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BNP、心肌损伤指标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2021-06-10周晓芳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血浆

周晓芳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河南 平顶山 467000)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常见的严重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一种脑卒中。患者常表现出头痛、颈项强直等神经系统症状,伴有脑血管痉挛和脑水肿等并发症出现,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常使用Hunt-Hess分级法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1]。目前研究发现,血浆BNP和心肌损伤指标水平变化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关,前者是导致血管痉挛的因素之一,后者也可能是蛛网膜下腔出血伴随的并发症之一[2-3]。因此,本文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BNP、心肌损伤指标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以期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数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我院收入治疗的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根据亨特·赫斯分级(Hunt-Hess,HH)分级法分为:低级别组(H-H分级为I~Ⅱ级)40例和高级别组(H-H分级为Ⅲ~V级)58例。

低级别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35~77岁,平均年龄52.33±8.72岁;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15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10例,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段动脉瘤7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5例,颈内动脉末端动脉瘤3例。

高级别组男30例,女28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57.66±7.92岁;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19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14例,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段动脉瘤11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7例,颈内动脉末端动脉瘤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入院后一般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均符合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标准[4-5],并经CT血管成像或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排除外伤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排除合并有心脏疾病、心力衰竭或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排除合并急性脑积水的患者;排除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

1.2.1 超声检查

患者入院第1 d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患者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心脏左室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thickness,LVPWH)、心脏左室的舒张末期直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和收缩末期直径(Left ventricular end-shrink dimension,LVESD),所采集图像由专业医师进行测定,判断诊断结果。

1.2.2 血浆BNP及心肌损伤指标检查

所有患者入院后第2、7、10 d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离心后立即送检,采用化学免疫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浆BNP水平;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患者心肌损伤指标: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Tn)、肌酸激酶MB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MB,CK-MB)。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脏超声情况

高 级 别 组LVEF、LVEDD和LVESD(42.48±1.28%、48.26±2.88 mm和47.17±2.36 mm)均明显低于低级别组(52.39±1.97%、50.18±2.87 mm和48.61±2.79),而高级别LVPWH水平(11.81±0.59 mm)高于低级别组(9.18±1.36 mm)(P<0.05)。

2.2 血浆BNP水平对比

高级别组患者第2、7、10 d血浆BNP水平均明显高于低级别组(P<0.05);其中第7 d血清BNP水平明显高于第2、10 d(P<0.05);而低级别组患者第2、7、10 d血清BN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不同时间点血浆BNP水平(±SD)

表1 不同时间点血浆BNP水平(±SD)

注:与低级别组相比,*P<0.05;与第7 d相比,#P<0.05。

组别 例 BNP(pg·mL-1) 第2 d 第7 d 第10 d 低级别组 40 40.16±10.44 38.77±12.83 39.59±12.49 高级别组 58 88.99±17.15*# 133.16±42.78* 81.48±30.18*#

2.3 心肌损伤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cTn、CK-MB水平均呈时间依赖性下降,其中高级别组cTn、CK-MB水平在第2、7、10 d明显高于低级别组(P<0.05),见表2。

表2 不同时间点心肌损伤指标对比(±SD)

表2 不同时间点心肌损伤指标对比(±SD)

注:与低级别组相比,*P<0.05。

组别 例 cTn(ng·mL-1) CK-MB(ng·mL-1) 第2 d 第7 d 第10 d 第2 d 第7 d 第10 d 低级别组 40 0.12±6.28 0.09±6.59 0.06±5.85 23.68±13.29 16.29±10.44 15.29±9.28 高级别组 58 3.58±6.79* 3.00±6.83* 2.51±6.23* 50.89±12.67* 39.48±10.51* 20.36±10.59*

3 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尤其伴随心肌受损症状时,临床上容易将病因归至心源性疾病而导致误诊。因此,为避免误诊的发生,需要正确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心肌受损的关系,做出正确诊断,及时治疗挽救生命。

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6],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表现出心肌缺血或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方面的异常时,血浆BNP分泌会增加、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异常升高,并且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病情越严重,上述指标水平也越高。多数学者认为,患者出血后并发的脑血管痉挛是BNP分泌增加所引起的;而心肌损伤的发生率与出血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7-8]。本研究发现Hunt-Hess分级越高,患者血浆BNP、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越高,发生心肌损伤的概率也越大;同时心脏超声显示LVEF明显下降,心腔内径扩大,也证实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对患者心肌、心功能的影响。患者第10天实验室检查中发现血浆BNP、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有所下降,说明心肌损伤是可逆的,经过治疗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

综上所述,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心肌损伤,只有通过严密监测患者的血浆BNP及心肌损伤指标水平变化,才能及时了解患者病程进展,采取治疗措施,对临床诊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蛛网膜下腔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1例右心房至第二肝门的下腔静脉损伤患者的急救措施探索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你真的了解献血浆是怎么回事吗?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基于DANTE预脉冲SPACE MR序列定量评价蛛网膜颗粒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麻醉前加温输液对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中心体温及寒战的影响
脑出血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