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N3C-6D 优化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体系再思考

2021-06-08陈玉婷张坤其林秋英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入学新生体系

陈玉婷 张坤其 林秋英 郑 敏

(1.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2.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并将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从而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其中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之中,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环节,是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开端。高校立足于新时代,精准定位新时代新生思想特点和行为习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以教育管理和服务引导为着力点,优化新生入学教育体系,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性、针对性、亲和力,提升“立德树人”质量。

一、N3C-6D 应用于入学教育体系的适用性分析

N3C-6D 是一种源于以目标为导向和行动为本的知行易径SSLD(Strategies and Skill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的学习系统,是一套可以兼容来自不同学科的、以目标为导向和行动为本的学习系统,[2]入学教育体系本身也是一种学习系统。首要任务是对高校和新生作为行为主体的N3C 分析,分别是行为主体的需要(Needs)、处境(Circumstances)、特征(Characteristics)、能量(Capacity)四要素,建立高校和新生在N3C 的共同指向,在此基础上针对新生进行6D 分 析,即 新 生 主 体 环 境(Environment)、身 体(Body)、动 机(Motivation)、认 知(Emotion)、情 绪(Emotion)、行为(Behavior)作为新生入学教育导向的六部分,优化以生为本的入学教育体系的学习系统。[3]N3C-6D 强调行为主体以目标为导向和行为为本,精准定位新生和高校的真实需要、真实处境、真实特征和力量优势的共同指向,优化当前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体系并使之科学性、指导性、可行性、适用性更为凸显,最终实现新生为行为主体的实质改变。

二、新时代新生与高校入学教育体系N3C 分析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体系围绕“立德树人”中心环节,明确高校“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怎样树人”基本问题开展。新时代新生在生活环境、时代背景、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方面较往年新生已发生变化,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强烈,自身个性发展更强烈,所具有的崇尚自由、平等、享乐、质疑精神和挑战权威等特征也日益明显,身处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巨大冲击下,他们思想观念也呈现多变性,渴望独立但依赖性又强,心理抗挫能力也相对薄弱。(见表1)

表1 新时代新生与入学教育体系的N3C分析

(续上表)

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内部环境及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的外部环境成为入学教育体系的大背景,立足新时代新生特征和高校发展特点,分析两者指向一致的需求和优势,是优化入学教育体系的依据,也是提高入学教育质量和服务意识的出发点。经N3C 分析,现行入学教育体系呈现以下不足之处。

(一)理念上——管理约束多,服务引导少

现行入学教育刚性管理与服务指导二者比重失衡。现行入学教育体系对新生约束多,服务少,从而弱化新生好奇心和探索力,新生在良好人际关系的获得、心理素质的提高、应对问题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的需求,正是高校入学教育服务理念及内容的出发点。入学教育体系应把刚性管理和柔性服务结合起来,发挥高校优势,提高服务和引导意识,满足新时代新生需求。

(二)内容上——模块化凸显,针对性缺失

现行入学教育内容大同小异,高校主要从自身发展需要、内外处境出发,对新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校史院(系)情教育、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学习适应性和专业认同感教育,以及学生道德修养、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法制与安全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学业发展规划等模块化进行教育,但模块之间缺少关联,难以形成有效系统性。事实上,对新生需要、特征的充分研究,是提高入学教育内容针对性的前提,针对性不仅体现在系(院)情和专业介绍上,还应体现在新生认知特点、自我效能、情绪管理、适应能力等方面。

(三)形式上——赶场形式多,启发体验少

入学教育课程安排紧凑,新生奔赴“赶场式”教育,师生间交流互动少,思想碰撞少,短时间内向新生输出大量入学教育内容,帮助新生快速了解大学生活,但留给新生思考和体验的时间非常有限。特别是对新生自我意识的引导,复杂多变思想动态的把握,以及新生理想信念、人生目标、习惯养成、人际沟通、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启发体验甚少,进而造成新生学习越发感到被动、吃力,困惑与压力与日递增。

(四)途径上——平台开放与家校互动少

当前高校普遍采用易班、校园官网、校园手机APP 等进行新生云报到注册,也有高校在新生报到之前开展网上入学教育部分活动。平台开放可将家长吸引到校园平台上,促成家校云联系,将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等高校角色延伸到家长身上,实现家校资源共享局面,为新生成长营造良好家校氛围,同时高校可借助家长之力,提高高校知名度和人气。

