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芜存精 返璞归真

2021-06-08孔祥永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策略优化教学现状

孔祥永

摘 要 “生态”作文着眼于学生习作的可持续性发展,倡导自由、自主、自发的写作,让作文展示其生命的活力。本文针对传统作文生态意识陈旧、教学方式单一、主体意识淡薄、生成空间闭塞等教学现状,从教学模式、生态系统、资源开发、评价机制等方面探索和优化生态作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从而展现学生写作个性,彰显写作的生命本色。

关键词 生态作文;教学现状;策略优化;作文素养

生态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应该是由教师、学生、学习的内容、方法、评价、环境等各种生态因子构建的一个既独立又完整的生态系统。“生态作文”参照生态自然、自由、多样的特点,着眼于学生习作的可持续性发展,让学生自由、自主、自发的写作,让作文展示其生命的活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提出学生“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在“实施建议”部分中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而这些正是“生态作文”所倡导和践行的理念。生态作文教学理念为改善现今作文教学中的“非生态”现状提供了新的思路,生态教学系统的建立对于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和写作个性的发展、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助推作用,诸多生态教学因子在生态圈中达成稳定和平衡,最终促进作文教学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非生态”作文教学之现状:异化与机械

传统作文教学注重写作知识的传授,侧重教法的安排,把陈述知识当作主要目标,忽略学习活动设计,忽视学生的生命灵动和个性差异,作文教学演变成一种机械训练的运作模式,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非生态”的作文写作使他们背负上了沉重的“枷锁”,挫伤了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1.应试——作文情境的缺失

创设生动的活动环境是生态课堂的要素之一。而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挖掘教材中的作文训练内容,忽视生活中教学素材的运用,导致学生写作索然无味、空洞无物,这直接影响了学生情感体验的表达。究其本质,就是缺乏教学情境的设置,写作的主观意愿被大大压抑,“作文不再是一种文由心生、有感而发的情感体系,而成为无病呻吟、东拼西凑的辞藻段落,限制了学生写作效益和效果”。这种失去真情实感和创作动机的写作过程,学生为了达成写作任务只能机械生硬地拼凑。

2.呆板——教学方式的僵化

作文教学要以提升学生写作素养为核心,以学生自身需求为主体。传统作文教学侧重传授习作知识和技能,往往压缩了学生创作的时间和空间,这制约了学生写作个性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依据教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惯性和教学思路,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和必要的,但长时间固化的教学思路不断僵化,成为了失去活力的模板。固定框架下的作文教学,会让学生在被动接受的习作过程中流露出厌学、烦躁等情绪,导致习作能动性受到影响,降低了作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3.预设——师生关系的失衡

预设是必要的,但再充分的预设也无法预料教学的全部。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需求,完全依据准备好的预案进行教学,对学生有价值的思考和创意性表达或随意敷衍,或置之不理,力图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有的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情绪和生活体验,不知他们的需求,缺少情感的沟通和交流;还有的教师以“家长”式的姿态“俯视”课堂,把控教学节奏,并且为了追求课堂的“完美”,提出的大多是无需深入思考的问题。这种变相剥夺学生表达权利,师生对话失衡的课堂,很难激发学生发自心灵深处的个性思考和表达欲望。

4.封闭——写作资源的单一

随着升学压力的不断增大,笔者深感学生写作好似失去了“源头活水”,以课本和老旧素材为中心的闭锁式写作,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严重分离。笔者在作文教学时也曾经历这样的过程:师生都惧怕上作文课,往往是课堂上出示作文题,作一些写法上的讲解,但不少学生仍是紧锁眉头,无从下手。面对这一尴尬局面,笔者意识到必须要带领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入自然,走进社会去寻觅写作的源泉。一段时间后,作文课上师生侃侃而谈,鲜活的素材、精彩的点评纷纷呈現。这更让笔者深深认识到,合理开发写作资源是实施生态作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二、“生态”作文教学之策略优化:自然与本真

在生态作文教学中,权衡教学生态圈中各影响因素,选择适当的实施策略,十分关键。诸多的影响因素增加了写作生态圈构建的难度,因而要从多方面分析、优化作文教学实施策略。

1.构建生态教学样态

(1)“体验式”作文教学

体验式作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内驱力,丰富其感性的认知和积累,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性的生成和发展。直观可感的体验为学生的自由表达提供了“原料”,学生在积极的写作状态下,有了充裕的感知体悟的储备才会有亲切自然的表达。如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主题写作《学写游记》,向学生介绍游记写作的知识和技法是必要的,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印象深刻的习作素材,仅凭对要描写的景观的臆想而作,再好的写作技法也很难得到好的体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一单元的主题写作提到上半学期,将时间放在清明节或五一假期之前,要求学生利用春游的契机走入自然,记录游览的时间、地点、游玩路线、与景点相关的风土人情、历史传说等内容,对所游览的景点进行深入的观察、感知、体悟,在这样的实际体验基础上,学生所叙述之事生动可感,所描绘之景栩栩如生,所抒发之情才更独特深刻。

(2)“阅读式”作文教学

阅读式作文教学注重学生通过大量而多元的阅读,提高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提升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打通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构建读写生态链,使学生形成独立表达的能力。笔者鼓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经常开展读书笔记展示会、阅读体会交流课等“阅读采撷”活动。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做好多种形式的摘抄和批注,鼓励学生在日记、作文中灵活运用。同时在阅读中渗透习作方法的指导,以读促写。在阅读教学中侧重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会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细节描写、仿句润语等技法,找到阅读和写作的契合点,开展仿写、缩写、改写、续写等形式的练笔活动巩固阅读成果。

