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新闻教育:溯源、理念及本土选择*
2021-06-07贺明华
■ 贺明华
建设性新闻教育是伴随着欧美建设性新闻实践而出现的一种新闻教育样式。它以促进社会民主和改变全球新闻文化为使命,面向记者、学生、自由职业者乃至广大社会公众,传授建设性新闻理论与实务,培养建设性新闻人才,打造建设性新闻文化生态。
根据建设性新闻网(Constructive Journalism Network)和丹麦建设性研究所(Constructive Institute)网站资料统计,目前欧洲至少有10个机构组织或高校提供建设性新闻培训与教育。在美国认可的新闻学院里有不到十位教授开始讲授建设性新闻方法。①在我国,2018年清华大学和南非金山大学启动中非“建设性新闻”报道项目。2019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与苏州广播电视总台、苏州大学传媒学院联合成立了“建设性新闻研究中心”。
我国新闻实践一直倡导和秉持“建设性”理念,“建设性”也是我国新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我国新闻教育的“建设性”与欧美既有联系,又存在本质差异,因为中西方新闻“建设性”的相关话语所依赖的合法性基础存在本质上的不同。②基于我国语境,欧美建设性新闻教育对创新发展我国新闻教育“建设性”有哪些启发和值得借鉴的地方,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欧美建设性新闻教育渊源与发展脉络
欧美新闻教育“建设性”理念可追溯到20世纪初倡导社会问题报道与行动策划的行动新闻(action journalism)和20世纪90年代的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 or civic journalism)。因为建设性新闻与行动新闻、公共新闻内在原则有相似之处。③在行动新闻运动中,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Walter Williams在《记者信条》(Journalism’s Creed)中提出“我相信成功的新闻业是……建设性”的信条并编入新闻学院课程大纲和教科书《新闻实践》(Practice of Journalism:a Treatise on Newspaper-making)。④公共新闻运动曾促使美国一批新闻院校将“公共新闻”列入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范畴中。据统计,到2001年,12%的美国新闻教育项目有专门的公共新闻课程,84%将公共新闻作为课堂讨论的主题或作为新闻实践内容。⑤
如果把建设性新闻看作是一个“伞式术语”(umbrella term),公共新闻是建设性新闻这棵大树的根基;其分支包含方案新闻(solutions journalism)(及其分支问题解决新闻problem-solving journalism)、预期新闻(prospective journalism)、和平新闻(peace journalism)和恢复新闻(restorative narrative)等四个分支。2013年美国方案新闻网(Solutions Journalism Network)就开始了方案新闻培训。至2017年,方案新闻网已与80多个新闻编辑部合作培训新闻记者。2015年11月美国五所本科新闻学院制定了方案新闻教学指南和原则框架。据此推测,美国大学可能在2015—2016学年就开始了方案新闻教学。2016年美国学者Kathryn Thier第一次以实证方法研究了方案新闻课程教学的机会和挑战,发现方案新闻课程能提高学生对新闻学的整体理解。⑥和平新闻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90年代海湾战争之后;其反对暴力和战争报道的泛滥,主张新闻报道应减轻人们的痛苦,增加人类的幸福。1997年“冲突与和平新闻”暑期学校主席Jake Lynch撰写了堪称当时最系统的“和平新闻论纲”(Peace Journalism Option);后续还与人合作推出了《报道世界》《和平新闻》《冲突报道:和平新闻的新方向》等著作。多年来,Jake Lynch与和平新闻支持者始终积极地开展和平新闻教育,探索训练课程,致力于培养和平新闻记者,同时还面向社会上所有倾向于和平与正义的人开展和平新闻媒介素养教育。⑦
在欧洲,建设性新闻教育相对于美国方案新闻教育要晚一些。2016年荷兰温德斯海姆(Windesheim)应用科学大学将建设性新闻学纳入新闻学课程。该校开发了教授建设性新闻原理的“HOUVAST”教学模式(包括期望Hoopvol、建设性Opbouwend、挑战性Uitdagend、澄清Verhelderend、活跃Activerend、协同合作Samenwerkend、透明Transparan等)。荷兰Nico Drok和Liesbeth Hermans提出建设性新闻教育是一种“反思型从业者”教育,有益于新闻界和整个社会的长期良性发展。⑧
二、欧美建设性新闻教育的创新
根据建设性新闻网“全球建设性新闻动态地图”,目前欧美地区开展建设性新闻教育的机构组织主要包括媒体、NGO组织和大学等。(见表1)。
表1 欧美建设性新闻主要教育培训机构
通过浏览表1主要机构组织官网,收集它们的教育活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相关材料,发现欧美建设性新闻教育创新之处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三螺旋上升创新模型:欧美建设性新闻教育的格局