三、基于N3C-6D 优化新生入学教育体系的路径

基于上述分析,N3C-6D 把新生成长需求和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结合起来(表2),入学教育体系优化是将“立德树人”任务融进新生主体6D 中,随入学教育活动推进,新生逐步掌握校园学习、生活、成长策略,自身需求得到满足,学习与生活的行动力和成长力得到激发,引导新生成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进一步提高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和自豪感。

表2 基于6D 对入学教育体系优化的分析

(一)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注新生成长处境,端正新生成长成才动机

入学教育体系满足新生多元化发展需求,既要有宏观理论层面可行性,也要有微观实践层面有效性。宏观理论层面着眼新生身体、动机、情绪、行为等,新生个人品德修养、人生格局、健康心态至关重要,是位于学习成绩之上的。高校对新生思想研判,端正新生成长成才动机,提高新生对多元价值观的辨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如北京大学对新生价值观强化与引航尤其注重,成立新生训练营,主题有“扣好第一粒扣子——新生第一课”等,依据新生思想动态,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4]或由学校精心挑选书籍,向新生推荐“共同阅读同一本书”,以书中内涵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

微观实践层面活动,贴合新生成长发展需求。引导新生对本专业持高度认同感,降低退(休)学率,巩固新生求学之心,为之获得就业力提供基本条件;同时在入学教育活动专业介绍中,重点并非介绍专业深度与前景,而在于引“生”入室,激发新生对专业好奇心和内在求学动力。

(二)创新入学教育方式方法,挖掘新生潜力,引导新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面临严峻挑战,高校要精准把握新时代新生的独特性、主体性、能动性等特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入学教育方式,满足新生多元化发展需求。

在入学教育方式方法研究的调查中显示:32.14%新生认为方法单调,入学教育基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33.62%新生认为方法较多;24.74%新生认为方法多样,比较喜欢;9.51%新生认为方法单调,枯燥乏味。[6]创新性尝试可控、有趣的研讨课、体验课等教育方式,或从专业认知岗位或社区服务出发,回到课堂再进行教学、谈论、总结和提高。体验过程就是新生对环境感知,对自己认知、行为的锻炼过程,强调新生在学习上拓宽思路、敢于创新。[5]

优化入学教育方式,强调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勇于尝试精神,敢于创新与批判性思维,关注学生在研讨中产生的不同观点并给予回应,在对话中践行平等、公正等价值观,既潜移默化塑造新生沟通、合作、批判、宽容等优良品质,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运营体系化思维,以生为本,因势而新共建网络平台

体系化思维注重入学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模块化的协同性,“其目的就是要实现系统整体性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的最优效果”。[7]体系化思维的运营克服了当前入学教育内容模块化却无内在关联、网络平台面向新生却难以发挥社会作用的弊端,使之更加科学规范,运行有效。要充分发挥高校各职能部门对新生的服务性、管理性和引领性,填补入学教育内容模块之间的关联,共同助力新生在认知水平、自我情绪管理和行为上的进步。

同时,拓宽入学教育平台,实现高校平台和社区支持平台共建,形成“二对一”新生网络服务平台。

高校平台是一支有机团结,高效发展的团队,由高校的管理层和执行层组建,管理层由高校院长办公会牵头,成立专门新生入学教育主席团,执行层由学工部(处)、教学科研部门、安保部门、心理咨询部(中心)、图书馆等多部门组成,[7]各部门工作人员是各司其职的服务工作者,为新生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医疗健康指导服务、法律建议和经济援助等个性化服务。社区支持平台是由家长和朋辈组成,关联到高校平台。家长阶段性地接收高校发布的信息和服务,还可以向高校发送邮件,近距离了解孩子在校实际表现;朋辈互助,充分发挥朋辈群体线上线下积极作用,帮助新生调整情绪,构建健康关系的朋友圈。如“世界咖啡馆”是“用对话解决问题、找到方案”的互助型、学习型组织,以朋友聚会的轻松交流和畅谈休闲方式进行,促成“咖啡馆”成员共同进步。[8]

