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双创”综合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21-06-09宋学山杨继王一名冯嘉庚
宋学山 杨继 王一名 冯嘉庚
摘 要:本文就新形势下高校如何开展“双创”教育,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法规、机制和教育体系,与综合教育改革相结合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应积极搭上“双创”教育这趟改革发展的“快车”,形成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和模式,对促进高等院校内涵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人才培养;双创;互联网+;融合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1)04(a)--03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学科改革的积极进行,許多高校都扩大了招生范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直接找工作,导致就业压力急剧增加。但低层次人才市场饱和,甚至有外溢趋势,高级人才仍然不足。大学生创业的结果也不容乐观。创新是国家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只有勇于创新、勇于自主创业的青年人才,才能担当重任。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种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以此为就业渠道。中国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军带动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虽然它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失败的案例也很多。很多大学生创业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有应对困难的心理和能力。由于冲动或热情投入,或无创新或盲目跟进,最终导致大多数人与成功失之交臂。大学生创业失败案例唤醒了我国大学教育体系,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改革,帮助学生提高创造力,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抓住机遇,保持冷静。
1 全面构建相关教育机制,双创教育融合综合改革
首先,学校要完善课程体系,把两个创造课程作为各学科的专业课,要选派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到学校,加强教育管理,加大对违反教育大纲的案件的处罚力度,使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完整的教学知识内容培养和学术知识教育。比如,学校缺乏专业教师或现有教育、师资水平不足,对学生专业前景和发展的认识不深刻等。因此,非常有必要增加教师力量队伍,组织在职教师开展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改革创业学分制,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创新实验研究、各种科技创新比赛、个人专利以及自主创业等进行全方位统计,为学生准备专业文件,并根据这些来创新创业。每一年或每学期,高分学生都可以享受优惠待遇。
参加学校、补习班、专业、年级组织的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可获得积分。关键点由他们的表现决定,所有的关键点都可以转换成学分并计入学业成绩,在创业过程中学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会导致专业课程学业不能按照进展顺利完成,学校可以适当调整学生的学业进程,让学生休学创业保留学籍,给学生减免后顾之忧,让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创新创业当中,发挥应有的能力和优势,并将劳动成果纳入学生档案和评奖中来,以此来激励其他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也可以自行组织活动,做好整体记录,取得相关证书,学校评分,需要注意的是,活动过程中要确保学生安全。
(1)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成立了创新创业方案,围绕这一问题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工作,成立了两级领导小组,完善了业务制度,进行了安排和指导,任务自上而下,树立我们应该一起完成任务的理念。
(2)教师积极参与创新教育,这就要求课堂有意识地渗透思想和方法,闲暇时间参加学科专业创新创业大赛指导,出台创新创业教学工作量考核管理办法、教师年度考核基本要求等,老师在创新创业途中遇到问题可以寻找专业人员进行专门指导,也可以老师之间一同合作完成工作,对于有成品的老师可以用精神和物质并存的奖励进行及时激励,鼓励老师再接再厉,在每年的岗位评聘和晋升中把创新创业比例加重,从根本上加强老师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这样才能把创新创业落实到教育实处中来。
(3)加强资金投入,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投入,分类核算所需经费,根据需要设立创新项目奖学金和公益金,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为学生提供具体的计划给予帮助。要把所需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拓宽筹资渠道,与企业和社会组织结合,建立联系,争取更多的捐赠或助学金,提供相应的物质帮助。
2 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育人相融合
提升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可以适当将学科特点和学年特点结合考虑,这样可以使得开展双创教育的目标性增强,更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
(1)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一分为二,分为学院和学校两级,双管齐下,以领导小组和创新创业分中心为依托,大力推动“专创融合”,构建全覆盖、分层次、教育结构明确且健全的教育模式,进而形成自己学校、学院的独特文化,营造更加浓厚的双创学习氛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站在学校角度,要结合目前人才市场需求现状,规划相应的合适的人才培育方案,而且其对于双创教育的课时、验收形式以及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标准作出了明确规定。而站在学院角度,需要其精化学生培养方案,实时参照学院每个学科的特点,来得出恰当的对培养方案进行细分,结合学院各学科特点,研究出恰当的教育方式。与此同时,教师也要结合各年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做好适当的教学计划和内容。因为双创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所以对于学生间个体之间的能力差异,要做到兼顾。另外,不能忽略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展示,深入发掘学生们的特长和某项能力或潜力,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3)进行专业课程改革,以学生的专业课程必学的内容为切入点,在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实践创新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和改革,把创新创业内容有效融合到教学中,让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老师的灌输,从而形成创新创业的思想,自主进行创新工作,老师不断丰富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双创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创新思维—创新实验—创业训练—创业实践”阶梯型教育模式,组建专业兴趣小组开展创新、组建团队利用专业研究成果开展创业。
(4)建设融合型师资队伍,优化岗位设置,设立创新创业教师职位,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各方面必备的能力,并选拔有经验的人才担任名誉教授,不定期地向学生分享经验,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当前创业形势。
