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技巧的探讨

2021-06-10盘冠成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50期
关键词:课堂导入技巧小学语文

盘冠成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不断得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断得到进步。本文针对教学实际,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策略,希望对促进学生语文课程学习效果的提升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技巧

引言

科学开展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教学,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有必要积极采取有效策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充分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导入,加深学生对语文概念的理解与记忆

对于小学生来讲,课本中的一些关键和复杂概念不仅难以理解和掌握,而且也是考试的主角。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导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和进步。因此新课改下教师必须划分课本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在概念教学时进行详细的讲解,教师不应盲目地进行概念教学,要有选择性的灵活的运用思维导图,把教学中的抽象的难以解释的概念通过思维导图的教学技术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教学中的运用,提高了教学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有效解决了小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

二、利用情感教育进行课堂导入,提高教学有效性

传统的小学语文的教学,教师讲到哪学生听到哪,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感受。因此要积极运用导学互动,实施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例如,在《出塞》一课中,教师可以先就诗词背景进行描述,以便学生对当时的环境有个清晰的认识,进而安排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然后进行导学互动,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应的内容,增强学生的体验,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认识。又比如在《慈母情深》一课学习中,教师可以运用情感导入的教学模式,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母亲,拉进与学生的情感,以提升学生对文章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同时在课堂导入中,教师要将课堂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1]。

三、运用问题导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教师必须始终从语文课本本身入手,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实践中,并在此基础上,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发展情况而定。教师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水平,提出实际问题进行导入教学,教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进而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意识,使他们能够自由地进行自主学习。为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结论。这个过程不仅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帮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使学生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从而为学生以后长远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和铺垫。例如在《乌鸦喝水》一课讲解完后,教师可以设置三个练习小题,分别是“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你还有什么办法能让乌鸦喝到水?”要求学生结合生活自主思考,解决问题,以提高教学效率[1]。

四、运用游戏导入法,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天性好动,教师可以运用游戏导入的方式,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游戏的过程能够有效拉进学生与语文学习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心底产生对语文良好的情感,有效提升学习效率。通过游戏导入的方式,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热爱语文,培养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情感,由之前的死记硬背到现在的在快乐中学习。有效转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发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语文教学质量。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游戏的方式和程度要适当,不能只追求游戏的乐趣而忽略了教学内容,要富教于乐,时刻以教学作为游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例如,课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击鼓传花的游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

五、通过有趣的情境导入,增添语文课堂的活力

针对新课程改革目标,教师要善于运用小学语文情境导入教学并精心创建学习环境,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潜在智慧,还可以在课堂上引起学生的足够的兴趣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从想像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中。微课导入教学中直观的图像和视频有效地吸引了学生,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并使他们切身感受情境意识的状态,从而使语文教学变得更加有活力。例如,在《端午粽》教學中,教师可以以微课的形式进行课前导入,向学生介绍端午节习俗和传统文化。然后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端午节的习俗,增添语文课堂的活力,这可以有效加深学生的记忆力,提高课堂情境导入的有效性。

六、实施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所谓行动导向的语文教学模式,是基于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目标,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和语文水平。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学习性、互动的模式。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语文学习小组,并确保学习小组中学生的性别和能力的平衡与互补。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语文水平,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语文教学方法,充分照顾学生的学习情况。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习小组,向学生传输讨论和探索语文问题的习惯以及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教学,不仅可以起到课前预习的作用,还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而且这种学习模式可以使小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注意。同时通过学习小组模式,发展和培养了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从而为小学生日后学习语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

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导入中,教师要积极采取思维导图导入、情感导入、问题导入、游戏导入、情境导入、以行动为导向等策略,有效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琳娜.语文教学过程性评价机制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J].教学与管理,2018(21).

[2]施嘉玥.小学语文情境导入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速读(上旬),2019(3)3E8F2EEA-38EE-4E7D-9CEE-5A4D1C0E46D2

猜你喜欢

课堂导入技巧小学语文
求数列和的几个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提问的技巧
谈中职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