(四)适当延续入学教育时长,持续激发新生行动力和成长力

据调查,76.1%刚入学的新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其中2.4%新生诱发各种心理疾病;58%新生丧失自我优越感,出现低沉失落情绪;39.1%新生出现人际关系不适应状况;[6]就新生适应性耗时而言,46%新生从“陷入迷茫彷徨”到“走出困境”需要三个月,43%新生需要一年,11%新生需要更久。[9]此外,近几年我国在校大学生自动退学率已接近3%,退学人数约50 万/年,这与新生入学教育和学生适应能力有极大关系。[10]该数据与N3C 分析指向一致,现行入学教育对新生需要、处境、特征等针对性不强,导致新生成长动力的作用力后续不足。事实上,入学教育时间可延伸至一个学期,甚至大一学年,以求持续激发新生行动力和成长力。

第一阶段,新生接到录取通知书至到校报到期间,充分利用新生报到前在家时光,开展假期网上迎新活动,促成家长陪同新生参加网络迎新仪式,新生还可在线下载专业的基本学习资料,缩短新生与高校磨合期。厦门大学建立新生易班群,易班指导教师和志愿者入驻易班的新生公共群和新生入学教育课群,为新生答疑解惑,新生在线完成易班考核并观看入学教育微视频后,完成迎新系统中新生预注册。第二阶段为大一第一学期。此阶段以集中教育为主,活动内容丰富,高校教育工作者针对新生家庭环境、身体特征、认知水平、情绪管理、个性特征等做好台账,端正新生求学动机,把关注整体新生与关爱特殊学生相结合,特别要做好学习困难、生活困难、心理困惑以及少数民族学生摸底和帮扶工作,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调查、摸底和认定工作。第三阶段,次年1 月至6 月的持续性分散教育阶段。利用线上线下资源,特别是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渠道,引导新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转化为行为习惯,实现学思践悟、“三全育人”局面。在此阶段,高校相关部门要加强与新生家长联系,维持发挥家长作为学生教育第一责任人的角色,为新生提供线上个性化、实用性、多方位的服务和指导。

三个阶段应发挥高校平台和社区平台的重要媒介作用,拉近新生与家长,家长与高校,高校与社会的距离,共建“网络—参与—互动”新型网络平台,采用互动式流程和大数据分析,增强新生与高校间互动效度,优化入学教育方案,保障入学教育实效性。

(五)重视评价、反馈和调适,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入学教育体系

入学教育体系最后环节可建立“反馈—评估—调整—完善”的评价体系,及时有效地掌握新生思想动态,有助于高校对新生入学教育体系的调整、更新。

评价与调适环节在当前高校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常被忽略,尤其在新生理想信念教育、身心健康发展、学业启蒙与认同等方面更是难以量化,但这个环节对完善入学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反馈问题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反馈的内容是优化入学教育体系的重点,对反馈内容进行评定、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综合新时代与新生需求的变化、入学教育预期效果等方面,对入学教育体系环节进行调节、优化、完善。如在入学教育知识掌握评估上,福建师范大学学工部组织新生参加新生入学教育网上考试,考试依托学生工作管理系统进行,考点涉及时政要闻、学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等,授课教师在完成入学教育专题讲座后,提交授课情况报告,辅导员、班导师等工作人员要结合日常谈心、走访宿舍、“易班”网站问卷调查、召开新生座谈会、新老生交流会等方式,全面了解新生思想状况,力求精准画像,结合案例进行思想问题分析,反馈问题的针对性极强,体现不同专业“00 后”新生特点,形成思想动态报告。此类报告材料并非报告式、描述性的总结,需要相关学科专业评估的技术与方法作为支撑,可借鉴社会工作介入模式[8]、评估量表等作为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媒介。通过对新生入学教育体系的意见和建议的收集、评估,量表的统计分析,力求入学教育评估工作更科学、更规范。

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深化改革,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新变化。在新生入学教育评估和反馈中,要不断分析新生问题、困惑、兴趣、意见、建议等,形成大数据分析,及时向高校相关部门提供研判和调整方案,提高入学教育成效,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

猜你喜欢

入学新生体系
重获新生 庇佑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入学面试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入学第一天
新生娃萌萌哒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新生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