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融合背景下日本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与启示

2021-06-09贾雪峰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后备竞技乒乓球

刘 托,兰 彤,2,贾雪峰

(1.武汉体育学院 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 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3.沈阳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

202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中提出“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大中小学在广泛开展校内竞赛活动基础上建设学校代表队,参加区域内乃至全国联赛”[1];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深化体教融合,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纵向升学和横向进入专业运动队、职业体育俱乐部打通通道”[2];2021年3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表决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体教融合,坚持文化教育和专业训练并重,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3]。近期国家密集出台的系列文件,均向外界传递出同一重要信号,通过体教融合培养高素质竞技体育人才,学校理应承担更多的培养责任已被提到重要议程上来。纵观我国的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长期以来主要依托举国体制支撑下的三级训练网模式[4]。进入21世纪后,由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的乒乓球学校和职业俱乐部日渐兴起,由此逐渐形成了多种培养模式[5],为中国乒乓球培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然而,在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学训矛盾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6],我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多年来长期处于“形合神不合”的现状,使得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文化教育问题始终难以得到解决[7],学校也未能成为我国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近年来,日本竞技乒乓球所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已然成为东京奥运会中国队最为强劲的竞争对手。尤其在培养优秀乒乓球后备人才方面,日本通过设立一贯指导系统,以学校为主阵地、协同国家和社会构筑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体系[8],成立U系列国家队等有效举措,经过长期系统实施,业已显现出阶段性成果。2018年,年仅15岁的日本新星张本智和获得国际乒联巡回赛年终总决赛男单冠军。在2019年首届中日少儿乒乓球挑战赛上,中国队在占据主场优势的前提下仅以1个冠军数的微弱优势领先日本队[9]。当前,在青少年层面,中国乒乓球队已无优势可言,甚至有被赶超之势。正是受日本成立U系列国家队启发,中国乒协从2020年开始着手组建国家青少集训队和少儿集训队。在教育方面,日本注重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培养,始终将体育和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学校在本国竞技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这一做法对于当前我国倡导的“体教融合”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基于此,通过深入研究日本青少年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从中汲取经验,旨在为中国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1 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的良好外部环境支撑

自日本明治维新将体育引入学校教育起,学校内部及学校之间的体育交流逐渐演变成竞技比赛,日本学校体育的发展推动了竞技体育的发展,二者经过一百多年的融合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依存关系。期间,国家及地方政府持续对学校开展竞技体育提供政策红利,社会各界也对学校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这一模式高度认可,从人力和物力上给予强有力支撑。学校作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日本延续至今,这与我国更多依托三级训练网的培养模式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在国家和社会的合力推动下,日本学校竞技体育得以蓬勃发展,为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1.1 系统完善的政策成为体教融合得以实施的压舱石

1.1.1 体系健全的体育政策为学校竞技体育发展提供支撑 “日本中小学体育发展是以学校体育为基础,由文部科学省负责全面推进。”[10]学校是竞技体育发展主要载体和推动者,日本体育政策制定推动力是以学校为基础的[11]。为筹备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1954年文部科学省发布的《中学生对外比赛》通知将仅限于中学生参加校内比赛的原则放宽到了都道府县。1957年、1961年文部科学省下达学校“运动部”对外比赛通知,对以往限制的一些中学生竞技比赛给予了许可。此时,日本学校“运动部”活动已经完全被卷入应对东京奥运会的竞技大潮之中,据统计,有14名高中生参加了1964年东京奥运会[12]。1961年日本政府颁布了《体育振兴法》,提出了“普及与提高并重”的体育方针,1972年又颁布落实该法的实质性政策《关于普及振兴体育的基本策略》,明确了学校体育注重指导者培养、自发、自主及“运动部”活动开展等政策[13]。80年代后,日本政府逐渐重视终身教育思想,于1988年提出了《关于21世纪体育振兴策略》,最终确立了“终身体育”“精英体育”应与学校体育有机衔接的政策[14]。

进入21世纪,日本从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的一系列指导性政策,均涉及学校体育“运动部”的发展方向,对于进一步促进学校体育开展具有很强的推进效果。在2000年制定的《体育振兴基本计划》中则提到学校体育发展要为提高国际竞技水平,促进学校与体育团体之间的互相协调服务[15],提出了扩大学校“运动部”与地域教练员的交流合作,改善学校“运动部”的活动与经营,充实学校体育大会等具体举措[16]。在2010年发布的《体育立国战略》中特别强调了青少年时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提出必须充实学校体育和学校“运动部”活动,为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夯实基础[17]。在2011年颁布的《体育基本法》中又针对学校“运动部”缺少专业体育教练等问题,指出日本政府要加强学校与综合型地域体育俱乐部合作,允许校际联合组队参赛[18]。在2017年实施的第二阶段《体育基本计划》中针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明确指出学校“运动部”活动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并培养责任心和团结精神的重要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19]。

