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随笔撬动大写作
2021-06-08纪艳丽
纪艳丽
写作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瓶颈,对语文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写作;对初中生而言,最难学的也是写作。我私下和学生们通过聊天了解其中原委,发现他们作文写不好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生活积累,无话可写。我认为学生只要静下心来,回到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去观察身边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就能用真情实感写出打动人心的好文章。于是我萌生了带领学生用平时的小随笔撬动大作文的想法,我决定从源头出发,改变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写作的态度。
源头活水,清渠如许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生活是个聚宝盆,闭门造车写不出佳作,丰富而真实的生活才是学生创作的源头。初一伊始,我开始尝试用小随笔改变大作文的计划,学生们每周末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随笔。我的要求非常简单,就是根据自己一周的学习生活经历,真实完整记录一周之内自己身边真实发生过的印象最深的事,喜怒哀乐皆可,要有详略。
最初学生们觉得难度太大,我告诉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随笔不一定要写身边轰轰烈烈的大事件,只要肯留心观察身边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把所见、所闻、所感都记录下来,就是一篇独一无二的好文章。
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们开始尝试写他们身边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学着记录学习生活中喜怒哀乐的片段。当他们真的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我,笔下就有了很多可写的内容,就能写出很多有温度的文字。《一系列的惨事》《小金鱼》《观看纪录片<黑象>》《聊一聊小黄车和摩拜单车》《“长途跋涉”取真经》《爸爸的蛋炒饭》《牛奶飞了》《新学期的糊涂事》《雪》,涉及了学习生活中的各个角度。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一篇好文章不仅叙事要有详略和条理,还要会恰到好处地抒发真情实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创作,发现他们已经能够详略得当地完整叙事后,我开始了计划的第二步—叙事同时要能恰当抒情。
写景的散文最易抒情,于是我决定带学生从这类文开始练起。春天来了,我们就应景写一个“春满北京”的主题随笔,大家一起走近北京城,寻找北京各个角落的春天。我特意去了一趟海棠花溪,写了一首《咏海棠花溪》,来调动学生创作写景抒情文的创作兴趣。
有了老师的带动,很多学生也利用周末,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把春天的美景记录下来并尝试抒发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有一位女孩这样描绘她眼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春天:“继续向前走,桃花,桃花,依旧是桃花,却丝毫不显单调。‘你看那棵桃树,真特别!妈妈指给我看—那是我见过最特别的桃树。它的整个树身倾斜得十分厉害,好像有人轻轻碰一下它就会立马倒下。可是它发达的根系将它与土地牢牢地拴住,钉在那里一动不动。它的每一根枝条都显得那么有力,无不显现出它的英姿。它伸展着棕红色的枝条,却丝毫不张扬。”
眼中有了景色,心中有了感受,下笔自然就会真情满满。有的学生甚至多次去同一个地方观察景物,体会人情,并把这些落于笔端,真正学会了观察社会和体会生活。学生们甚至在学会记真事、抒真情后,主动关注时事、针砭时弊,做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很多超出了我预期的佳作出现了,《同学,关掉你的手机》《让座》《不要道德绑架》等关注社会问题表达自己观点的文章应时而生。
兴趣引领,榜样力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榜样是最好的引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的记事写景抒情水平都上了很大的台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止步于现有的成绩,我决定让学生进行新的尝试—在原有的给每篇随笔下点评并给出指导意见的同时,我每周都在两个班挑选出佳作,让作者打成电子稿,然后我敲上文章点评和修改意见,每两周结集印刷“出版”一次。用自创的刊物推进大家的随笔写作。
之后,起名、策划、编辑、校对,同学们各抒己见,各显其能,多易其稿,力求尽善尽美。当第一期集子发到学生的手中,看着学生们手捧带着油墨香的集子认真地阅读,向作者竖起大拇指,看着小作者兴奋得绯红的脸,我知道我们成功了!“这些作文都来自同学中,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随笔集的“发行”不仅让作者产生了很强的荣誉感,有了认真观察生活,用心寫作后成功的幸福感。同时也让其他同学增强了写作信心,因为他发现原来身边的同学只要稍加努力就可以写出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自己也一定可以。随笔集的“出版”以点带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创作随笔的积极性,从而也带动了两个班大作文的写作水平。
生活百态皆入眼,一枝一叶总关情。任何创作都来源于生活,否则一切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学生每周完成随笔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爱好、一种享受,这一切都归功于他们敢于去体验、观察、感悟、记录生活。看着学生们洋洋洒洒上千字的文章,看着令人赏心悦目的有温度的文字,我倍感欣慰,我知道这才是写作的真谛所在。我愿意在今后和学生们一起,把这样的创作进行到底!
(作者单位:北京一零一中石油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