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对脑梗死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2021-06-09朱敬珍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32期
关键词:达拉黏度血浆

朱敬珍

(青岛市黄岛区王台中心卫生院 内一科,山东 青岛 266425)

0 引言

脑梗死后可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而症状严重者被称之为更死后痴呆,轻症者为更死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1]。认知障碍的发生可极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于脑梗死治疗后的康复也形成负面影响。VCIND属于正常状态与痴呆状态的中间现象,具有一定隐匿性,需给予有效干预,避免其进一步发展成为痴呆。研究中采用对比调查方式,分析了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对改善患者认知障碍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对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脑梗死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100例分组,依达拉奉治疗者为对照组,联合巴曲酶治疗者为观察组。对照组50例男女28/22;57~79岁,均值(68.25±3.54)岁。观察组50例男女29/21;56~79岁,均值(67.84±3.25)岁。纳入标准:脑梗死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获取患者及伦理委员会同意。排除标准:梗死后痴呆;存在药物禁忌症者。组间无基线资料显著差异,可行对比调查。

1.2 方法

对照组:依达拉奉(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H20050280)治疗,30mg溶于0.9%的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给药,2次/d。

观察组:依达拉奉用药方法同上,联合巴曲酶注射液(北京托毕西药业有限公司,H20031074)治疗,初始剂量10BU,两次各为5BU,间隔1次,共3次,应用前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稀释,静脉滴注给药,时间超过1h。

1.3 观察指标

参考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或消失等情况判断治疗效果;统计患者治疗前后血浆黏度与纤维蛋白原水平;以MMSE检查表评估患者神经功能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组间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观察组中1例患者治疗后症状无改善,对照组7例患者治疗后症状无改善,组间有效率对比有差异性(P<0.05)。见表1。

表1 组间患者治疗总有效率(n,%)

2.2 组间患者血浆黏度与纤维蛋白原水平

不同组别患者血浆黏度等治疗前无差异性,不同方案治疗后观察 组患者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均小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差异性(P<0.05)。见表1。

表1 组间患者血浆黏度与纤维蛋白原水平(±s)

表1 组间患者血浆黏度与纤维蛋白原水平(±s)

组别 例数 血浆黏度(mmol/L) 纤维蛋白原(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50 3.34±1.05 1.58±0.35 3.20±1.41 1.42±0.30对照组50 3.32±1.21 2.23±0.41 3.12±1.08 2.23±0.34 t - 0.088 8.526 0.319 12.632 P - 0.930 <0.01 0.751 <0.01

2.3 组间患者神经功能评分

组间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治疗前无明显差异,不同方案治疗后1周到1个月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均大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差异性(P<0.05)。见表3。

表3 组间患者神经功能评分[(±s),分]

表3 组间患者神经功能评分[(±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1周 治疗后3周 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50 23.25±3.56 24.52±1.05 26.35±1.41 28.95±1.51对照组50 23.05±3.08 23.68±1.52 24.62±1.65 26.24±1.48 t - 0.300 3.215 5.636 9.063 P - 0.764 0.002 <0.01 <0.01

2.4 组间患者脑血管存储功能变化情况

组间患者脑血管存储功能治疗前无差异性,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I水平小于对照组,CVR与MCV增加值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差异性(P<0.05)。见表4。

3 讨论

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疾病引发因素包括血管、血液、血液动力学异常所造成的大动脉狭窄或堵塞[2]。脑梗死基于发病机制的差异,可细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与腔隙性脑梗死等类型[3]。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较为突然,多发生于睡眠状态中,其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单侧肢体不协调等,严重者会直接陷入到昏迷状态[4]。脑梗死持续时间的不同对患者身体、认知、社会功能等造成的不良影响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若持续时间过长则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人体的脑动脉具有着一定的补偿机制,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周期内,患者的症状表现存在着一定的隐匿性特征[5]。但在此种条件下,脑组织对于缺血及缺氧敏感度较高,一旦供血与供氧缺失到一定标准则会出现严重的脑损伤问题,可诱发脑梗死。

表4 组间患者脑血管存储功能变化情况(±s)

表4 组间患者脑血管存储功能变化情况(±s)

组别 例数 PI CVR(%) MCV增加值(cm/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0 0.81±0.25 0.42±0.15 18.35±3.26 45.25±5.14 14.26±3.05 35.24±5.08对照组 50 0.82±0.16 0.65±0.12 18.53±3.04 38.25±5.34 15.02±3.18 24.52±5.38 t - 0.238 8.466 0.286 6.678 1.220 10.244 P - 0.812 <0.01 0.776 <0.01 0.226 <0.01

脑梗死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具有一定认知功能,但若不及时干预则可能会发展成为梗死后痴呆[6]。常用药物依达拉奉可经由抑制脂质,对脑内细胞形成保护,从而防控脑内细胞损坏情况的发生。此药物能够有效提升红细胞生成素水平,进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状况。而本次研究发现,不同组别患者血浆黏度等治疗前无差异性,不同方案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均小于对照组。另外,组间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治疗前无明显差异,不同方案治疗后1周到1个月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均大于对照组。此结果代表在依达拉奉药物基础上给予巴曲酶可进一步促进血浆黏度与纤维蛋白原的改善,且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方面也具有显著优势。巴曲酶可保障患者脑部屏障,抑制机体血栓,同时降低机体血液黏度,提升脑血液与氧气供应,最终改善脑血液循环状态。

综上所述,脑梗死后发生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采用依达拉奉与巴曲酶联合治疗可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改善,同时在调节血浆黏度与纤维蛋白原方面也具有显著优势。

猜你喜欢

达拉黏度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有机蜡对沥青黏度影响的研究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他达拉非对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观察
你真的了解献血浆是怎么回事吗?
PMA黏度指数改进剂对减振器油性能的影响
血黏度高怎么办
十天记录达拉维佳能EOS 5DS印度行摄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