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工程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举措

2021-06-08欧阳芳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金融业金融人才

欧阳芳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随着市场的分化,金融行业也出现新的变化:机构类型多样化、业务多元化、混业经营的趋势及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作为知识和智力密集型的金融人才培养备受重视,这既是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用人标准的发展趋势。复合型、高素质的金融人才成为高校开放性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优秀的金融监管人才是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稳定金融安全的有力保障。而订单模式的人才培养可以有效打破现阶段高校与市场之间的供求衔接脱节的困境,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金融业人才发展现状

(一)金融业总体平稳增长,但行业结构发生改变

我国金融业总体平稳增长,但受到信息化、数字化的影响,传统银行业增速下降;同时,随着资本市场的完善、居民金融资产配置意识的提高,保险、证券和基金行业呈现较快增长。截至2019 年底,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同比增长8.6%,约达319 万亿元,其中,三大传统金融机构呈现不同幅度增长,银行业机构、证券业、保险业机构总资产分别为290 万亿元、8.12 万亿元和20.56 万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8.1%、16.6%和12.2%[1]。金融行业结构调整程度也影响了金融人才的需求构成(图1)。

图1 2019年中国金融业机构及其细分行业总资产及增长情况

(二)金融业从业人员持续增加,但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经济的发展、金融的创新,金融从业人员逐年递增,据统计,截至2019 年约达826 万人从事金融行业,且人数继续呈现扩大趋势,但岗位需求结构将出现变化。然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普及,传统金融机构的被迫转型,银行业用人需求下降,而保险、证券、基金等行业的用人需求将上涨(见表1)。

表1 金融业从业人员数量(2010-2019年)

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与国际化接轨都要求学生具备精通计算机操作、通晓国际金融业务的运作流程等,这对高校培养的高端管理人才、创新人才及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迫切,但实际上我国培养的金融人才知识结构单一,注重书面理论教学,较难直接面向市场,企业职业培训短板严重,面对企业专业化的需求,有效后备人才缺乏,特别是金融高端人才总缺口超150 万,人才的供给和需求严重不平衡。

(三)金融人才薪资水平高,但流动性大且封闭

金融行业的平均薪酬水平居全国各大行业前列,2019 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均工资9 万元,而金融业高达13.14 万元,仅次于信息运输软件行业(16.14 万元)和科学研究和技术(13.35 万元),平均薪资远高于其他行业(见表2)。2019 年金融业从业薪酬中,证券业高达47.1 万元,银行业38.96 万元,保险业25.37 万元,如此高薪羡煞旁人。从全国各大行业平均月薪水平来看,金融行业从业者薪资也一马当先,是唯一月薪过2 万的行业。(见图2)

表2 2019年中国各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人均工资(元)

图2 2019年上半年各行业薪酬排行榜

高收入将刺激初级人才不断涌入金融行业。近几年,人才流动数量明显增加,金融机构各行业之间的横向流动加强。但相较于其他行业,金融业内的人才流动大多为本行业内流动,据统计,流出人才中留在本行业的比例分别为金融机构82%、互联网行业78%、时尚业70%以及零售业69%,这从一方面说明金融行业比其他行业具有更高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金融专业对行业专业知识和市场理解的广度、深度要求要高于其他行业,也使得20%的跨行业流动比例低于其他行业近30%的平均水平。随着混业经营的发展,跨国金融机构的入驻,金融机构将更注重考量跨行业知识及先进的海外经验等营销人员、交易人员和科技人员等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金融业的行业壁垒有望打破,跨行业间的流动或将出现上升。

二、高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但更新速度滞后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颠覆了传统金融业的运营模式,对人才需求也随之改变,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传统金融能力,又要具备数据处理和编程能力。对于以处理金融数据、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及营销推广为核心的金融工程专业,更是要求学生具备使用前沿算法挖掘有价值的金融数据资讯进行决策的能力。

现阶段,已有许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工程专业,但受限于学校的教育资源、教师的教学水平,故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固化现象,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实践内容常年不变,单一性的简单课程偏多,实际需要的课程却没有开设,缺乏协调统筹,无法有效融合其他相关联的交叉学科,最终导致专业课程多而不精,广而不深,效率不高,资源浪费,无论是人才质量还是职业能力都难以匹配市场的要求。

(二)理论教学教师充足,双师型教师缺乏

作为热门的专业,各高校金融专业的师资力量都很强,学历水平也普遍较高,能很好胜任课堂教学,由于金融工程专业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急需能满足企业需求的技能型教师,但各高校在这一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许多高校试图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节省培训费用,满足企业需求,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但这种模式对师生双方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教师层面而言,金融行业知识体系更新速度很快,授课教师不仅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备课,才能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及时跟上时代步伐;而且要利用课余时间研究学校承接下来的企业项目,经常与企业对接,才能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以便指导学生,而不同项目有不同的技能,极大耗费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即使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顶岗学习,由于实践时间有限,不一定能有效掌握金融工程专业的一些核心技能,在实际教学中真正能胜任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限制了该专业人才培养深度;从学生层面,由于学生在学习之前需要签订人才培养协议,针对性地学习企业需要的理论与技能,可能会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企业人才而非行业人才,学生的行业普适性被削弱,缩窄了学生就业选择面,限制了该人才培养的宽度。

