣品种。方法是取多种色相相同、色度不同的蓝色绣线,根据需求形成深浅变化的纹样,在晚清常用于龙袍云纹的绣制。

(三)从刺绣角度分析清代龙袍龙纹与蟒纹的区别

1.蟒袍、蟒纹

《大清会典·冠服》:“凡五爪龙缎、立龙缎……官民不得穿用,若颁赐五爪龙缎、立龙缎,应挑去一爪穿用。”故民间有四爪为蟒的说法,但到了清代并不绝对,尤其在晚清五爪蟒纹普遍存在,但却不存在四爪龙。统治者为了显示皇权的尊贵而限制皇族以外的人服用龙纹。这种限制衍生了蟒纹之称。

清代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所着蟒袍在款式上没有大的差异,皆为圆领、马蹄袖、通体蟒纹,身份地位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蟒袍的颜色、蟒纹的数量及蟒纹爪数上。蟒袍有四开裾及两开裾之别,以前者为贵。在清代,蟒袍是与补服配套的一种服饰,但蟒袍也可以单独穿着,如《皇朝礼器图式》中服装简表显示皇子福晋虽衣称之蟒袍,却通绣九龙,因此并非绣在蟒袍上的就全是蟒纹。

2.浅析清代龙袍龙纹与蟒纹的区别

笔者基于刺绣的整体图案和刺绣手法,对龙纹和蟒纹进行对比,以定义龙袍的特点。

(1)色彩

依据制度“上可用下,下不可僭上”的规定,可以断定袍底色为明黄色且织绣衣物上的主题纹样是龙纹的为龙袍,袍底色为蓝色的,绣纹可龙可蟒。

(2)穿用者身份

由于制度规定“上可用下,下不可僭上”,所以无法从其他颜色和纹样的规定来区分龙纹和蟒纹的界限。皇帝也可以穿着自己喜欢的颜色,这时判断龙袍是否为龙纹,需要对应十二章纹的位置,观察“十二章纹”的数量。

(3)皇帝赏赐

有时皇帝会赏赐亲王金黄(指袍底色为金黄色)的蟒袍,皇子、亲王、世子、郡王等福晋可穿通绣九龙的香色蟒袍。其名虽然叫“蟒袍”,但由于是帝王赏赐,上面的织绣一般会定为龙纹。

(4)纹样刺绣

龙袍龙为金龙,蟒一般不能用金线制作。

金线则采用捻金线的材料,运用平针绣将金材质附着于丝线上形成金线,再盘制成想要的形状。

(5)整体差异细微

为了更加直观地感受笔者定义的龙袍龙纹与蟒纹的区别,本研究选择将嘉庆年间的龙纹和蟒纹进行对比,左图为嘉庆年间杏黄色缂丝彩云金龙夹龙袍,右图为嘉庆年间酱色绸满绣孔雀羽地金蟒纹袍料。

整体观察可知,在面部宽度上,左图龙纹的面部宽度大于右图蟒纹的面部宽度;在脸部长度上,右图蟒纹的面部宽度大于左图龙纹的面部长度;在嘴巴的开合上,左图龙纹的嘴巴开合大于右图蟒纹的嘴巴开合;在耳朵垂度上,左图龙纹的耳朵垂度大于右图蟒纹的耳朵垂度;从两角来看,左图龙纹两角延长线汇合后呈现锐角,右图蟒纹的两角延长线汇合后呈现钝角,且右图蟒纹角稍长;脊背鳞片上,左图龙纹的脊背鳞片比右图蟒纹的脊背鳞片更细腻、更小;从爪子粗细位置看,左图龙纹的爪子根部更粗一些,右图蟒纹的爪子位置向四周张开的幅度更大。

经过对乾隆等朝代龙袍的龙纹、蟒纹进行对比,左图为乾隆黄纱绣彩云金龙单龙袍清宫旧藏,右图为乾隆深绛色缂丝袷纱蟒袍清宫旧藏,笔者总结了龙袍龙纹与蟒纹的区别:蟒纹中的蟒嘴巴开合更大;部分蟒纹面部更加窄长;部分蟒纹脊背鳞片更大一点。这些差别都较小,各个时期的龙纹也存在差异,该定义仅代表笔者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四、结语

清代刺绣纹样代表了我国古代刺绣工艺的最高水平,其工艺和技法值得我们去探究。本文通过对刺绣手法和刺绣后图案的分析对比,对龙袍的龙纹和蟒纹进行了区分,提出了个人观点,希望笔者的文章能为现代人研究清代龙袍龙纹和清代蟒纹提供借鉴,在具体的服装设计當中能有所应用,同时也希望我国本土的文化能够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接受。

作者简介

张佳宁,1996年12月生,女,汉族,山东龙口人,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2020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服装与服饰设计。

参考文献

[1]孙佩兰.中国刺绣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2]杨坚平,王海霞.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最美(第二辑):刺绣[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5:2.

[3]田琦.画绣[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3.

[4]悦Grace.不可复制的精美—荆州博物馆的战国丝绸文物[EB/OL].(2013-03-16)[2021-06-10].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d5d3c60100rb9b.html.

[5]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王雪薇.浅述绿色设计[J].中国科技博览,2011(5):207.

[7]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456.

[8]周汛,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194.

[9]孙文良,刘万泉.满族大辞典[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144.

[10]冯林英.清代宫廷服饰[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9:32.

[11]王智敏.龙袍[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3:9-13.

[12]杜钰洲,缪梁云.中国衣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85.

[13]张福良.论清代龙袍纹样织绣的技艺之美[J].丝绸,2009(8):49-51.

[14]黄能馥,陈娟娟.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443.

猜你喜欢

龙纹刺绣
瓷器上的龙纹
浅谈中国古代龙纹的演变历程
商周青铜器龙纹漫谈
男子刺绣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刺绣风尚
【花样盛年·欲望清单】华美刺绣
谈台湾金龙纹石
华美刺绣
关于山海关区石河镇出土石碑的简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