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链融合”的应用型大学互联网经贸专业集群建设探索研究

2021-06-08陈长林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经贸集群应用型

陈长林

(福建工程学院互联网经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4)

2015 年10 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 号)指出:“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按需重组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形成特色专业集群”[1],组建专业集群已获得了中央部委的政策支持。互联网经济发展迅猛、日新月异,教育链如何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地方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如何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紧密结合,则成为互联网经济贸易类专业集群探索研究中的前行动力。互联网经贸专业集群建设为互联网经济贸易产业中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三链融合”提供了催化平台,也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集群布局改革提供具体思路。

一、互联网经贸专业集群建设的涵义与必要性

(一)互联网经贸专业集群建设的涵义

大学培养人才以专业为组织单元,专业集群组织则以专业为基本组织结构。专业集群建设是指以产业链、创新链需求侧对教育链供给侧的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以产业链和创新链各环节、各层次、各阶段人才需求中具有内在逻辑关联性的专业为突破,以实现产业元素、创新要素和人才因素耦合为取向,发挥同频共振效应,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产业发展和创新输送人才。互联网经贸专业集群建设以服务区域互联网经济贸易产业发展为目标,同时提高学校自身专业建设水平,通过将相关相通性特色专业组群,达到实现群内各专业之间资源整合、优化、共享的效果。互联网经贸专业集群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产业链和创新链集聚思维的现代互联网经济人才,通过开放群内资源共享,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重建专业群师资队伍,重塑专业群社会形象;以互联网经贸专业集群的试点工程来带动其他专业协同发展,形成互联网经贸专业群的“1+1 大于2”优势、师资队伍优势、产教融合优势、品牌特色优势,增强专业群的市场适应性,提高专业群示范引领作用,实现学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互联网经贸专业集群建设的必要性

1.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

以福建省为例,2016 年5 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福建省“十三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的通知,《专项规划》中提到“壮大电子商务产业集群”,要求“推进传统外贸企业向跨境电商转型,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推动我省成为全国跨境电商聚集区和对台电商枢纽”。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应该适应当今社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产业发展需求,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服务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努力打造“工程牌”“地方牌”“基层牌”三大品牌,紧扣区域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2.专业建设改革发展的需求

应用型大学要形成专业建设的柔性机制,以适应产业变革对专业发展的新要求[2]。专业建设是一个大学的“硬核实力”体现,专业建设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大学的学科建设总体规划和布局,进而影响到大学的综合实力,最终辐射到作为大学“衣食父母”的招生生源质量。专业集群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改革突破点,是专业优化调整的一个方向,可以以点带面推动关联专业建设,促进专业共同发展,提炼专业特色,注入专业建设改革发展新动力。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

伴随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调整,人才需求也随之变化[3]。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具备自己的特色,以特色谋发展,以特色求竞争。新经济时代,互联网经济产业升级与变化速度飞快,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在始终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必须通过改革催生新特色,创造新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使培养出的人才链能够快速精准定位于产业链各层次的人才需求。

二、互联网经贸专业集群建设原则

(一)前瞻性

互联网经贸专业集群建设需具备“两条腿走路”条件:一是紧跟现阶段行业产业发展现状要求,二是紧盯和预判未来行业产业发展演进方向。互联网经济产业发展迅猛、变化多端且细分行业产业方向众多,专业集群建设必须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充分考虑到互联网行业产业的发展演进方向,提前规划互联网经济相关专业布局和学科规划建设。

(二)创新性

创新能力培养是衡量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应用型大学专业人才培养更是如此[4]。互联网产业是当今世上最富于变化和创新的产业之一,互联网经贸专业集群建设不是简单地将互联网经贸类专业组合起来,而是基于产业需求的专业技术基础紧密相关的前提下,将相关专业组合,致力于培养学生解决新经济新业态发展中复杂问题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三、“三链融合”视角下的互联网经贸专业集群建设路径探析