从以上颁布的有关日本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可以清晰地看出,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不同时期承担着不同使命。21世纪前,日本颁布的一系列政策主要指向学校体育为本国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着重突出竞技体育的功能。进入21世纪,学校体育功能进一步扩展,突出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协同发展。尽管如此,不同历史时期依托学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这一主线并未发生改变,始终被延续下来。正是基于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发展,辅以出台系列政策的背景下,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运动部”开展业余训练,成为了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得以深耕学校的压舱石。

1.1.2 各级各类保险政策为学校竞技体育发展保驾护航 日本学校体育之所以蓬勃发展,成为日本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阵地,离不开体系健全的学校体育保险政策。

从国家层面出台具有公益性的《学校灾害互助保险》,为学生在学校参加体育活动排忧解难。1959年由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签署通过了《日本学校安全会法》。1960年日本学校安全会根据该法首次设立了《学校灾害互助保险》,细化了各种支付金额[20],该保险包括了所有在“学校管理下”的体育课、“运动部”、运动会等体育活动中发生的伤害事故,很大程度上解除了日本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经济赔偿的后顾之忧。自1982年开始,日本学校安全会经历了多次优化整合更名,于2004年更名为现在的日本体育振兴中心,《学校灾害互助保险》随即成为了具有独立行政法人资格的日本体育振兴中心的一项学校事故补偿政策[21],对在学校管理下中小学生等发生的伤害进行补偿,覆盖所有国立公立或私立小学和初高中。这一政策经过多年主管部门及其所属法律条文的更替,得到了全面完善和深度细化,现今依然是日本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补偿的重要保险政策之一。

从地方政府层面出台的保险制度作为国家保险政策的有效补充,同样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日本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联合会早在1976年就设立了《学校管理者赔偿责任保险》,主要用于以下两种学校体育活动发生的伤害事故:1)都道府县立学校(除大学外)的设施、设备以及管理的问题引发的伤害事故。2)在都道府县立学校的管理下进行的教育活动(包括“运动部”活动)中发生伤害事故。全国市长会于1978年设立《学校灾害赔偿、补偿保险》,主要用于对《学校灾害互助保险》的补充赔偿和“学校管理下”的无理由赔偿,尤其是无理由赔偿极大地降低了因学校安全事故而发生的冲突事件[22]。

在日本,正是基于不同时期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体育保险政策为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体育活动和投身训练充当起保驾护航的重要角色,很少出现因学生上体育课或在“运动部”训练受伤与学校发生冲突或打官司的现象,学校通过“运动部”组织的训练活动得以有效开展,本国依托学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模式得以贯彻落实。

1.2 社会价值导向成为体教融合得以形成的风向标

1.2.1 日本乒乓球文化建设吸引青少年参与乒乓球运动 为了激发青少年积极参与乒乓球运动的热情,日本媒体和协会在宣传上下足了功夫。通过邀请娱乐明星担任赛事的解说嘉宾和运动员的采访记者,提升了大众对乒乓球的关注度;制作乒乓球题材的动漫、电影和电子游戏,紧张刺激而又极具视觉冲击感的画面吸引青少年目光;邀请福原爱、伊藤美诚和平野美宇等日本乒乓球明星参加娱乐节目,激发青少年参与乒乓球运动的兴趣。此外,日本乒协还与日本最大的粮油公司合作使其成为乒协合作伙伴,让乒乓球运动能够深入到日本每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当中。浓郁的乒乓球文化氛围不仅激发民众对乒乓球运动的关心,也促进了学校对乒乓球项目的重视,促使乒乓球运动进入一个良性循环阶段。近10年不断增加的注册运动员表明(图1),日本在乒乓球文化的宣传上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是非常成功的,尤其是对学生群体的影响非常显著,在2019年日本乒协注册的35万余人中,小学生1.5万人,初中生17.9万人,高中生7.6万人,学生运动员占比超过了7成,这为日本乒乓球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23]。

1.2.2 社会各界支持校园乒乓球发展 日本青少年乒乓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之所以能依托学校生根发芽,硕果累累,除了学校自身的努力之外,还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在日本“奉公灭私”“同村精神”的文化和心理背景下,全员支持孩子们“搞体育”,成为社会共识。为了在全日本更早、更快地普及乒乓球运动,实现从娃娃抓起,由日本乒协和国内企业联合成立的“发展日本青少年乒乓球协会”于2017年推出向全国幼儿园免费赠送1 000张特制乒乓球台计划,该计划在2020年前把免费的特制乒乓球台覆盖到全日本的幼儿园。日本乒协还计划安排专业教练,为适龄儿童进行启蒙和专业指导。