由表1可知,媒体、NGO组织、大学是欧美建设性新闻教育三大教育主体。媒体代表市场(或产业),NGO组织代表社会力量,大学代表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机构。媒体是建设性新闻生产与发布的机构,也是教育实践平台;NGO组织为社会提供全方位建设性新闻培训服务;大学培养建设性新闻预备人才并开展学术研究。媒体、NGO组织、大学之间构成了一个螺旋上升的创新模型(见图1)。
图1 欧美建设性新闻教育主体三螺旋模型
在该模型中,大学、媒体、NGO组织三者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影响,形成了一个相互交叉重叠的部分。这意味着大学与媒体、NGO组织合作,参与媒体建设性新闻生产和NGO组织的教育活动;媒体可以扮演大学的角色,开展建设性新闻培训和研究,参与NGO组织的培训教育活动;NGO组织在社会基金的资助下,为大学培养建设性新闻师资,为媒体培训建设性新闻记者,乃至为社会公众提供建设性新闻素养教育,同时协助大学和媒体开展建设性新闻学术研究与交流。
在模型中,宏观上,大学、媒体和NGO组织之间相互进行人员、信息和输出方面的循环,由此产生合作方案、教育项目和网络教育平台等混成机制;在微观上,各个教育主体内部也存在人员、信息和输出等方面的循环,并向外输出建设性新闻人才。在跨越边界的三螺旋互动中形成了一种合作协同又螺旋上升的三重螺旋互动的教育格局。
(二)创新与坚守:欧美建设性新闻教学内容
通过对各个教育培训机构组织的教学培训内容的归纳分析,发现欧美建设性新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操作实务和理论观念两个方面。操作实务主要涉及建设性新闻的生产、编辑、发布与运营管理。其具体包括怎样选择富有建设性的新闻故事;如何应用新闻建设性要素确定建设性新闻角度,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如何应用建设性新闻采访技巧,如何选择合理的材料和采用合适的框架结构,描述、解释和生产引人入胜的内容;如何掌握与受众互动的技能;如何将传统新闻变成建设性新闻;语言如何影响作品的建设性;如何将建设性新闻想法推销给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编辑等。理论观念主要包括建设性新闻为什么重要;建设性新闻是什么而不是什么,以辨别建设性新闻、宣传和软新闻的区别;建设性新闻基本特质和原则等。
从操作实务看,建设性新闻操作实务以公众、方案、未来、行动为导向,其生产包括方案性、包容性与多样性、赋权于民、解释新闻及其语境、协同合作、导向未来等六大生产要素,并运用心理学技巧于新闻生产过程中,如唤醒积极情绪、建设性采访、融入方案、信守PERMA元素、考虑幸福模式等。不同的操作实务对应不同的能力和素养要求,由此可以归纳出建设性新闻人才至少应具备六项能力和四种意识。六项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建设性新闻采访能力,参与、组织、互动、行动、协调能力,预见能力,资料收集与数据处理能力,积极情绪调遣能力;四种意识——公共意识、公民意识、未来意识、人文意识;其他还包括包容的态度、多元化思维、公共协商精神、批判性精神和伦理自律等。对照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评估委员会(the Accrediting Council on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s)“核心专业价值和能力”标准和欧洲新闻培训协会(the European Journalism Training Association)《塔尔图宣言》(Tartu Declaration)提出的专业价值和能力标准,建设性新闻教育具有主流新闻教育所未曾涉及或被忽视的新内涵,创新了欧美新闻教育能力和素养要求。
从理论观念来看,欧美建设性新闻教学内容坚守了西方新闻教育的核心专业价值。丹麦建设性研究所用8个“是”和9个“不是”辨识建设性新闻。8个“是”第1条明确指出建设性新闻是“批判性的、客观的和平衡的”。9个“不是”第3条和第6条分别指出建设性新闻不是“宣传”,也不是“正面新闻”。不论是8个“是”,还是9个“不是”均体现了西方新闻教育客观、公正、平衡、独立、批判的专业价值。建设性新闻基本原理可以通过四个核心概念来进行描述:现实、时间、力量(权力)和受众。现实指新闻工作者对新闻报道的影响负有全部责任,特别是因负面偏见所产生的影响;时间指花时间进行调查,提供包含不同观点的完整图画,也提供背景信息,面向未来并且关注“下一步是什么”;力量(权力)指对机构和官员采取独立和批判性的态度,但要避免过于关注冲突和强烈对比;受众指倾向重视公众的观点,将受众主要视为公民。⑨“现实”强调责任;“时间”强调完整性和前瞻性;“力量(权力)”强调独立、批判和平衡;“受众”强调公民福祉。由此可见四个核心概念体现了西方新闻教育宣称的责任、批判、独立、平衡、完整和公共福祉等核心专业价值。