(3)“开放式”作文教学

开放式作文教学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营造较为宽松的学习氛围,突破写作时空的制约,让学生融入学校、自然、社会,“情动而辞发”,从而激发学生一吐为快的欲望。在教学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时,笔者充分利用校秋季运动会的契机,提前一周布置写作任务,带领学生分组召开选题会,明确采访对象,拟定采访方案。在这期间,各组全员参与,或查阅资料,或采访人物,或观察调查,在运动会当天留心观看比赛过程,关注运动员和观众的表现,用心感受和记录激动人心的瞬间。运动会后继续与同学、老师交流,商讨完善内容。一周后佳作迭出,成功的喜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2.优化生态组织结构

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生与环境的关系,是作文教学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因子,实现互相协作、互相影响的功能,要优化组织结构,保证各系统要素和谐、动态、平衡的发展。

师生在生态教学中是平等合作、和谐共生的关系。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开启写作素材的宝库,这个宝库就是生活,它源自自然、家庭、校园、社会。同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和立场去感受生活中的见闻,根据学生的现实状态拓宽体验感受。另外,师生情感本身也是弥足珍贵的创作资源,教师要善于发掘师生已有的情感经验,给予学生话语权,构筑平等的对话平台。

生生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合作学习的关系,良好的生生关系有利于发挥生态系统的“共生效应”。鉴于此,作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确立习作目标,按照作文的不同层次,合理分组,分层管理,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的方式构建“学习共同体”。学生在与个体或群体的互动中,汲取了写作知识,生发了写作欲望,在交流作品的过程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螺旋式上升发展。

师生与环境的关系,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师生共同营造的文化环境、精神环境与心理环境。良好的作文环境可以激发师生教学活力,营造自然的写作情境和愉悦的心理氛围十分重要。教师要侧重作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历史,走进网络,强化作文主体意识,鼓励学生从读者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作品,采用适宜的方式表达自我,才能使作文内容充实、情感真挚。

3.开发生态教学资源

生态作文的教学资源,范围广泛,渠道多元。写作资源具有广博性和多样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作文教学要走出教材,走出课堂,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展学生的生活外延。

(1)开发教材资源

作文教学可以深挖教材中的写作素材,精准把握读写结合训练契机,给予学生有效的借鉴内容和创作依据,开展仿写或创造性写作练习,把写作及相关能力有机融于课文教学之中,做到学写结合,相得益彰。在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过程中,对于菲利浦夫妇形象的认知,学生们产生了争议,有的认为他们自私冷酷,唯利是图,有的认为他们身处社会底层,生活艰难,情有可原。面对这一情况,笔者顺势利导,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思考问题,课后以《我眼中的菲利浦夫妇》为题,完成作文。这既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拓展了思维,又提升了学生的作文能力。

(2)开发生活资源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生活是生态作文教学资源的滥觞。“生活处处皆文章”,只要用心观察、感受,亲情、友情、成长花絮等都能成为创作的主题。我们可以采用阅读兴趣小组、文学社等形式,广泛开展课外阅读,引入网络让学生把握时代脉搏,同时开展一些“微活动”,如“诗词讲坛”“美文推荐”“时事小评”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关注历史,关注世界,不断积累习作素材,丰富语文经历,激发创作的热情。

(3)开发自然资源

走进自然,洞察自然,最能体现生态作文的本质。自然界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都能成为写作的资源。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安排了如下写作实战:“片段写作。九月,由夏入秋,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增大,自然景物、人们穿戴等方面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你注意到了吗?到生活中去细心观察、体验,选取一个场景,写一段文字。”这一写作训练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走入自然,有意识的去发现、观察和感受自然点点滴滴的變化,而这些发现都是将要写入作文的重要素材。

当然,生态教学资源是多样的、广泛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拥有一双“慧眼”,增强运用资源的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去深挖采集。

4.构建生态评价机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生态作文评价强调生本位,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强调评价的个性化、多元化。

(1)多维度互动评价

生态作文评价打破了常规评价的拘囿,鼓励学生真实地写作、自由地表达,写出自我、真我,鼓励师生自由交流互评。基于此,可以构建教师点评示范引领,学生自评互评为主,典型个案共评共享的多维评价机制。

教师点评具有示范性,让学生的评改行为有章可循。教师可以选择典型作文或特定语段进行有的放矢的品评,对下一步学生的评改起引领和导向作用。自评互评让教师退居幕后,学生唱起了主角,获得了评改主动权,这种评价机制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表现欲望,又消除了写作倦怠。同时,评改同学的作文,能取长补短,便于进一步修改自己的文章。典型个案共评适用于共性问题作文的评价,组织学生根据评价要求,对典型个案展开讨论、交流,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评价和修改,以实现例文共评,经验共享。

(2)多层次弹性评价

学生的写作具有个体差异性,生态写作必须尊重这一客观事实。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写作层次提出不同发展等级的要求。

首先,根据不同层次,弹性评价。对于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侧重整体评价,鼓励个性化写作;对于中等基础的学生,侧重局部评价,在文章的语言、情感等方面予以指导;对于写作学困生,则侧重“亮点”评价,挖掘习作中的闪光点,帮其建立写作信心。教师要把更多的关注和鼓励给予学困生,以实现班级学生写作能力的均衡发展。

其次,关注心理需求,赏识评价。赏识评价是生态作文评价的重要原则之一,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习作的优点,并将其放大,使学生真切地感受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实现作文教学的良性循环。

[作者通联:江苏邳州市新河中学 ]

猜你喜欢

策略优化教学现状
探究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优化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
英语阅读策略的优化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云环境中数据安全及访问控制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