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要素的文本关联分析教学初探
2021-06-08邱秀宣
邱秀宣
[摘 要]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组织单元,这是一种创新举措。语文要素指向了语文学习的目标追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刻理解并准确把握每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抓住单元文本进行关联分析,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通过寻找关联、运用关联等,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视角理解、掌握单元语文要素,积累、运用语言,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
[关键词]语文要素;关联分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1-0026-02
一、学理浅释
何为语文要素?是指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在统编语文教材单元内容中,关于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及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具体表述。笔者认为,较为准确的理解应为“语文学习要素”。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语文这一学科时,要“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这一学科时,针对学生的“学”要“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文本关联分析,顾名思义,就是在进行单元分析、文本解读时瞻前顾后地关注本册教材的某个单元,或前后几册教材的哪些单元在语文要素或文本内容上是有密切联系的,并对其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明晰其共性与个性,掌握好教学梯度,为精准施教提供保障。
基于语文要素的文本关联分析是立足于统编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编者意图,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承前启后、纵横交互地解读教材,厘清相互关联的单元语文要素的异同,精准把握要素所指向的教学目标,明确“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是避免“缺位”或“越位”教学的实践支撑。
二、教学探寻
(一)寻找关联,比较分析
从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看,其语文要素是螺旋上升,纵向推进,层层落实的。教师在分析本单元内容的同时应有回溯前册、启看后册的教材意识,关注具有相似语文要素单元间的内在关联性,比较分析其在不同学段的差异,准确把握教学的深浅度,促进学生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
如,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为语文阅读要素,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文言文二则》《“诺曼底号”遇难记》,一篇略读课文——《黄继光》。单元教学目标是借助“课后习题”“阅读提示”引导学生学习、运用“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的方法;同时通过对“交流平台”的对话进行梳理,最后利用“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等内容,让学生在识字学词、讲成语故事、仿写动作、积累名言警句等训练中巩固方法。整个单元教与学的内容抓手与目标指向清晰,一目了然。但教师分析文本、解读教材的“眼界”不能局限在这一个单元的框架下,要有前勾后连的思维和意识。
笔者在本单元教学备课时,梳理出其语文要素的前后关联(见下表)。不难发现,这样的相互关联必有其存在的教学价值与意义。
1.语文要素的同中之异
纵观这三个单元,理解文本的内容抓手相同,目标指向看似相同,但体会感受的侧重点不同,能力培养的落脚点有所不同。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围绕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从“对课文内容的疑问”“对课文内容的体会”“对课文写法的体会”三个角度,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传神的描写,指导学生在“不理解的地方做批注”,在“体会比较深的地方做批注”,并梳理总结批注的方法与作用。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指向培養学生形成解释的能力,即能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对作品的形象、情感、观点、态度等做出解释的能力。单元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去感受人物的品质,去表达对人物品质的理解、对人物崇高精神的敬佩。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从而深度理解文本;其教学重点应是引导学生联系文本,揣摩作者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2.文本内容的异中之同
在单元语文要素的统领下,文本是丰富多彩的。它们体裁不同、内容不同、表达方式不同、情感体现不同、教学功用不同,但它们归属于某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主线结构的框架内,其核心教学价值又是一致的。
还是以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古诗三首》一课要求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思考课后练习第二题“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想这些诗句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格”来感受人物的品质;《“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引导学生借助课后练习第二题——“‘诺曼底号遇难时,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你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学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的方法;《黄继光》一课引导学生借助阅读提示——“找出课文中描写语言、动作的语句,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他怎样的英雄气概”,运用学过的方法感受人物的品质;“语文园地”安排的学习栏目也是此方法在训练中的渗透、梳理与总结。可见,单元的所有文本所承载的教学目标指向一致。
(二)运用关联,有效教学
文本的关联分析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与保障。通过文本关联的比较分析,我们把握了基于语文要素相关联的几个单元的核心教学目标以及单元之间、文本之间内在的教学联系。教学时,要充分运用其关联性,进行承前启后的教学。
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的教学,根据阅读要素的要求,紧扣本文课后练习第二题,设计了品读对话、对比动作来感受品质的两个重点教学环节。教学流程简述如下:
板块一:回顾学法,阅读批注
1.引导学生回顾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习的 “体会人物的心情,在有感触的地方进行批注”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文本,在有疑问的地方、写得好的地方、印象深刻的地方、能感受到品质的地方写批注。
2.小组内交流,跟同伴分享自己的批注与理解,小组长整理出共性的问题。重点交流通过人物外在表现去揣摩其心情的语句。
板块二:品读对话,感受品质
1.自读圈画,批注想法。自读课文,用横线画出遇难时哈尔威船长所说的话,说说感受,在对应的位置写下自己的想法。
2.全班交流,深化理解。
①聚焦第一次“命令”。 出示课文: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预设: 从感叹号体会到船长内心的坚决,从他简短的话中感受到果斷、冷静,从“吼喝”一词中感受到他的威严。
②聚焦第二次“命令”。
……
3.读好对话,深入感受。
板块三:対比动作,感悟品质
1.回读全文,聚焦动作。
默读课文,找一找遇难时哈尔成船长是怎么做的,其他人是怎么做的。用“△”画出船长动作的语句,用“ ”画出其他人动作的语句。读一读,批注感受。
2.全班交流,深化理解。
(1)对比动作,感悟品质。
(2)想象举动,感悟品质。
3.小结认识,方法指引。
4.运用方法,自读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自学《黄继光》一文,带着“阅读提示”中的问题思考,学会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去体会黄继光的英雄气概。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本,落实本单元的阅读学习策略,深入诠释单元文本内容间“一脉相承”的特质,这为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体会人物的内心”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实践反思
就上述《“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来看,学生先从文本内容入手,借助阅读批注,透过人物的外在表现体会其在危难面前的心情;再通过交流对话,进一步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在自学《黄继光》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学法,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让学生初步掌握透过人物外在表现去揣摩人物内心的方法。总览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在语文要素的指引下,学生的语文实践充分地体现出语文学习承前启后、勾连上下的教学取向,历经较为充分的语文学习过程。教学的不足之处在于聚焦语文要素关联性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文本内容特质及其教学功用。
总之,文本关联分析可使教师清晰地把握单元语文要素在不同学段的层级关系及内在联系,让教学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效。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