从本质上看,欧美建设性新闻教学内容体现了“对话新闻学”思想,但其坚守的还是“客观新闻学”价值。在西方新闻理论中,“客观新闻学”和“对话新闻学”是两大并存的新闻思想体系。“客观新闻学”以传递信息和告知公众为首要功能,遵循真实、客观、准确、公正、平衡、独立的报道原则,在新闻理论研究与新闻实践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在全球化、后现代思想和新媒体技术语境下,一直占据西方主导地位的“客观新闻学”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开始出现“对话新闻学”的转向。“对话新闻学”的核心观点是:新闻报道是记者与其报道对象之间相互对话和沟通的产物,也是不同话语和立场相互冲突、调和与协商的结果;新闻媒体和记者应当是某个特定政治和社会群体的一份子,而不是所谓“局外人”;新闻文本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开放性的、蕴含多种可能性的“话语建构”;新闻报道的首要功能是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内引发建设性的“公共对话”。⑩“对话新闻学”强调沟通、调和、协商、建设性“公共对话”,与欧美建设性新闻“建设性”内涵有颇多相似之处。在西方,以“客观新闻学”为理论基础的主流新闻教育——新闻专业主义教育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新闻教育“建设性”理念和实践一直若隐若现于主流新闻教育之中。当下,全球新闻教育正面临诸多新挑战,欧美建设性新闻教育的出现正好与西方“对话新闻学”转向相唱和。
(三)教育理念创新:人文与全球性是欧美建设性新闻教育的目标指向
从收集的教育教学资料来看,欧美建设性新闻教育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从微观层面上,在于培训或培养建设性新闻人才,满足媒体对建设性新闻人才的需求;从中观层面上,在于改变媒介生态文化,突破负面和冲突的叙事框架,建设新的媒介文化生态;从宏观上,在于提升全社会,包括新闻业界、教育界、学界和社会公众的建设性新闻理念与素养。
人文主义是建设性新闻教育目标的鲜明指向。这是由建设性新闻教育的性质、课程目标和教育内容所决定的。建设性新闻教育是一种培养反思型人才的教育。建设性新闻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其未来职业所需的实用技能,还要求学生学会反思新闻职能、价值和目标。而人文主义教育观强调对学生独立判断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是建设性新闻课程目标之一。如美国俄勒冈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开设的“Reporting II:Solutions Journalism”课程,是一门为期11周的方案新闻报道与传统新闻报道相融合的课程。在其课程教学大纲中,“人文情怀”是课程目标要点之一,增加了该课程学习的人文维度。与西方主流新闻教育追求工具理性不同,建设性新闻教育内容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价值理性色彩。人文主义“反对暴力、不宽容、歧视和排斥”,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这就意味着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权利平等和社会正义、文化和社会多样性,以及为建设我们共同的未来而实现团结和共担责任的意识”是人文主义教育观的根本理念。建设性新闻的本质是向善的。建设性新闻教育培养学生对人类社会“公共善”的追求,也就是对德性、至善与幸福的追求。建设性新闻教育“向善”的目标指向正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三、建设性新闻教育的本土选择
由于新闻文化地域差异,欧美各国在教学内容和观念上尚存在些微差异,但总体上还是大同小异。由于我国与欧美历史文化、制度规范不同,不能完全照搬欧美做法,创新发展我国新闻教育的“建设性”问题尚需作出本土选择。
首先是建设性新闻教育的合法性问题。在西方,以客观新闻学理论为依据的新闻专业主义教育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凭借传统合法性确立了其合法性地位。合法性总是与某种价值有着内在的关联,正是在某种价值的甄别和辩护中获得自己存在的价值。欧美建设性新闻教育其实并没有完全抛弃主流新闻教育核心专业价值,而是在反思主流新闻教育的基础上,以“建设性”丰富拓展了主流新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这为建设性新闻在西方价值话语体系下的教育实践提供了部分合法性依据。当然其合法性的完全确立尚需时间和实践进一步检验;与主流新闻教育近百年的合法性传统相比,其任重而道远。由于历史的选择,我国新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中国新闻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的新闻教育。它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相联系,具有传统合法性和法理合法性。合法性这一观念首先并且特别地涉及政治权利。目前,政治上的意识形态性依然是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它决定着“新闻传播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其次是建设性新闻教育的创新模式问题。在欧美,NGO组织、大学、媒体等三大主体基于建设性的共同理念,业已形成了三螺旋上升创新模式。该模式主要依靠社会力量与市场资源而非政府的力量来推进新闻教育改革创新,民间性、自发性、市场性是其明显特征。然而,政府往往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Burton R.Clark)认为高等教育发展主要受政府权力、市场及学术权威三种势力的整合影响,代表三种势力的政府、市场、大学是高等教育运行机制中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形成了高等教育“三角协调模式”。美国亨利·埃茨科维兹(Henry Etzkowitz)提出的三螺旋创新模型认为大学、产业与政府是高等教育合作创新的三方力量。不论是克拉克的高等教育“三角协调模式”,还是埃茨科维兹的三螺旋创新模型,政府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和力量。
