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善于养“气”
2021-06-08孙鲁国
孙鲁国
“气”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独特而重要的概念。孟子有“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文天祥《正气歌》开篇也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则把“气”讲得更为悬乎,说他凡在写文章之前,都要高声吟诵《史记》,曰是向太史公借“气”。因为向太史公借得了“文气”,所以韩愈的文章常常纵横捭阖、汪洋恣肆、一泻千里、气势恢宏。无论是孟子、文天祥,还是韩文公,他们都强调要堂堂正正做好一个人,正正经经办成一件事,就必须善养“浩然之气”。
多读书养底气 关于教师读书重要性的问题是毋庸讳言的。对此,我也确实无甚高论,只想引用朱永新教授在其《我的阅读观》一书中所表达的几个观点:“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主要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可见,阅读对于任何一个人、一所学校,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至关重要的。阅对于一个个体的人来说,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健全发育,没有阅读就不可能达到作为一个文明人的精神高度。阅读的意义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尚且如此。我想对于一个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教学生读书与学习的老师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了。
勤思考养灵气 教育是心灵的事业,教师更是滋养学生精神成长的事业,心灵的事业需要用心去思考。《论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的职业是一个注定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但是,如果教师把终身学习仅仅视为个人的后续学历进修、教育主管部门所举办的各类继续教育的培训、考核等等,却没有教师源于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没有基于实践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没有教师对自身教育思想理念、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与改进,这样的继续学习与终身教育注定是很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勇创新养锐气 教师的工作是庸常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每天都在做着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繁复而琐碎的工作。也恰恰就是这些日常的繁复与琐碎,在一天天消解了我们教师自身的锐气。所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一个基本的问题是,我们是每天都在习以为常“重复昨天的故事”,还是每一天都能以崭新的姿态去迎接新的挑战?不同的思想境界,不同的精神状态,不同的工作态度,自然也是完全不同的人生结果。
平心态养静气 古语云:心宁智生,智生事成。平心静气的良好心态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的态度,任何热闹的包装、炒作,都不能替代实实在在的一天天的熏陶、一本本的作业、一句句的话语。教师需要的是对名利的淡泊、对人生的彻悟—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这一彻悟只有在喧闹中寻找宁静、在繁杂中寻求简单,才能真正获得。静气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气度,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智慧。养静气,是促进心理平衡的过程,是加强个人修养的过程,是净化个人心灵的过程,是优化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
增活力养朝气 教师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常常遇到教学和管理中的各种困难、问题和挫折,即使内心再痛苦,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也应该是一个面带微笑、充满活力的教师形象,要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般的埋头苦干精神,要有以自信战胜艰难的精神气概,要有积极进取、不知疲倦的年轻心态。教师要防止产生职业倦怠,防止产生“不求积极、只求良心不受责备”的消极心态,防止产生“得过且过、但求无过”的应付心态。
下功夫养底气 要引导教师关注学科知识,引导教师研究课程标准、新旧教材,学段与学段学科知识的衔接;关注跨学科知识,各学科教师相互帮助,实现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关注教育理论,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使得自己的教育教学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关注实践知识,提倡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探索。
崇师德养正气 强化教师人格修养,教师要把教书当事业而不仅仅是当职业,努力做一名正直、高尚、敬业、爱生的好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教育学生,以自己的智慧来启迪学生的智慧,以赢得学生的佩服和尊重。提升教师精神境界,倡导奉献精神,让教师在自己的工作成功中享受快乐,在学生的不断成长中享受快乐,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
爱学生养和气 “和”有和谐、和气、和睦、协调、团结等含义,既是一个美好的心态,也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心态决定状态,人和方能万事兴。提倡和谐竞争,是一种生存理念。没有竞争,就没有提高;没有和谐,就各自为战。竞争,是在整体效益至上的个体追求;和谐,是在有序竞争状态下的协同配合。学校中应该成为学习型组织,促进群体驱动,打造教师团队、群体驱动的团队文化,可以让每一位教师为了学校的整体提升关爱学生,积极进取,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重写作养名气 一个教师,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好,至多在这个学校里有名;一个教师如果能够做到上课好,那么,他就会在一个地区有名;但一个教师如果要做到全国有名,关键还得写作要好。说这样的话,或许有老师不太信服,其实,我们只要翻翻历史,就会有所感受。古今中外,自古迄今,历代帝王,君权神授,至高无上,但随着时间的淘洗,现在我们真正能够记住的君王究竟还有多少?再比如,历朝历代那些曾经金榜题名,高高在上的状元们,今天我们又还能记得多少?这些曾经的时代风云人物,世转时移,大多数都如过眼烟云,随风而逝了。相反,能够真正把名字深深镌刻在白纸黑字史书上的,让我们至今铭记的,恰恰是在那个时代权不显,人不贵,甚至都是一些命途多舛、时运不济、穷困潦倒却以文名世的诗人、文学家和艺术家。
高境界养大气 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曾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人的三个句子,被王国维描述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为了心中的理想苦苦追寻,上下求索;第二重境界一旦认准目标,就甘心情愿为她奉献一切,无怨无悔;第三种境界功夫到处,灵犀一点,顿悟真谛。
其实,做一名优秀教师同样也要经历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我把它称之为谋生的境界(或职业的境界),即仅仅把教师看做是一种职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一个赖以养家糊口的饭碗。如果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思考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境界中,就始终摆脱不了“小家之气”,这样的教师最终至多也只能做到一个称职的教师,而且大多数时候也许是不称职的。第二种境界,我把它叫作事业的境界,就是把做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一项事业,不断地为之追求。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那么即使在做教师的路上不断会遭遇各种困难、挫折和失败,也会表現出一种沉稳与大气,永远不会沉沦,会永远保持一份执着、保持一份热情。如果能像这样做老师,即使不能成名成家,即使不能常常有事业成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但至少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离开教育岗位,回首自己教育人生的时候,不会留下太多的遗憾,而因自己的苦苦追求和执着奉献获得一种人生的充实。第三种境界我把它叫作宗教的境界,就是把做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当作神圣的宗教,当作一个崇高的信仰。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么从事教育工作的每一天,也许都能收获教育带给你的幸福和快乐。
人不能没有一股子气,干工作不能没有一股子气,做教师更不能没有一股子气。气不同,则处事不同;气不同,则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品质、道德等等都不相同。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事业,从事的是对未来负责的事业。善于养“气”,提高素质,既是教育事业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作者单位: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堰乡文曲星希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