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神经功能及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
2021-06-10冯姝华杜江华王应云冯毅
冯姝华 杜江华 王应云 冯毅
(1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洛阳471003;2河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郑州450099)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指大脑供血、供氧不足导致的脑损伤,主要由新生儿围生期窒息缺氧引起[1]。若未及时有效的治疗干预可造成癫痫、脑性瘫痪、智力障碍等永久性神经系统发育障碍,严重时可危及患儿生命[2]。目前临床多采用常规方法(抗惊厥、亚低温、高压氧等)治疗,但效果欠佳,故需寻求更为高效的治疗方法。而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具有保护神经元,促进神经纤维再生,减轻继发性伤害的作用,但其应用于缺血缺氧性脑病治疗的研究仍较为少见。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神经功能及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5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男15例,女12例;胎龄37~41周,平均(38.56±0.64)周;体质量2~5 kg,平均(4.26±0.35)kg;临床分度:轻度16例,中度8例,重度3例;分娩方式:阴道分娩17例,剖宫产10例。观察组男14例,女13例;胎龄37~41周,平均(38.25±0.33)周;体质量2~5 kg,平均(4.27±0.31)kg;临床分度:轻度15例,中度9例,重度3例;分娩方式:阴道分娩16例,剖宫产11例。两组性别、胎龄、体质量、临床分度及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1)纳入标准: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3]中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及分度标准;患儿监护人已知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药物过敏;患儿母亲孕期服用对神经系统造成影响的药物或患有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的相关疾病;严重颅内出血;先天性畸形;先天性内分泌代谢异常。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对患儿进行血糖监测、抗惊厥、控制脑部水肿等对症治疗;实施亚低温治疗及高压氧治疗;给予患儿苯巴比妥(国药准字H20057384)静脉注射,5~10mg/(kg·次),1次/d。治疗4周。
1.3.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国药准字S20060052)18μg加入2 ml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肌肉注射,1次/d。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3]制定疗效判断标准:治愈为无疾病相关症状,神经系统恢复正常,影像学表现及磷酸肌酸激酶水平明显好转;好转为症状改善,神经系统体征(神经反射、肌张力等)异常;影像学改善不明;无效为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治疗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2)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评估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共包含11项,总分0~42分,评分越低则患儿神经功能越好。(3)两组治疗前后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集患儿空腹静脉血1 ml加入20μg抑酞酶,在2~8℃条件下离心,得到血清样本,稀释后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血清内源性NGF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0%,高于对照组的7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s)
?
2.3 两组内源性NGF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内源性N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内源性NG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内源性NGF水平比较(ng/ml,±s)
表3 两组内源性NGF水平比较(ng/ml,±s)
?
3 讨论
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能够利用自身机体脑血管的调节功能,促发潜水反射,从而使大脑在轻度缺氧条件下免受损伤。但随着缺氧情况加重,患儿自主调节功能受到严重限制,小动脉反应能力减弱,难以应对灌注压和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脑血流压力呈被动性,压力降低可造成脑部缺血性损害,压力升高又可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同时脑部缺氧缺血会造成脑细胞代谢障碍、氧自由基积聚等,其中脑细胞代谢障碍会导致细胞内出现乳酸、氧自由基大量积聚,引发酸中毒,细胞结构破坏,损伤严重,最终表现为脑水肿。疾病发展过程中,患儿脑部出现严重的能量衰竭,葡萄糖无氧降解释放的能量成为主要能量来源,钠泵功能受损,细胞外钾离子积聚,谷氨酸受体过度激活,最终导致神经元坏死等一系列病理及生理变化[5~6]。而常规治疗能够及时有效的控制病情并减轻患儿症状,但对保护神经功能并促进其恢复作用有限。
NGF是一种神经性多肽,是神经系统最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之一,能营养多种神经元并促进其生长,也是参与损伤神经修复和再生的主要因子之一,对维护神经系统正常发育、保障患儿神经功能意义重大。因此,神经受损后对NGF的需求增加,相应表现为NGF受体表达增加[7~8]。而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的主要成分为鼠神经生长因子,属于神经保护剂、营养剂,有助于神经细胞生长、发育、损伤修复等功能特性表达。鼠神经生长因子的结构与人体内源NGF具有高度同源性,二者生物效应也无明显种间差异,故鼠神经生长因子用于治疗小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能够起到逆转患儿神经元萎缩、凋亡,加速神经定向再生、代谢,促进神经元修复等作用,有利于增强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神经功能,促进神经细胞释放内源性NGF,从而提高内源性NGF水平[9~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内源性NGF水平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在改善患儿神经功能及调节内源性NGF水平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综上所述,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可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儿神经功能改善,提高内源性NGF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