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辑出版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使命

2021-06-10牟国煜

商业文化 2021年9期
关键词:编辑出版中华文明图书

牟国煜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编辑出版是文化生产的重要组成,担负着为人民精神生活提供丰富健康的营养品的重要任务。当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并有序传承下去,是编辑出版事业的神圣使命。编辑出版自身有着悠久历史,原本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将我国历史上古圣先贤的智慧精华传承到今天,未来还会以更新的理念和技术手段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贸易全球化趋势仍在逐步加强,各国家、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了解、碰撞并在一定程度上融合,是大势所趋。在了解其他国家多样文化的同时,如何将我们自己丰富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有序传承,发扬光大,一时间成为互联网上热议的话题。国务院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时期,编辑出版工作理应进一步担负起传承中华文明、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编辑出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编辑出版的历史

“出版”一词据部分学者考证,可能由日本传入,最早见于我国1883年的一本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在1906年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专律》中已经正式使用,这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报纸刊物出版的专门法律。虽然“出版”作为专有名词出现较晚,但是编辑出版的相关活动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并且历朝历代都接续进行。

先秦时期,百家诸子,他们的学说能够得以保存,流传至今,有赖于他们本人的记录以及门人弟子进行的搜集整理工作。这一时期虽然尚未有“出版”的条件,但是编辑工作已经初见端倪。到了两汉时期,已有官方设立的藏书、校书之所。刘向、刘歆父子更是耗费20多年的心血,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的图书编目整理工作。他们广搜异本,遴选篇目,纠理错讹,校勘文字,最终誊写新本,收藏于当时的皇家图书馆天禄阁、石渠阁中。他们的这项工作,为先秦的古籍流传并得以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

殆至唐朝,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使得“出版”这一行为开始迈向实践。唐朝时,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雕版印书都十分风行,且书籍内容十分丰富,除了儒家经典、佛学典籍之外,民间还一度自行刻印历书,更有相当一部分是文学书籍。史料记载,当时曾有人将白居易的诗“缮写模勒”,在市面上贩卖或者换取茶酒等,“模勒”即指雕版刻印。到了宋朝,文化领域更加繁荣,人们对书籍的渴求度进一步提高,全国各地都有刻书场所,且工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直到今天,宋版书仍因其刻印精良、纸墨精良、校勘精细,为收藏家所珍视。这一时期,官方组织编写了《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资治通鉴》《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和史书;民间流行将自己和祖上所著文章付梓赠送和珍藏;同时书坊进一步兴盛,将编书、印书、卖书合为一体,这已经与现代的出版机构功能基本相仿了。可以说,编辑出版的所有事务到了两宋时期已经臻于成熟。明清时期,彩色套印技术进一步提高,除了为百姓喜闻乐见的小说、话本以及其他文学类书籍外,画册类的图书也更多地出现在市场上。

综上可以看出,编辑出版工作实际上贯穿在整个中华历史中,它自身的历史同样是悠久且意义深远的。

编辑出版的文化意义

编辑出版工作不仅起到了传播与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连它自身的进步和发展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西汉时,造纸术被发明,到东汉时得到改进,适合书写,一种更加轻便低廉的传播载体取代了厚重的竹简和昂贵的丝帛,从而为书籍的制作与传播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到了唐朝,社会的经济、文化有了极大的发展,同时对外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彼时社会对知识的需求量大增。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图书大量发行变得可行,印书业开始蓬勃发展,圖书在扩大文化传播的同时,促进了造纸术的极大改善,造纸原料更加丰富,纸张的产量和质量都有飞速的提升,并在之后的宋、元、明、清历朝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出现了彩色蜡笺、泥金、罗纹等高端纸品。可以说图书的发展对造纸术、印刷术的提升有着重大影响,而造纸和印刷又在我们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中占了两个席位。图书的制作离不开编辑出版的工作,这是编辑出版在技术层面上对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贡献。

在文化传承方面更不必多言,先秦时有孔子编订《诗经》,有后学弟子整理《论语》《孟子》,等等,他们的努力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流传至今,仍然熠熠生辉。可以说,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五千年不绝,就是因为我们的先辈从未停止传承的脚步。他们将口口相传的民歌整理成文字,将鼎器的只言片语汇入史籍,将民间流传的种种版本校勘编纂存入庙堂,也将庙堂之内存放的典籍播撒于民间教化子民,于是,中华文明的脉络清晰有序,中华文化的根基深广扎实。

当前编辑出版在复兴传统文化方面应当担负的历史使命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其中提到的“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都是编辑出版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

编辑出版为文化传播提供载体

2021年河南卫视春节晚会的《唐宫夜宴》等一系列节目,因其深厚的底蕴、巧妙的构思、精致的设计、绝美的表演与高端的技术手段的完美结合,而火爆全网,备受好评,真正做到了“让文物活起来”。由此推想当下的图书出版,亦有可以学习借鉴之处。如今的出版业与多媒体的融合也日益成熟,从传统纸质图书到数字阅读,再到有声化、影像化甚至人工智能化,文化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紧密地结合起来。即便是纸质图书,也有了“立体书”“布偶书”等增加了操作性的新形式。因此,除了过去的资料保存功能,图书出版在互动性等方面的开拓,也为其成为多元化的传播载体提供了更多方式。

编辑出版为文化传承提供“保鲜剂”

泱泱五千年中华文明,不可谓不悠久,不可谓不“旧”。但是“旧”不意味着失去活力。相反,“旧”的东西能够绵延千年,经久不衰,恰恰证明它的活力始终不减,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价值。这其中当然有我们的先人们的付出的心血。作为新时代的图书出版的从业者,要做的就是将传承至今的民族文化精华进一步“保鲜”,使其所有的文化活力,通过新的创意和技术,更加丰富多彩地呈现在世人眼前。如前文提到的《唐宫夜宴》是将博物馆中的陶俑化作真人搬上舞台,图书出版则可将典籍中的思想精髓与文化韵味用文字和声、光、影、色等手段结合起来展示。如岳麓书社就曾推出阅读无障碍版四大名著,在原有的纸质图书基础上,邀请播音主持界的著名专家进行全文演播,并且标注拼音、注释等,解决了读者面对生僻字时的阅读困难。同时利用二维码技术对接专家讲解视频,采用VR技术实现立体阅读,真正做到了无障碍式的阅读,且适合全年龄段各个领域各种需求的读者。以新鲜的技术手段和创意,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有针对性地推广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读者眼前,让人类的思想和艺术的结晶闪亮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这就是文化的“保鲜”。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四五”规划纲要》的“主要目标”中提出:“……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作为新时代的出版人,深感使命在肩,重任在前,自当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为中华文明传承发扬贡献力量。

(中国文史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孙越.中国编辑出版的历程和发展趋势[J],才智,2014,1:262.

猜你喜欢

编辑出版中华文明图书
浅析编辑创新在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汉字三千年
人类挑战自然的传说
说算筹
俄罗斯汉学研究400年:与中华文明对话
班里有个图书角
值得孩子阅读的100种图书
《宋代登科总录》编辑出版杂谈
五四时期西诗汉译编辑出版之语体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