3 提供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学校通过整合资源,打造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双创活动,筑牢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
(1)高校实践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偏好不同,在创新创业中的想法也各有千秋,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要求好与差,每一项都应该值得被尊重和鼓励。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就是为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来侧重于实现创新能力,在创新创业的环节中循序渐进进行工作,从宏观角度考察每个学生的个人能力,以此来选拔优秀的人才组成一个创新创业团队,这样可以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培训,进入创新创业项目选育平台创业苗圃,通过实际项目进行创业技能和虚拟创业训练,经过选育训练成熟后注册初创企业进入创业孵化平台,优秀企业再进入加速器产业园孵化。
(2)积极开办创新创业系列竞赛活动。这是激发学生积极性和自信心的一种有效方式,学校可以建立“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竞赛”三层递进的实践载体,以跨专业、多年级融合的方式建立“一年级打基础,二年级重训练,三四年级参赛事”的金字塔型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梯队,分别举办校级、学院级、专业级、年级、班级的各种双创竞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专业技能大赛。普及院级学科竞赛,促进大学生竞赛获奖数量和层次的提升,形成“一系一赛”院级学科竞赛,为校级、省级、国家级竞赛打下坚实的
基础。
(3)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整合政府、企业资源,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智力支持、资源对接和创业指导,形成 “专业实践—科学研究—产品研发—空间孵化—成果转化”联动的全链条
平台。
(4)开展创新创业类项目助推计划。整合学校之间的合作,对相同专业的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社会实践的专业学术科研活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从多角度来衡量对创新创业的看法和理念,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新的灵感和思绪,这对大学生是一种新的体验。也可以邀请专家进行专座讲解,进一步提升个人的理论知识,为创新创业实践注入新的理念,在创新创业中对一些优秀的项目进行宣传,并鼓励好的项目进入学校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孵化服务和资金支持。
(5)健全实践平台运行机制。一是实践课程化,按照课程建设要素,明确实践项目培养目标、项目内容、考核标准。二是活动项目化,按照项目化运行模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术支持计划、大学生学术研讨会等。三是考核学分化,设立人才培养课外学分、奖励学分并实现学分积累转换。四是竞赛激励化,学校不仅要设立相应的创新创业奖学金制度,还要根据国情和学校发展以及学生的能力来制定更高层次的学科竞赛活动,让学生可以一直有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在创新领域不斷发展,挖掘自身潜能,创新性地提出更多的想法来实践,这也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6)建立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联合会社团组织。创新创业联合会是由思维活跃、理念开放的具有创新与创业热情的学生自发组成的学生社团,联合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我,为优秀的创新创业者提供项目孵化及企业一站式服务指导,并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和发展的平台,使成员具有扎实的科研基础与卓越的创新能力,让每一位创新创业者都能实现自我。使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增长知识、增升能力、提高水平,逐渐把自己锻炼成为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
大学生创新创业联合会作为双创活动的载体,挖掘高校师生优秀创业项目并助力其落地孵化,旨在聚集多元化、现代化人才,充分整合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打造共享共赢的双创平台,为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创新创业服务,助力学校创新创业生态文化建设工作。
4 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协同育人相融合
(1)发掘校友资源,引进和聘请校外专家、企业家组建双创教授团队和教师团队,主要任务是负责各项双创实践、成果转换等活动的指导工作,形成具有特色的创业导师机制。
(2)建立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相融”的教育方式,构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校内外实践、课外素质能力拓展”五模块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专业特色与行业需求相融合、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实践教育与企业资源相融合、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融合、培养过程与企业协同相融合”五融合人才培养特色。
(3)建立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个层面的互动机制,从而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政府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统筹多元主体形成合力,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技术支持、实践平台和相关资源。
5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体系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怎样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教学课程,并把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其所在专业与年级特点,搭建完整的实践活动平台,建设一支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形成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是当前各高校面临的实际问题。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制定指导性意见,各高校必须要引起对双创教育的重视,必要时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甚至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有效整合创新创业资源,促进专创融合,最终形成政府、高校、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多层面互动,四年全贯通式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总之,高等院校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探索出一条有特色的,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路,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品牌,使之培养的人才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赵岩松,朱伟,刘毅.基于CIPP的高校二级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11(05):113-118.
曹文宏.“双创”背景下当前青年创业问题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6(04):5-9+39.
黄巍菁.双创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南宁市各高等院校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9):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