(一)组建互联网经贸专业群

互联网经贸专业群的组建必须以区域互联网经济产业结构整体规划和布局为方向,以代表性互联网企业为目标,依据现代互联网经济企业架构分工和管理模式,选择与这些产业集群紧密相关的互联网经贸专业进行组建整合。专业群的组建形式及存在方式因学校条件和地方产业不同而不同,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5]。互联网经贸专业群的组建涉及学院内和跨学院两种整合模式,学院内专业整合相对简便,涉及跨学院则需要学校进行学院间的专业调整或者通过专业群项目立项建设进行相关专业资源整合。福建工程学院现有电子商务、国际商务、金融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6 个专业,可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以国际商务、金融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为支撑专业,构建“一体多翼”的互联网经贸专业群。

(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智能制造时代的产业变革将催生新产业、改造传统生产模式和改变服务业态,推动传统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变革,科技革命到产业革命的时间周期大大提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同频共振”的要求。目前,互联网经贸领域所在专业出现了新产业带头人稀缺、创新实践平台不足、新技术应用落后、“双师型”人才储备较少等问题。为此要建立以新经济中互联网经贸人才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群,以平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改变招生方式,集聚互联网经贸类专业实行专业大类招生,一年级及二年级上学期不分专业集中学习,二年级下学期进入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后再进行专业分流;二是实行“企业定制”模式培养,按照标杆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订单培养,以学促工,工学结合,侧重面对复杂问题的思考能力和解决能力提升培养。

(三)构建模块化的“梯形”专业集群课程体系

深入课程体系构建方式改革,重在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6]。现代专业集群建设的基本要求就是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以此在模块内实现多门课程的交叉整合。模块化的“梯形”专业集群课程体系为:“通识基础课程群+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群”作为梯形的底层共享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作为梯形的中层特色课程群,“专业拓展课程群”作为梯形的高层交融课程群。专业群内的“梯形”课程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教学:第一阶段为前三个学期,即梯形的底层共享课程群,按专业大类招生进来集中学习,与产业链相关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群和通识基础课程群作为学习主体,熟悉并基本掌握产业链的共性知识;第二阶段为第四学期至第六学期,即梯形的中层特色课程群,学习的是专业核心课程群,此阶段已进行专业分流,需对照产业链中各环节所需要的各专业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培养学生解决产业链特定环节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为第七、八学期,即梯形的高层交融课程群,此阶段学习的是专业拓展课程群及毕业实习和论文设计,专业的拓展和前沿研究涉及各专业内课程的交融,需要学习到相关专业内的核心课程,培养的是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及设计则到企业实地了解产业链相关环节的工作要求和流程。模块化的“梯形”课程体系有利于兼顾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升学生创新思考能力。

(四)打造“应用型”实训指导师资队伍

专业群建设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合理构建,打造一支结构合理、能力互补的师资队伍是互联网经贸专业群构建的重要保障[7]。第一,引进或培养专业群带头人。其一,引进具有企业背景、在互联网行业有一定影响力或知名度的专家或学者担任专业群带头人;其二,从本土教师中选拔教学、科研实践能力强的优秀骨干教师担任专业群带头人。第二,优化专业群师资队伍。专业群内师资队伍应由校内和校外两部分组成。校内主要以互联网经贸类专业教师为班底,另需配置一些具有互联网信息技术背景的教师。校外以企业高管或技术人员、行业专家为主,使其参与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指导。合理组建校内外师资队伍,综合考虑群内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科背景和专业生师比等进行专业群师资队伍打造。第三,建立“请进来、送出去”双向交流机制。与知名互联网企业建立教师定向培训机制,将教师“送出去”,定期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引进的教师必须先到企业培训一年后才能回校授课,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思维。将企业和行业专家“请进来”,聘请知名互联网企业高管和高层技术人员担任群内兼职教师,定期指导学生课内实践、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

(五)建构多元的优质实践教学案例库

案例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基于师生互动的开放式新型教学方式,构建内容多元、内涵丰富、代表性强的优质实践教学案例库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基础。案例库的案例应具有先进性、创新性、典型性和客观性[8]。