图1 2009—2019年日本乒乓球协会各年度注册人数Figure 1 The number of registered persons of Japanese Table Tennis Association in each year from 2009 to 2019

除了在学校开设的乒乓球“运动部”,在日本,也有以社区为单位的乒乓球活动,其所有的活动都是由该社区的志愿者和家长进行运营。教练都是由居住在社区的退役选手或有经验的志愿者担任,他们还要定期通过协会的研修和考试,牺牲个人休息时间义务地为孩子们服务,练习和比赛的场地则是利用学校的场馆或公共体育场馆,这些场馆的使用同样是无偿的。

此外,针对U系列国家队中最具潜力的青少年球员,日本乒协还会为其所在的学校乒乓球“运动部”及与学校合作的俱乐部提供训练场地、器材、指导和经费等支持,松岛辉空、岩井田骏斗等都是不同年龄段成员的受益者。这些运动员平时都在学校乒乓球“运动部”或与学校合作的俱乐部训练,但大赛期间则会集中在一起训练。

1.2.3 日本家庭支持青少年参与乒乓球运动 日本家长特别重视对孩子运动兴趣的培养,他们认为体育运动除了能够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还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有利于孩子们性格的塑造、人生奋斗目标的确立、学会交流合作、正确看待得失[24]。拥有一个喜欢体育、有体育特长的孩子会被家长视作荣耀,仅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中意的“运动部”而转学,在日本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通过对现任日本乒乓球国家队主力成员的家庭背景了解可以发现,大多数运动员出生于乒乓球世家,他们从幼儿期开始接受来自父母专业细致的启蒙指导,早早走上乒乓道路,进入到小学阶段已经在同龄人中处于领先位置。每逢学校、市县或日本乒协组织乒乓球比赛,家长们组成的后援团必定会到现场加油助威,家庭的强有力支持成为孩子持续参与乒乓球的精神动力。

1.2.4 日本社会认可学校“运动部”培养的乒乓球运动员 日本学校体育在积极倡导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还十分关注学生交际、礼仪以及对前后辈(上下级)关系的综合能力培养,而这恰恰是日本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大众所看重的。经过学校乒乓球“运动部”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具有敏锐的反应能力、灵活的变通能力、顽强的拼搏精神、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沟通能力等特质,日本企事业单位认为拥有这些特质的乒乓球运动员进入企业以后能展现出超过普通学生的团队凝聚力和领导能力。因此,有过大学参加乒乓球“运动部”经历的学生在毕业后会受到众多日本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大众的青睐和认可[25]。

2 体教融合贯穿于日本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在竞技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日本始终坚持“体教融合”的培养模式,逐渐形成了以各级中、小学为基础的大范围普及,小范围精英塑造,坚持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的培养路径,依托学校构建学训兼顾的“一条龙”梯队建设体系、定期举办层层衔接的系列赛事、开展各级各类选拔与集训、组建U系列国家队等详尽培养举措发掘和培养优秀乒乓球后备人才。这与我国当前依托体育系统的“三级训练网”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有着根本不同。

2.1 以学校为依托的“一条龙”梯队建设

2.1.1 中小学人才梯队建设构成“金字塔”底端 日本乒乓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以学校为基础,小学阶段主要依托学校所属社区成立的体育少年团,在课余时间进行乒乓球训练,到了初中、高中阶段则会进入初、高中一贯制学校的乒乓球“运动部”进行科学化训练[26]。日本依托各级中小学形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一条龙”梯队建设,为日本乒乓球国家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构成了“金字塔”的底端(图2)。

2.1.2 组建U系列国家队构成“金字塔”顶端 日本乒协自2008年开始组建了U系列国家队,目的是进一步推动日本乒乓球后备人才的低龄精英化培养。日本乒协通过设置不同年龄段的国家队,定期在国家训练中心开展短期集中训练,旨在选拔培养各年龄段有潜质的精英球员,构成了“金字塔”的顶端(图2)。

图2 层层衔接的日本乒乓球后备人才梯队建设Figure 2 Construction of the Japanese table tennis reserve talent echelon connected by layers