(三)校企加强合作,但结构松散流于形式

各大高校都积极加强与企业合作,以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大进步。立足于资源共建共享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上企业应全程参与,及时反馈调整,优化对学生的培养。然而,实际上,企业往往只参与前期的合作协议签订和终期验收环节,受限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在合作中间环节几乎没有参与,自然无法及时提出反馈意见,对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也无法及时做出修正调整,双方合作结构松垮,几近流于形式,实际效果大打折扣。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金融工程专业相对落后于国外金融工程专业发展水平,正处于由描述性阶段向定量分析阶段转变时期,金融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着定位不准、与实际市场脱节、无法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等问题。

三、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一)有的放矢,适销对路培养人才

作为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迎合了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帮助企业节约员工岗前培训成本,另一方面,学生亦可实现在校期间参与企业项目的制作过程,积累实践经验,真正实现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理论学习的意义大幅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乐趣也不断增强。产教研学的深度融合,优质资源的有效整合,校企双方连成密切合作链,理论知识学习能快速转换成实践应用,学生学习更有动力,就业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适销对路的无障碍培养模式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帮助企业快速实现转型升级,最终实现三方共赢的局面。

(二)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共赢

高校拥有优质的教学资源,在软硬件方面都可满足教学要求,有教学场地、实践基地,授课教师知识体系完整、教学经验丰富,学生可在校期间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毕竟“纸上谈兵”,没有真正实践,会弱化知识在实际中应用效果。而企业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但理论框架不成体系。因此,如果把二者有效结合,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则可以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多方共赢。首先,企业可通过利用高校优质教育资源,高效培养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人才,节约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成本,而且此定向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安心工作,减低企业的离职率,解决企业用人难的问题。其次,学校通过参与企业提供的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实际演练机会,迅速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培养高质量毕业生。学生就业有保障,学校就业率高,形成虹吸效应,吸引更多学生报考,提高学校知名度。再次,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把握行业前沿知识,及时更新理论知识,准确保持行业信息的畅通和敏感。这既保障了毕业后就有工作岗位入职,也破解了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四、改革金融工程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举措

(一)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性大学应积极为二级学院和企业创造有利条件,依托合作平台,加快资源共建共享,延伸校企融合广度深度,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并定期反馈调整更新,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坚持前瞻性、实用性和灵活性的原则,通过学校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共同制定,并指派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部分专业课教学。校方和企业对全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以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即如图3 所示的“订单人才培养方案”。

图3 订单人才培养方案

(二)整合全校教育资源,健全课程体系建设

一个好的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要能够符合专业认证标准,还要满足市场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因此,金融工程专业一方面要对标教育部的“一流专业”设置要求,积极构建新的理论课程构架,改造实践教学环节,整合全校教育资源,开设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的多学科交叉课程,也可适当增设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计算机模块、数理统计模块、经济学模块等。另一个面,学校要及时跟进企业需求,结合学生就业方向,即一般以金融公司、证券公司、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为主的特点,每年开展教师、学生和企业反馈会,听取各方建议,及时修改培养方案,健全课程体系,优化实践环节,增设金融工具模拟设计金融风险管理、证券模拟交易、银行与保险实务、金融产品营销推广等一系列实践课程,加强金融工程核心课程的建设力度,课程内容能充分有效地反映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各类型企业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多渠道、多层次践行以学生为主的新教学理念。

(三)开展议题式项目教学,实现师生共同进步

金融工程专业是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的专业,可以通过设置若干项目工作室,开展议题式项目教学,以达到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目的。学院可按照金融工程专业方向的不同,成立金融数据挖掘、投资理财、风险控制、股票证券交易、金融产品设计、基金与保险营销等若干个工作室。工作室建设要根据社会、行业发展需要,积极引进商业银行、证券交易、MATLBA 以及SAS 等金融工程教学实训软件,为本专业学生提供实训课程。此外,可以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鼓励学生参加业界与学界联合举办的诸如股票虚拟仿真交易大赛等各类金融竞赛以及国内外的创新创业大赛。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实践教学的强化,可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专业技能,熟练运用各种实操工具,为以后胜任就业岗位打下坚实基础。金融工程专业开展的专业工作室模式可提升学生思考、协作、动手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强有力地保证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议题式项目教学的主要思路是遵循企业提供的实际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把书本理论知识用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最终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某项议题项目任务。在完成项目过程中,不仅可以利用本校教师,还可以聘请企业专家现场指导,学生能学以致用,提高实践能力,还可以通过与专家互动,准确把握行业动态,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对未来职业生涯有更明确的规划。而高校教师在不同的议题项目教学中,也可以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及时收集意见,跟踪反馈,反思总结,优化理论知识结构,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

(四)对标专业认证标准,实现人才多元化发展

金融行业的全面开放、国际化步伐的逼近,国际性认证资格证书当之无愧成为求职者资质的敲门砖。这些证书既是巩固及丰富行业知识的有效途径,又从侧面证明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职业生涯的规划能力。随着其权威性的提高,在求职领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见表3)

表3 国际认证资格证书业内排名情况

对比其他行业,金融业可能是平均学历最高的行业,但不同业态人才诉求不同,用人标准也有差异。一般而言,金融细分行业中学历从高到低依次是:公募>证券>期货>银行>保险。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金融行业,如果在校生能考到含金量比较大的资格证书,可以为就业求职添砖加瓦,选择面更广、就业层次更高、待遇更好。为了更好地引领专业发展方向,学校应以资格认证为标准,专业质量为标杆,积极引导学生重视投资管理、投资银行等职位的国际资格认证证书(CFA、FRM、CPA 等),结合金融机构的行业需求、用人标准打造多元化、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

猜你喜欢

金融业金融人才
人才云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金融业的发展与经济进步的关系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我国金融业的促进作用
北京金融业享营改增红利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