教学案例库构建需立足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兼顾群内各专业共性和个性,重在本科生课程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实践工作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价值,满足相关行业企业对学生课程教学的实际需求。案例素材应追踪社会热点和行业需求,建立“社会热点→行业需求→方案设计→教学应用→反馈完善”的“五位一体”优质实践教学案例库建设路径(图1)。构建的案例库应当开放共享,方便群内教师随时调取、查阅和使用。开放共享过程中,应制定一套案例库使用的管理办法,包括使用规则、使用范围、使用对象及保密措施等。

图1 “五位一体”优质实践教学案例库建设路径

(六)深化“三链融合”校企合作机制

“三链融合”是指以实现创新战略和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价值引领,以培养创新人才、突破关键技术与核心工艺和增进新颖产品市场供给为目标,整合教育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使三者有机衔接和深度嵌入[9]。福建工程学院可以利用作为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理事单位成员的身份引企入校,通过开拓不同渠道与企业建立多种合作模式,共同进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平台资源开发建设,协同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互联网应用型人才。一是校企联合开发实践教学平台。企业拥有资金、设备和技术优势,学校有场地、师资和生源优势,双方可以各取其长、各取所需,在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智慧教室打造、软硬件开发等实践教学资源领域展开广泛合作。二是建立企业教师工作室。企业教师工作室的建立有利于企业教师在校内顺利开展教学、科研、创新创业等工作,方便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在校内随时就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进行充分交流。

四、“三链融合”视角下的互联网经贸专业集群建设保障机制

(一)组建互联网经贸专业集群建设委员会

专业集群建设委员会是专业集群建设工作开展的基础,一般由分管教学校领导、教务处处长、相关学院院长、分管教学副院长、企业教师和相关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教学办管理人员等组成。互联网经贸专业集群建设委员会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制订符合互联网产业链发展的互联网经贸专业群规划建设和实施方案,研究互联网经贸专业群内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体系建设,商议互联网经贸专业群公共开放平台构建和互联网经贸专业群相关管理制度制定等。为落实互联网经贸专业集群建设相关工作,委员会主任一般由分管教学校领导担任,副主任由相关学院院长、分管教学副院长和企业教师代表组成,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学办,办公室主任由分管教学副院长担任,教学办主任担任秘书,各教研室具体负专业集群建设相关工作。

(二)建立互联网经贸专业集群建设管理规章制度

专业集群建设管理规章制度是专业集群建设工作开展的核心,互联网经贸专业集群建设一切工作都必须在管理规章制度下开展,形成一套操作规范、运转高效、分工合理、协同配合、推进有序的专业群工作机制。互联网经贸专业集群建设主要需要合理统筹安排教学、科研、创新创业竞赛三方面内容,统一调配师资、软硬件设施建设、经费支持等各种资源。为顺利推进互联网经贸专业集群建设进度,在管理规章制度中必须明确绩效考核,只有这样,相关工作才能顺利推进和完工。

(三)构筑互联网经贸专业集群建设教学质量督导体系

专业集群建设教学质量督导体系是专业集群建设工作开展的“防护服”,互联网经贸专业集群建设必须在教学质量督导监督下开展,否则相关工作可能流于形式,容易造成“旧酒换新瓶”。教学质量督导体系应由教务处、质量管理办公室、学院教学督导组和教学信息员组成,确保在日常教学中能够及时了解教师专业集群授课质量、学生听课情况并适时向双方反馈信息和交流意见,促进教师授课不断改进创新,促使学生适应专业集群授课方式。定期检查和抽查专业群教学运行各阶段的效果,调研教研室对专业群教学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实时改进。

(四)构建学科专业结构常态化调整与改造机制

专业集群建设应密切追踪区域互联网产业发展变化,以互联网企业需求为导向建立互联网经贸专业集群评估体系,将互联网经贸产业发展最新需求及时纳入应用型大学专业集群建设规划范畴。根据互联网经贸产业发展的新业态定期进行专业调整,增设新专业,转型改造或升级更新不适应互联网经贸产业发展的老专业,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专业集群建设培养模式与服务面向改革转型工作。

猜你喜欢

经贸集群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美经贸摩擦的四种应对措施
中美经贸变局将走向何方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合作是处理中美经贸摩擦唯一正确选择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