2.2 以学校为依托的一体化学训方式

2.2.1 校内外联动的乒乓球俱乐部提升了训练连贯性 为了让青少年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各项体育运动,日本中小学除了每天都会有体育课之外,在放学后还规定了1个小时的锻炼时间,这是必须完成的“家庭作业”,并且设立了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广泛参与的体育少年团和学校“运动部”。学校一直非常重视乒乓球项目普及与发展,在文部省推出开放学校体育设施的宏观政策指导下,各级各类学校面向社会积极开放乒乓球场馆设施,进一步活跃了校园内的乒乓球氛围。截止到2016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日本有3 579个乒乓球场馆,学校场馆就有2 226个,占比60%以上,其中91%的日本校外乒乓球俱乐部选择将学校场馆作为乒乓球教学、训练和比赛的场地[27]。鉴于一所学校开设“运动部”所面临的局限性,文部科学省在2018年发布的《运动部活动状态的综合指南》中作出补充说明:“各级政府和学校要推进多所学校“运动部”联合开展活动,并寻求学校和地区的协作与融合。”[28]这预示着中小学如果无法在校园内为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提供训练条件,政府和学校也会为其在社区体育少年团和综合性区域体育俱乐部进行乒乓球训练提供帮助。

在此基础上,为了实现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双向互动发展,日本体育协会还组建了初中和高中体育联盟,将各级学校“运动部”进行横向连接的同时还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纵向上升衔接体系,以实现初中和高中体育联盟对各级学校乒乓球“运动部”进行统一的指导和训练,并组织以学校为单位的各类青少年乒乓球赛事,确保学校体育在培养乒乓球后备人才过程中保持高度的统一性和连续性。

2.2.2 教练员引入校园提升了乒乓球课余训练专业性 随着日本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的日渐丰富,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储备很难满足课余体育活动多元化指导需求。2012年,日本文部科学省明确指出应加大课余体育活动中的外部教练参与程度,鼓励开展外包活动。据此,课余体育外包在日本各级学校得到推广。同年3月颁行的《体育基本计划》提出了“小学体育活动协调人”制度,鼓励退役运动员、地方专业俱乐部的职业教练员通过外聘等方式到学校为学生做专业性的指导。相关文件的出台,一方面可以缓解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储备存在不足的问题,体育教师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体育课教学中;另一方面,校外教练员或退役运动员进校园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校内乒乓球训练的质量,促进了校园乒乓球训练的专业化,为日本发掘和培养优秀的乒乓球后备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如明德义塾中学聘请了前中国国家队教练佐藤建刚,以及前日本国家队女队教练佐藤利香到校执教,先后培养出多名有潜质的乒乓球后备人才。

2.2.3 学校详尽举措解决了乒乓球运动员的学训矛盾 日本《学校教育法》明确规定“除特殊情况外,适龄儿童均需接受中小学义务教育”[29],而文部科学省在2011年出台的《体育基本法》中也明确指出:“为了使优秀的体育运动员和教练员等在其一生中在社会上广泛运用其能力,国家政府支持他们学习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发展一个他们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环境,并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两条法律条文均指向了青少年运动员的学生身份。换言之,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都接受着和普通中小学生一样的学校教育,在学校教育之余开展训练和比赛。如因参加各级各类集训和赛事耽误的课程学习,学校也会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予以弥补[30-32](图3)。

图3 多样化学习弥补方式Figure 3 Diversified learning and compensation methods

针对各年龄段有潜质的精英球员,日本乒协通过设置U系列国家队,采取走训式和短期集训相结合的混合式训练模式,这种常态化的训练模式很好地缓解了学训矛盾。在走训式训练模式中,球员白天在学校上课,下午放学后到学校“运动部”、民间俱乐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此外,日本乒协也会在每年定期组织各年龄段球员分区进行短期集中培训,时间通常为1~2周。为了尽量不影响学生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短期集训通常会安排在寒暑假或周末进行。

2.2.4 学业优先成为乒乓球后备人才全面发展助推剂 在日本,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身份首先是学生,扎根于学校,接受学校教育是这一群体必须经历的环节,而乒乓球训练通常在课余时间开展。即便是到了精英层面(U系列国家队球员),日本乒协同样没有放松对他们文化课的要求。通过入选日本奥委会精英学院的运动员均在国家训练中心附近学校就读,明确规定不同年龄阶段的精英运动员训练和学习安排的比例,将文化课成绩列入考核指标等具体举措强化其学习习惯的有效形成。以张本智和为例,早上7点开始,一直到下午4点在国家训练中心附近学校接受和普通中学生一样的学校教育,放学后在国家训练中心进行乒乓球训练,晚上8点半到睡觉前的11点仍然是学习时间。因集训或比赛时落下的功课,学校也会安排老师补课,而张本智和的家长也会通过聘请家庭教师的方式为其补习,即使是去海外比赛也让家庭教师陪同,并没有因比赛和训练任务繁重而忽视文化课的学习。除文化课学习之外,运动员主动沟通、文明礼仪以及生活自理等能力的形成也被视为与其竞技水平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虽然,尚没有具体证据表明关注青少年运动员综合能力培养与其竞技成绩的有效提升有着直接关系,但有助于培养运动员在比赛场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把控比赛情绪以及贯彻战术意图的能力应是不争的事实。在2019年度首届中日少儿乒乓球挑战赛中,U12组的日本小将张本美和在比赛中表现出明显超出同龄人的成熟,最终夺得了本组的冠军。

