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评价促进幼儿个别化学习
2021-06-08徐玲琴张瑜
徐玲琴 张瑜
学习故事作为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一种评价手段在新西兰广泛应用,其对于儿童和教师发展的意义日益受到国际认可。近些年,我们在评价中对学习故事理论和经验进行了借鉴和应用,将学习故事这种叙事性的评价方式广泛地应用于幼儿个别化学习。
结合学习故事的操作流程,为了更清晰地体现幼儿的成长记录,我们将叙事性评价的整个操作过程也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重点是观察,第二步重点是分析,第三步重点是计划。
注意观察:锁定对象,锁定现场
运用合适的观察工具 观察工具对教师来说是物资上的准备,我们将拍照、录像、现场记录三种不同的观察工具从使用方式、优势、不足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经过比较,发现大部分的教师都已经逐步了解了不同的观察工具,在组织幼儿园进行区角活动时的观察中,能根据自己观察的需求选择适当的工具。
锁定个别学习的现场 观察是一个“刺激—感官—判断”的过程,观察不是随随便便看,而是要仔细看清楚,必须用心且运用多种感官去判断看什么、代表何意,要将外显和内在的意义全都解释明白。在了解了“学习故事”的内涵和操作使用要点后,教师明确了要成为一个“学习故事”,必须要观察到一个对幼儿学习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魔法时刻”。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故事,只要教师静下心来仔细观察,便能发现他们的学习,所以教师一定要耐心锁定个别幼儿学习的现场,静待花开。
识别分析:聚焦学习,聚焦品质
聚焦学习,精简文本 叙事性评价离不开文本。撰写“学习故事”不同于文学作品的创作,它是一种客观的观察记录,不需要有过多的修辞手法,更不必在记录的过程中描述中加上教师对孩子的理解和感受。另外,教师要跳出原有撰写各种教育教学文档(如个案记录、教学笔记、主题档案、区域观察记录等)的思维,分辨清楚它们与“学习故事”之间的主要特征区别,避免出现形式上套上了“学习故事”的框架,实质却是各种教育教学文档的现象。
“学习故事”的精髓是锁定“学习”,即“魔法时刻”,可以是发现优点时、发现进步时,这已开始被教师所接纳并运用。“魔法时刻”的闪现仅仅是几秒钟的瞬间,它与环境材料的提供、师幼之间的互动息息相关,因而,“学习故事”的精彩程度不在于记录的长短、详尽,而在于“魔法时刻”发生时对环境材料、师幼互动、幼儿表现描述的客观、清晰、准确。
解读经验,解读品质 “学习故事”作为一个质性评价,由于没有量化数据的参考,因而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解读便成了教师们一直以来认为的在“学习故事”研究中最难把握的部分。作为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解读。一是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经验。在新西兰,“学习故事”是与新西兰幼儿教育课程理念一脉相承的,其分析部分“学习了什么?”是以课程为依据的,那么到了国内,符合国情的参考依据显然就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因此,教师可以以《指南》为依据进行“学习故事”的分析。二是深度解读“核心经验”和“学习品质”。《指南》在“说明”部分中提到了“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有利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宝贵品质”。这是对幼儿学习与发展中的优秀品质的全新关注与高度重视。个别化的“学习故事”分析可以遵循三个分析角度,即游戏构想、核心经验、学习品质。
预设计划:预测发展,设置挑战
对“学习故事”的恰当分析呈现了幼儿已经到达的发展阶段,判断了未来可以获得的新经验和新发展,而进一步做出反馈则给出了提供幼儿发展的具体建议。那么教师如何利用“学习故事”来推动幼儿的发展,从而在个别化学习过程中满足幼儿的需求呢?
以课程的意识“跟进”—孩子参与计划 “让孩子参与制订下一步计劃”。教师可以利用游戏过程及分享环节中的交谈机会,更多地收集幼儿的真实想法,从而获取有价值的区域跟进内容。
以课程的意识“取舍”—多、新、疑、难 生成一个方案教学的最主要因素是幼儿的兴趣,在方案推进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有价值的生成点。比如取多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取新材料投放后的新需求、取幼儿疑问的焦点、取让幼儿感觉困难或阻碍幼儿继续前进的节点……每当以上时刻被捕捉到,教师就应该有敏感性,可以及时介入,给予直接帮助或间接的指导。
通过三步骤,教师掌握了“观察记录要领”,也厘清了“幼儿学习识别”后,还能运用前两步的基础来指导幼儿学习和优化教学。运用叙事性评价方式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可以让教师和家长更清晰地看到幼儿成长的轨迹,丰富幼儿的成长记录。完成一次“学习故事”不是一次诊断,也不是一个总结,它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一次“学习故事”的反馈预示着下一个可能发生的故事,通过教师一次次对幼儿学习媒介的调整和完善,一个个新的“学习故事”将被发掘出来,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也将随之获得提升。而这些“学习故事”放在一起,就是幼儿成长的一份“记录”或“档案”,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轨迹也就清晰可见了。
(作者单位:浙江省级机关北山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