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操作模块化与综合设计性外科护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2021-06-09王彩星吴超樊建楠王美瑛牛桂芳
王彩星 吴超 樊建楠 王美瑛 牛桂芳
1山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晋中 030619;2太原市人民医院 030001
外科护理学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技术操作常常作为评价护理学生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1〕。传统教学按照教师示教的步骤机械性重复练习操作,学生感觉枯燥且缺乏学习主动性〔2〕。怎样使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外科护理学实践课堂中,建立临床思维,本研究对此进行了尝试探索。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山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2015级四年制护理专业本科学生99名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9~21岁,按照班级不同随机分为两组,1班护生49名为实验组,2班护生50名为对照组。所有学生均经过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而入学,在年龄、基础文化课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教学方法
该校“外科护理学”在第3学年(第5学期)开课。统一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彭晓玲教授主编《外科护理学》为授课教材,实验教材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王燕教授主编《外科护理学实践技能与习题》配套教材,授课计划、课时数均相同,由学校外科护理学教研室教师与附属医院手术室护士长共同授课,课前教研室要求精心准备,结合临床集体备课,统一实践操作的手法、重点、难点等。实验课在学校实验教学基地完成学习。
1.2.1实验组 以《外科护理学》第5~7章《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实践教学为例,本章总计10学时,其中理论2学时,学生练习6学时(模块化练习3学时,综合设计性实验演示3学时),教师总结0.5学时,学生自评互评0.5学时,课后整改讨论1学时。课前2 w课堂讲授理论,主要讲解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基础知识和相关实验内容,通过多媒体把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巧妙结合,引导学生熟悉手术室及本校仿真临床实践基地,思考。课后指导自主探究,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案例,设计情境及实验流程,学生自行组合,分配任务,熟悉角色,相互交流。并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阅与主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及临床研究进展。课前1 w模块化练习3学时,实践课按照设定的操作模块进行实训操作,在练习中,如遇手法模糊,要求应用视频技术重复播放使学生理解并明白记住手法,反复观看细节并参照练习熟练掌握。与学生多次沟通对所查阅资料及所设计实验案例的构思、改进,探讨小组各成员在案例内容、演示安排、技能操作及总体运作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把控全局,纠正偏差,引领思路,完善学生对教学内容、操作模块及实践设计的理解和准备〔3〕。模块化与综合设计性《外科护理学》的实践教学(外科手术室术前准备为例)见表1、表2。
表1 外科手术室术前准备实践教学模块(以急性阑尾炎患者护理为例)
表2 外科手术室实践教学活动综合设计安排表(以急性阑尾炎患者护理为例)
1.2.2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分小组示教,学生观看教师示教后,再组织实训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发现操作不正规处即时纠正,实训练习6学时,课后书写实训报告。具体教学活动安排和流程(以急性阑尾炎患者护理为例)见图1。
图1 教学活动安排和流程
1.3 评价方法
1.3.1考核 两组学生在实验课结束后,按照模块化项目抽取1项现场考核,成绩评价包括实训到课率和学习态度、实训质量、技能考核、实训报告(成绩共100分,分别占10分、30分、40分、20分)。理论课成绩以期末闭卷考核成绩为准,内容包括选择题(A1型、A2型、A3/A4型10道)占40%、简答题占30%、论述题占10%、病例分析题占10%。任课老师集体流水阅卷,评分标准一致〔4〕。
1.3.2问卷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学生问卷调查表在实训课结束后对参与学生进行调查,包含15项内容,每项内容进行优、良、中、差4级评定。要求学生按照真实想法匿名在选项框选中处打“√”,匿名调查可以消除学生的顾虑,真正掌握学生对外科护理学实训课程思想动态。当场发放问卷,全部回收,经审核问卷有效率100%。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实验考核成绩比较
两组学生经实验考核后,实验组平均成绩(96.94±3.75)分优于对照组的(91.09±7.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比较
两组学生经理论课考核后,实验组平均成绩、及格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学生外科护理学理论考核成绩比较〔n(%)〕,
2.3 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改革的评价
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改革持肯定评价,满意度较高。见表4。
表4 实验组学生对外科护理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评价(n=49)
3 讨论
3.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外科护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实验教学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尤为重要,反复实践是护生掌握操作技能、提高能力的根本途径〔5-7〕。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护生在临床上能完成对外科疾病患者围术期的整体护理。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往往依赖于教师的示教及指导而忽视自主学习及团队合作。而教师课前虽然经过集体备课但有时细微之处不尽相同,视频技术解决此实际问题,并可反复观看细节,自主练习,既突出实验操作的精益求精,又使原本枯燥的练习生动有趣。在教改实验中,小组成员加强课前预习意识,既独立又协作;变单独学习为合作学习、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反映教师讲解多媒体并重复播放使其理解并明白记住手法,较传统的教师分小组示教,学生观看后再练习效果好。小组之间推选一名同学进行实训项目比赛时,请全体学生作为裁判,每名学生积极参与并思考,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共同讨论解决,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课堂模式〔8〕。在模块化训练中对操作或手法模糊,教师建议对照观看录像,理解后再练习,如手法仍有错误,教师才予以手把手纠正,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操作训练中又引入竞争机制,每名学生都充分参与到实训的全过程,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为辅,小组讨论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会感到“容易”、有“趣味性和灵活性”,这样学习变成了有趣又具有吸引力的自主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结合桑代克的基本学习规律学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的情感准备状态决定了为此付出的必要努力和程度及今后在护理专业方面发展的潜能〔9〕。实验组学生评价实训教学改革激发学习兴趣项为优者占44.90%,操作熟练程度明显提高,实验组学生评价教学改革中实训有收获占88%,巩固了教学成果,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验中加入与实验项目关联临床常见病例,并渗入护理人文素养知识,以临床思维进行分析讨论,并启发学生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扩大专业知识的深度,培养了学生思考、发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此实验改革模式效果良好,既提高了教师的责任感,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思考如何去解决问题;既满足了教与学的需求,又提高了外科护理学实践教学的质量〔3,10-16〕。
3.2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护理学科建设
教师自觉加强理论学习,积极临床进修,了解护理新理念、新技术、新进展,力求护理操作与临床接轨。实验组在实训课前被要求预习相关的基础知识,并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阅与主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及临床研究进展,有充分的准备过程;实践课序安排适当,在模块化实验中强调反复练习,小组内成员相互讨论、帮助,在设计性实验,充分发挥小组每名成员的积极性,组织讨论,合理分工,梳理相关知识点,将模块化实践的难点重点融入设计的演示方案中并承担方案中不同的角色,在校内实验室仿真的环境中完成技能实训,进行角色模拟演示,教师指导加入与实验项目相关临床常见病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感受氛围,实验中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论与技能上有质的飞跃。学院还扩建了外科护理实践教学基地,增添了实训器材,提供了高仿真的实践环境,鼓励编写实践操作教材,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如何进行模块化实践,怎样设计研究,共同提高临床能力。学院、医院协同合作,培养青年“双师型”教师,这不仅提高了外科护理学的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17-18〕。
综上所述,外科护理学实验教学应着重学生团结协作、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建立临床思维模式,今后,还应创建信息平台,联合教材,渗入护理人文理念,在临床实践环境中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具有扎实专科护理技能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