2.3 以学校为依托的中小学竞赛体系

2.3.1 遵循运动员身心发展规律 日本以校园为主阵地打造的乒乓球竞赛体系是推动体教融合的重要抓手,是体教融合贯穿于日本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进乒乓球后备人才选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日本唯一的、最为健全的青少年竞赛体系,这与我国当前由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分别构建的青少年乒乓球竞赛体系有着明显不同。考虑到青少年时期的运动员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日本在校园乒乓球竞赛体系的构建上始终遵循运动员身心发展规律。

竞赛项目呈现差异性。考虑到青少年期间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不同年龄阶段运动员身体素质差异性较大,日本在中小学不同阶段的乒乓球赛事项目设置上存在差异性。小学阶段运动员受年龄因素和身体素质条件制约,在竞赛项目上有明显的缩减,包括全日本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在内的各级赛事只设团体或单打竞赛项目。进入初中阶段,随着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竞赛项目逐步增加,个别大型比赛在原有基础上才开始增添双打项目,比赛场次有了一定比例的提升,比赛的强度有所增加。真正与成人赛事项目无缝对接的是运动员升入高中阶段,其身心发育已经接近成人标准。如在全日本高中生乒乓球赛事中,竞赛项目设置已与世界大型乒乓球竞赛项目设置无异。

竞赛组别按学龄划分。由于小学阶段年龄跨度大,为保证比赛的公平性和对抗性,在组别划分上层次分明。一般分成1~2年级、3~4年级、5~6年级3个组别;而初中阶段学生年龄跨度缩小,通常按照年龄划分为7~8年级和9年级两个组别;进入高中阶段参赛的运动员身体素质和竞技水平差距明显缩小,相应的各赛事明确不再划分组别。

2.3.2 兼顾运动员系统文化教育 日本的青少年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扎根于校园,与之相匹配的竞赛体系也是紧密依托学校构建实施的,运动员的首要身份是学生决定了日本在构建乒乓球竞赛体系的同时要兼顾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需要合理安排运动员文化教育与训练、比赛之间的关系。此外,日本教育法明确规定适龄运动员必须接受学校系统的文化教育,从立法的高度上进一步明确了运动员在校接受教育的重要性。这就要求赛事组织者在乒乓球竞赛的安排上必须要做好通盘考量,确保做到学训兼顾。

竞赛时间主要安排在假期。在竞赛的时间上,考虑到运动员同时具有学生的身份,在中小学阶段需要确保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接受系统的文化课学习,日本中小学阶段全国性赛事的安排主要以春假(3月中旬至4月初)、暑假(7月中旬至9月初)和寒假(12月下旬至1月初)为主,校内赛事则主要安排在课余时间,校际及各区域赛事则主要安排在周末,目的就是尽量不影响学生的学习。

2.3.3 激发运动员竞技能力提升 为了拓宽青少年运动员国际化视野,增加大赛经验,提升对抗强度,日本青少年乒乓球竞赛体系在赛事组成方面、运动员跨组别参赛环节上下足了功夫,对于激发有发展潜质的青少年运动员竞技能力快速提升有着极强的促进作用。

竞赛范围扩大到国际赛事。运动员在国内大型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运动员就有机会参加国际青少年挑战赛、公开赛等一系列国际赛事;同时也鼓励其他运动员通过自费的形式参加国际性赛事。从近年来国际乒联举办的各项国际赛事来看,日本始终是参与热情最高、参加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在国际青少年赛事中,代表日本参加的学生运动员人数更是处于领先位置。通过频繁参加国际赛事,可以增强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丰富大赛经验,最大限度培养他们具有顶尖运动员相匹配的综合能力;同时,能够代表国家参赛对于激发学生运动员训练比赛激情、增添自豪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频繁参加国内、国际赛事的经历使得相当一部分初、高中阶段乒乓球运动员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级水平,成为日本国家队主力球员,开始活跃于国际赛场。

