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胃镜及胃镜下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及有效率影响分析
2021-06-09王娜平
王娜平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盐湖区分院,山西 运城 044000)
0 引言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疾病,为消化系统急危重症疾病,主要表现在屈氏韧带以上部位的十二指肠出血、食管出血、胃出血以及胰胆管出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起病急、进展迅速,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病发后患者会出现呕血、黑便等临床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合并失血性休克、晕厥等症状。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病因很多,常见者有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损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胃癌。呕血和(或)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有呕血和黑便,在幽门以下者可仅表现为黑便。但是出血量少而速度慢的幽门以上病变可仅见黑便,而出血量大、速度快的幽门以下的病变可因血液反流入胃,引起呕血。因此,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意义重大,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疾病死亡率。医疗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急诊胃镜及胃镜下治疗措施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中也获得了突出成效。对此,本文选择本院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展开研究,分析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急诊胃镜及胃镜下治疗的应用效果及有效率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展开研究,依照随机数表分成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患者。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参与本文研究,均满足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断标准,经由伦理委员会批准,均出现不同程度呕血、黑便症状;排除标准:排除合并恶性肿瘤者,排除合并器质性病变者,排除精神异常、认知障碍者,排除不配合者。对照组女性13例、男性17例,年龄在27岁至58岁之间,年龄均值(42.6±3.7)岁;研究组女性14例、男性16例,年龄在27岁至59岁之间,年龄均值(43.5±4.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症类型等基本资料比较没有发现明显差异(P>0.05),可以对比分析。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行常规治疗,内容如下:指导患者保持绝对卧床休息;给予患者对症止血治疗,补充常规血容量,有效预防失血性休克的发生;予以常规吸氧治疗,维持患者呼吸道通常;予以抑酸治疗;针对出现合并血管出血的患者予以生长抑制药物治疗。
研究组实行急诊胃镜及胃镜下治疗,方法如下:充分准备治疗所需器械;提前准备好血液,建立静脉通道,依据患者实际病情充分补充血容量。密切监测患者血常规指标、心电图指标、心率指标、血压指标、凝血全套指标等;在患者急诊胃镜及胃镜下治疗期间,结合患者出血形式、出血部位合理选择对应的治疗方法;针对出现血管喷血表现的患者,可以使用钛夹止血法或者使用高频电凝止血法,针对出现合并弥漫性渗血或者合并局部渗血的患者,可以选择在出血部位喷洒去甲肾上腺素溶液进行止血,对于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可以通过注射硬化剂的方式进行治疗或者采用套扎治疗,对于休克患者可以使用抗休克治疗,如果患者由于出血过多而发生严重的失血性贫血,则需对症予以贫血纠正治疗。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止血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再出血发生率等指标情况。
疗效评定:治疗效果分为三个级别:效果显著、有效、无效,效果显著为患者通过治疗临床症状消失,活动性出血停止;有效为通过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活动性出血基本停止;无效为通过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进一步恶化。有效率=(效果显著+有效)/例数×100%。
1.3 统计学分析
评定本文研究结果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并以此开展数据分析,使用SPSS 17.0版本,使用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χ2检测;使用(±s)表示计数资料,利用t检验;通过分析如果P值小于0.05,则表示具备统计学意义[1]。
2 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0.00%,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明显,满足统计学价值(P<0.05)。如表1。
研究组患者止血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如表2。
研究组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再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如表3。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疗效(n/%)
表2 两组患者止血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情况比较
表3 比较两组患者输血量、再出血发生率等指标情况
3 讨论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病症,该病症治疗关键在于有效止血,合理控制患者病情,以免由于大量出血而引发失血性休克,从而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就常规治疗来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一般采用常规治疗后再进行胃镜检查,胃镜检查的作用在于明确出血部位和出血原因,该举措虽然能够获得良好治疗效果,但是缺乏针对性,同时需要耗费较长的治疗时间,患者容易失血过多[2]。在胃镜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诊治中普及推广了胃镜技术的应用,通过胃镜检查和治疗能够有效判断出血原因和出血部位,以此采取的治疗措施更具针对性,有助于推动临床工作的顺利开展。相比常规治疗措施,急诊胃镜治疗时间更短、可减少失血量,效果突出,可整体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仍然属于世界性广泛关注的问题,该病症诱发因素多种多样,如消化道炎症、临近器官病变、血管疾病、机械损伤等,患者会出现低血压、贫血、头晕、呕血、黑便、口干等表现,还有的患者会出现休克,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安全。从诱发因素来说,肠胃疾病表现最为突出,如食管撕裂、急性胃黏膜病变、门脉高压性胃病、胃底破裂、消化道溃疡等,都是引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其次便是胆道系统疾病,胆道出血多由器官感染、胆管肿瘤、外伤等因素引起,病情复杂,需要通过专业医疗设备确定疾病诊断;最后便是消化道肿瘤或者血管异常,多以结缔组织疾病、血液病、尿毒症、败血症等因素偏多,这些全身性疾病均可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3]。
胃镜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在临床应用效率不断提升,赢得了患者的认可与接受;同时,经由胃镜下止血也成为了当前临床常见止血方案,能够直达病灶,进行有效止血,具有效果好、创伤小、安全性突出的特征,急诊胃镜及胃镜下治疗更及时,能够缩短出血时间,清晰显示病灶部位,有利于实现镜下止血,从而改善患者预后[4]。通过本文研究可知: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0.00%,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明显,满足统计学价值(P<0.05)。由此可见,常规治疗先行用药,再经由胃镜确定病灶,该方法具有片面性和盲目性,没有全面检查便进行药物治疗一定程度会影响疗效;而经由急诊胃镜及胃镜下治疗能够在明确病灶、出血情况的基础上在病灶处进行有效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研究组患者止血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研究组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再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由此可见,相比常规治疗,急诊胃镜的应用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止血处理,能够缩短治疗时间,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病症带给患者的痛苦。急诊胃镜能够清晰直观的探查患者出血情况,予以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能够减少治疗的盲目性,有助于缩短止血时间,减少输血量,同时能够促进患者恢复,减少再出血的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加快患者恢复时间[5]。而且,急诊胃镜及胃镜下治疗措施的应用更具安全性,不会增加创伤性,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应用急诊胃镜及胃镜下治疗效果突出,可促进患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再出血的发生,值得临床推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