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疗效观察
2021-06-10冯雷陈秀林
冯雷 陈秀林
(河南省南阳市骨科医院足踝外科 南阳473054)
跟骨骨折为临床常见跗骨骨折类型,多由高处跌落、挤压等导致,临床主要表现为足跟部剧烈疼痛、瘀斑、肿胀等,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数据显示,跟骨骨折在跗骨骨折中约占60%,其中涉及跟距关节的骨折为75%左右[1]。目前,手术治疗为有效、常用的方法,其中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效果确切,可有效复位跟骨组织,改善临床症状,但术后存在肌腱损伤、切口愈合不良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选取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9月收治的93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对照组46例。对照组女20例,男26例;年龄23~61岁,平均年龄(42.13±9.27)岁;Sanders分型:Ⅱ型18例,Ⅲ型28例;骨折部位:左侧27例,右侧19例。观察组女22例,男25例;年龄25~63岁,平均年龄(44.08±8.96)岁;Sanders分型:Ⅱ型19例,Ⅲ型28例;骨折部位:左侧25例,右侧22例。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均经轴位、侧位X线、CT检查确诊为跟骨骨折;就诊时伴足跟部压痛、肿胀、叩击痛、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闭合性骨折;单侧骨折;拟行手术治疗;无认知障碍;无下肢手术史;知情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伴跟距骨性关节炎者;伴跟骨神经病变者;伴严重骨质疏松者;伴严重心脑血管、肝肾等脏器疾病者;伴凝血、免疫功能异常者;有手术禁忌证者。
1.3 手术方法
1.3.1 对照组 接受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腰硬联合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麻醉)后,帮助患者取健侧卧位(或俯卧位),常规术前准备后固定止血带。于患侧外踝上方4 cm左右跟腱外缘与腓骨中点处作手术切口,切口呈“L”形,至第5跖骨基底,长度12 cm左右,切开皮肤至跟骨,向上锐性分离、牵拉外侧皮瓣,钻入克氏针,位置在外踝、骰骨、距骨,暴露跟骨周围组织,打开跟骨外侧壁骨块,在跟骨结节处,侧方挤压,纵向牵引,横向钻入斯氏针,恢复跟骨结构,撬拨复位后距关节面,复位外侧壁骨块,采用克氏针临时固定,跟骨钛板塑形后置入,拧入螺钉,确认复位良好后,冲洗,置管,缝合。
1.3.2 观察组 接受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前准备同对照组,与患者跗骨窦处作切口,约4 cm,方向平行于足底。锐性分离周围组织,暴露距下关节面,撬拨内侧壁,纠正内翻畸形的跟骨结节,对跟骨内侧壁对位对线实施复位,恢复跟骨高度,在跗骨窦切口处,置入1枚空心钉,用于固定载距突。用手法挤压复位膨出的外侧壁,在跟骨后方,靠近跟骨结节处置入2枚空心钉,固定骨折块,确认复位良好后,冲洗伤口,置管,缝合,加压包扎。
1.4 观察指标(1)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2)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评分。根据X线评估骨折愈合情况,0分:骨折端无骨痂;1分:骨折端云雾状骨痂;2分:骨折端正侧位片至少一侧形成骨痂;4分:形成结构性骨痂[2]。(3)术前及术后3个月后足功能。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OFAS)制定的踝-后足评分量表评估,分优(90~100分)、良(75~89分)、一般(50~74分)、差(<50分)。(4)并发症,包括疼痛、软组织损伤、跟腓撞击症、距下关节炎等。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评分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评分比较(±s)
?
2.2 两组后足功能比较 术前,两组后足功能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后足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后足功能比较[例(%)]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出现5例疼痛、2例软组织损伤、2例跟腓撞击症、1例距下关节炎;观察组出现2例疼痛、1例跟腓撞击症。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38%(3/47)较对照组21.74%(10/46)低(χ2=4.559,P=0.033)。
3 讨论
跟骨是人体肢体远端组织,也是跗骨中最大的一块,在负重运动中具有重要作用,骨折后易出现软组织损伤,引起肿胀、疼痛等,降低足部功能;且受到跟骨解剖结构复杂性、周围软组织少等影响,跟骨骨折可严重破坏跟距关节,引起僵硬、粘连,促使骨刺等形成,致残率较高。因此,给予跟骨骨折患者积极有效的治疗,对改善其后足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术为常用治疗方法,术中可充分暴露跟骨外侧壁,有利于骨块撬拨复位、植骨,还可在直视下固定钢板、螺钉,牢固性好,但因术中需广泛剥离外侧皮瓣,易损伤患者跟外侧动脉,影响血供,术后出现皮瓣坏死、感染等并发症[3~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而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后足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跟骨骨折患者接受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可减少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促进骨折愈合,改善后足功能。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中无须广泛剥离骨折处肌肉、筋膜,对软组织损伤小,可保护腓肠神经,减少医源性损伤;操作过程中可避免损伤跟外侧动脉,能保证骨折周围血供;使用空心钉加压固定,可缩小内固定物与皮缘接触面,减少内固定物对周围神经肌腱损伤,利于伤口愈合;且切口小,还能缩短术中缝合时间及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引流量[5~8]。此外,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所用空心钉稳定性较好,能有效保证术后关节面稳定性,改善后足功能。另外,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提示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少。综上所述,跟骨骨折患者接受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能促进骨折愈合,改善后足功能,还可减少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且并发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