允许低年龄段运动员跨组别参赛。日本青少年乒乓球赛事体系一方面在竞赛组别上按照分年龄、分年级的原则进行划分,确保了各组别赛事的公平性和对抗性;另一方面出于锻炼人才、激发运动员竞技能力提升、挖掘优秀乒乓球后备人才的目的,还鼓励低年龄运动员参加更高组别的比赛。如日本乒乓球国家队现役男子运动员张本智和,女子运动员伊藤美诚、平野美宇均有小学阶段跨组别参加全日本初中生甚至高中生乒乓球比赛的经历。其中,张本智和在小学期间就已代表日本参加国际乒联举办的成人赛事,并成为公开赛男单正赛史上最年轻的运动员。

2.4 以学校为依托的选拔竞争机制

2.4.1 制定详尽的选拔集训机制 日本乒乓球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各级学校、都道府县预选赛和全国性各级赛事以及U系列国家队选拔赛密切联系(图4)。1)不同年龄的运动员加入所在地区体育少年团和学校乒乓球“运动部”接受训练;2)通过各区域预选赛选拔,获得参加全国比赛的资格;3)根据全国比赛成绩或各地区预赛最终成绩,参加由日本乒协组织的集训;4)精英队员入选U系列国家队,进而形成日本乒乓球后备人才选拔路径。

图4 日本乒乓球后备人才选拔路径Figure 4 Selection path of Japanese table tennis reserve talents

为了增加青少年选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先进技战术学习,日本乒协每年都会根据全国比赛成绩和各地区预选赛选取运动员进行各级各类集训(表1)。由日本体育振兴彩票出资赞助举办的2019年度“通路业务”小学生乒乓球后备人才分区集训,分成6个大区,在各分区集训大循环赛中取得前3名的运动员获得中央集训资格,在中央集训循环赛中获得U8、U10、U12级别冠军的运动员将入选希望国家队相应层级进行精英化培养[33]。此外,为了更好地推进乒乓球早期启蒙,2018年新推出了U7国家集训队培育计划[34],并且特意为7岁以下运动员定制高度合适的球台。

表1 2019—2020年度日本小学生乒乓球后备人才“通路业务”分区集训日程Table 1 Regional training schedule of“Channel Business”for Japanese elementary school table tennis reserve talents in 2019 and early 2020

2.4.2 近乎严苛的动态竞争机制 在制定系统的乒乓球后备人才选拔路径的基础上,日本乒协为了确保入选U系列国家队员质量,还制定了动态的竞争机制。日本乒协在《强化本部规程》中明确规定U系列国家队选手的任期为1年,即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要想重新入选U系列国家队,就需要对运动员最近在国内外的赛事中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发展潜力进行重新评估。以《强化本部规程》中小学生入选2020年度希望(U12)国家队为例,入选条件如下:最近的全日本乒乓球锦标赛前32名;2019年全日本锦标赛青少年组前16名;最近的全日本乒乓球锦标赛(U13、U14以下)前8名;最近的全日本小学生比赛U12、U10级别冠军;最近的希望国家队选拔赛U12、U10级别冠亚军;强化本部特别推荐选手[35]。

3 日本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事业主要以竞技体育为中心,实施了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奥运争光”战略[36]。作为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始终顺应于竞技体育发展需要,服务体育事业利益需求,很好地实现了竞技辉煌、为国争光的预期目标。同时,暴露出因“金牌”成本高、运动员淘汰率高所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造成全面发展受阻的弊端[37]。不同阶段的体育事业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应始终服务于体育事业发展需要。近期,伴随着《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的陆续颁布,预示着新时代已经到来。深化体教融合,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学校体育均衡发展;创新优秀运动员培养和优秀运动队组建模式;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健全学校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坚持文化教育和专业训练并重等指向后备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在上述文件中多次被重点提及,正成为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的利益体现。新时代我国竞技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积极顺应体育事业发展需要,充分认识学校在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实现乒乓球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运动训练、人格塑造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借鉴日本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3.1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夯实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工作

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之间既是各自在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相对独立实体,又在整个培养的时空衔接、方向一致和作用互补上有着密切的联系。日本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多年来能够得以深耕校园,离不开国家宏观政策引导、社会各界的援助和家庭的支持,随着我国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进入体教融合时代背景,营造与之相匹配的外部环境至关重要。

1)完善学校体育保险政策。教育主管部门应及时出台完善的学校体育保险政策,社会大型保险公司根据实际情况推出不同类型的学校体育保险险种,积极宣传体育保险制度,引导学生个体加入学校保险行列,建立国家、学校和个人三位一体的学校体育保险体系,为学校开展有序体育活动和业余训练保驾护航,免去学校和家长的后顾之忧。

2)加强乒乓球文化建设。乒乓球主管部门可以通过与影视剧制作部门、出版社、动漫设计公司合作制作多种类乒乓球题材宣传元素,定期举办乒乓球明星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帮助有条件的学校训练馆建立乒乓球冠军墙,利用微博、抖音和快手等网络新媒体平台宣传学校乒乓球赛事和活动等一系列乒乓球文化建设举措,一方面吸引青少年群体眼球,加深对乒乓球项目的理解和喜爱,让更多的青少年投入到乒乓球项目训练中去,另一方面则可以营造全社会关注、重视学校乒乓球运动的良好氛围。

3)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体教两部门共同牵头,通过向赞助企业提供与学校乒乓球教学、训练、赛事等各种活动有关的冠名权;校内设置以乒乓球器材企业或企业家命名的励志奖学金等方式与其达成合作,努力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企业知名度助力的同时,学校则获得来自赞助商提供的乒乓球场地器材和资金等物质援助,进而实现双赢。此举不仅能缓解学校乒乓球软硬件设施的不足,还能通过与赞助商密切合作,向社会宣传学校乒乓球运动,以此扩大校园乒乓球开展的影响力。

4)重视家庭乒乓球传承。从诸多乒乓球运动员成功的案例可以发现,有乒乓球专业背景或积极参与乒乓球运动的家庭,更有条件为其子女提供训练指导、场地器材等方面的帮助,成才的几率更高。体育和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按图索骥,根据学生填写的家庭信息对基层乒乓球俱乐部运动员和中小学学生家长的运动兴趣爱好进行跟踪调查,积极引导有家庭乒乓球氛围的孩子学习乒乓球,让家庭的乒乓球情结得以有效传承。

3.2 推进乒乓球运动进校园,促进体教深度融合发展

体育后备人才的延续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的前途命运,而学校作为青少年的聚集地,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抓好乒乓球后备人才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的群众路线就显得尤为重要。日本乒乓球后备人才数量和质量近年来不断增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紧密依托学校,良好的校园乒乓球环境让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既可以接受和普通学生一样的学校教育,又能有效提高乒乓球专项技能,这对培养其健全人格起到了重要作用。

1)普及校园乒乓球兴趣班或俱乐部。在校园开设乒乓球兴趣班或俱乐部,加强学校专项设施经费投入,重视中小学乒乓球项目硬件建设。对于短期内无法满足乒乓球教学和训练场所以及师资的学校,教、体两部门可共同制定校外乒乓球俱乐部进入校园的准入标准,由学校自主选择合作的乒乓球俱乐部,支持校外乒乓球俱乐部为学校乒乓球教学和训练提供指导,普及和提升乒乓球运动技能,让青少年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做到近距离接触乒乓球运动,体验乒乓球运动带来的身心快乐。

2)鼓励校外教练员参与中小学乒乓球训练。鉴于学校体育教师首先要完成体育教学以及对从事乒乓球专项训练者提出的更高要求的现实情况,鼓励当地体校乒乓球教练员参与学校体育课乒乓球教学和学校乒乓球俱乐部训练,为中小学开展高水平乒乓球教学和训练奠定坚实基础。

3)组建校际间乒乓球联盟。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支持学校通过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与各级各类体校联办运动队、组建校园项目联盟等形式。”[38]各相关单位应切实开展合作,推动社会各级各类乒乓球学校、俱乐部的深度融合,在校际之间组建乒乓球联盟,依托乒乓球联盟制定学校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规划,组建校际乒乓球赛事,最终成为校园乒乓球后备人才得以有序发展的组织管理机构。

4)将文化课成绩纳入基础教育阶段乒乓球运动员考核范畴。在青少年运动员群体间形成浓郁的学习风气,确保做到在基础教育阶段文化课学习和乒乓球训练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教育主管部门详细制定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运动员的文化课考核标准,未能达标的运动员将不予录用。除了关注乒乓球后备人才的文化课学习,还要关注其综合能力的养成,如通过训练培养学生运动员克服困难、勇攀高峰、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等,这对于培养学生运动员的健全人格、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同样重要。

3.3 优化乒乓球后备人才选材方式,重视训练环境熏陶

众所周知,我国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选拔方式竞争残酷,保持最佳竞技状态,始终在国际、国内大型比赛中取得成绩优异的运动员才会拥有更多的比赛机会,意味着众多乒乓球青少年运动员因无法成为顶尖运动员而失去大赛历练的可能,进而沦为“牺牲品”。日本竞技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水平日渐提高,除了得益于日本组建了U系列国家队之外,还十分重视高质量训练环境对青少年运动员产生的积极影响,努力为青少年运动员创造良好的训练环境,激励更多有发展潜力的青少年运动员投身乒乓球训练。

1)完善国家青少年集训队动态的选拔淘汰机制。针对中国乒协刚刚组建的国家乒乓球青少集训队和少儿集训队的选拔淘汰机制尚不完善,可考虑采取以一年为入队期限,通过举行年度地方和中央选拔赛选取未来一年国家青少年集训队运动员,在本年龄段集训队天赋极为出众的运动员可以给予进入上一级集训队或国家二队的重点培养名额等举措完善动态的选拔淘汰机制,以此打造更加公平合理、良性互动的国家青少年集训队。

2)集中开展各类国内外青少年集训。由中国乒协牵头,一方面国内可以利用寒暑假在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开展短期青少年集训活动,组织各省市有潜质的青少年运动员一同训练,邀请国家队教练员和各省市优秀教练员共同指导,努力为青少年运动员训练创建良好的训练氛围;另一方面可以与竞技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较好的国家联合组织“国际夏令营”或“国际冬令营”活动,聚集各国优秀的青少年运动员共同训练,相互切磋球技。

3)构建“以大带小”赛训模式。打破国家一、二队之间以及国家青少年队各组别间的壁垒,定期组织不同年龄层级运动员之间的交流,为有潜力的乒乓球后备人才提供与高年龄段和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机会。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世界大赛的间歇期,由中国乒协组织世界冠军成员到各省市乒乓球队与青少年运动员进行短期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指导,向其传授先进的技战术理念,注重对青少年运动员从小养成“胸怀祖国,立志成才”的信念。

3.4 完善青少年乒乓球的赛事体系,重视参与国际大赛

体教融合背景下的优秀乒乓球后备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体教两部门构建“共办、共建、共管”的赛事体系发挥引领作用。通过对日本乒乓球后备人才竞赛体系的研究可以看出,日本青少年运动员始终扎根校园,建立了分学段、跨区域、国内和国际相结合的青少年乒乓球赛事体系;与此同时,还鼓励青少年跨组别参加国内外比赛,对年轻选手比赛经验、心理素质以及技术水平的提升帮助很大,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1)构建健全的中小学乒乓球竞赛体系。目前,教育系统举办的全国性青少年乒乓球赛事只有全国中学生乒乓球锦标赛和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乒乓球比赛,针对全国小学生乒乓球群体的赛事尚处于空白,亟待健全。同时,结合我国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现有的青少年赛事资源,通过设立不同组别的方式让体育系统中的运动员以及教育系统的学生参与其中,以打破两个系统因参赛资格所造成的羁绊,进而实现赛事效率的最大化。

2)遵循身心发展和学校教育规律科学设置竞赛规程。在具体编制青少年乒乓球项目的竞赛规程时,应在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和学校教育规律的原则上进行,充分考量不同学龄段的分组与项目设置合理设置比赛强度和密度,在比赛时间的安排上应避免与学生受教育时段发生冲突,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校内乒乓球比赛、周末时间组织校际乒乓球比赛、假期组织跨区域及全国性比赛。

3)规避参赛年龄失真的同时允许跨高组别参赛。当前在我国体育系统的青少年乒乓球竞赛体系中存在着一定的参赛年龄失真现象,致使“以大打小”似乎成了不成文的潜规则,在极看重比赛成绩的情况下,客观上造成了优秀乒乓球后备人才无法被挖掘出来的不利状况。可以通过采取分年龄、分年级的方式实现运动员的年龄透明化,使我国青少年乒乓球竞赛体系朝着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积极鼓励低年龄段运动员跨组别参赛,以最大限度助推青少年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快速提升。

4)给予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直通国际正赛或“自费”参赛渠道。针对在省级和全国性比赛中表现出众的优秀青少年运动员,在国际大型赛事的参赛人选上可以考虑为优秀的青少年运动员群体提供直通名额,对于表现出一定潜力但未取得优异成绩的青少年运动员,中国乒协则可以为其建立“自费”参与国际赛事的绿色渠道,给予其更多的国际大赛历练的机会,这对于激发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斗志、提升比赛能力水平大有裨益,此举还可以有效解决国乒内部及各省市乒乓球人才济济、赛少人多的实际问题。

4 结语

日本通过制定系统完善的学校竞技体育及其保险政策、重视乒乓球文化建设、与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合作等方式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而让日本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始终扎根校园,并通过实施“一条龙”梯队建设、一体化学训方式、中小学竞赛体系、选拔竞争机制等举措实现了乒乓球后备人才竞技能力和文化教育的同步发展。在当前我国大力提倡体教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吸收日本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对深化我国现有的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很大的借鉴价值。

猜你喜欢

后备竞技乒乓球
后备母猪选育及饲养管理注意事项
乒乓球悬浮术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乒乓球与大铁球
迷你乒乓球
花与竞技少女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