在我国,推动新闻教育发展的主导性因素是政府,然后是大学和媒体(产业/市场)。与西方相比,我国NGO组织力量薄弱,基本无法成为影响新闻教育的一方。政府、大学和媒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金字塔关系;政府是金字塔顶,是新闻教育的顶层设计者和引导者;大学和媒体是在政府引导之下的两个基本独立的因素。在这种金字塔模型中,政府从国家和社会需要出发引导和资助新闻教育,大学和新闻媒体服务于政府。在政府鼓励与倡导下,大学、媒体与政府相互嵌套、相互影响,形成了埃茨科维兹等提出的三螺旋上升的教育创新模型。我国2013年开展的“部校共建”以及2018年提出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2.0”就是很好的新闻教育典范。学者周然毅将建设性新闻中国化的实现路径概括为“产学研”相结合,即从理论研究、教育教学、新闻实践三方面来进行。该路径中的“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主要涉及“大学”一方,“新闻实践”主要涉及“媒体”一方;虽然看起来是三方,实际上只涉及“大学”和“媒体”两个因素,而忽视了“政府”的引导性作用。在我国,大学是政府引导下的事业单位,市场(或产业)是主流媒体占主导的市场,如果没有政府的引导和资助,没有政府对“产”和“学研”的协调,媒体和大学很难凑合在一起。
再次是建设性新闻教育的“建设性”内容体系建构问题。欧美建设性新闻教育以“对话新闻学”为理论支撑,从操作实务和理论上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建设性新闻教育内容体系。本土化建设性新闻理论建构的思想资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特色新闻学支撑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二是西方建设性新闻实践与理论精华;三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本土“建设性”新闻实务与理论体系是我国新闻教育“建设性”实践的基础和前提,也关系到建设性新闻教育内容的合法性问题。
最后是建设性新闻教育的目标指向问题。欧美建设性新闻教育目标大致包括五个层次:一是培养反思型的建设性新闻人才,强调受教育者批判性思维培养和人文情怀养成;二是满足媒体对建设性新闻人才的需要;实现行业(市场)需求目标;三是提升社会公众的建设性新闻素养,强调建设性新闻教育的普适性社会价值;四是保护公共利益,推进民主政治,体现了建设性新闻教育的政治目标;五是最终改变全球新闻文化,目标指向提升到了全球的高度。在我国,新闻教育“建设性”目标应该首先指向的是“政治目标”和“为国家服务”,这符合高等教育哲学“政治认识论”规律。学者认为在中国特定的国情下,秉持新闻的建设性理念,有助于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有助于媒体设置议题引导舆论;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助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四个“有助于”均是紧密结合当下党和国家重要政治议题和意识形态需要而作出的判断。由此推断新闻教育的“建设性”目标指向首先是“为国家服务”。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强调新闻教育“为国家服务”目标有其合理性。其次是应该重视新闻教育“建设性”的社会性目标指向。还有学者从社会学角度提出“建设性新闻”有助于补充传统新闻价值,重塑新闻业角色;有助于改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进步;有助于全球向上向善发展。这里三个“有助于”分别从行业、社会和全球性三个方面界定建设性新闻的价值功能。由此推断建设性新闻教育不仅培养建设性新闻专业人才,还应提高全民“建设性”意识,促进社会进步,增益人民福祉;不仅指向国内,还应有世界性指向。世界性指向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一致;其要求我们以包容、平等、开放的心态来面对世界多元文明,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者。再次是新闻教育人文主义“树人”的目标指向。一般认为新闻教育属于人文主义教育,建设性新闻追求公共善的特性也决定了人文主义的教育目标指向。
注释:
① 晏青、凯伦·麦金泰尔:《建设性新闻:一种正在崛起的新闻形式》,《编辑之友》,2017年第8期,第7页。
② 郭毅:《建设性新闻:概念溯源、学理反思与中西对话》,《现代传播》,2020年第1期,第72页。
③ Peter Bro.ConstructiveJournalism:Proponents,Precedents,andPrinciples.Journalism,vol.20,no.4,2019.p.504.
④ Williams W.& Martin F.L..ThePracticeofJournalism:ATreatiseonNewspaper-making.Columbia:Missouri Book Company.1922.p.9.
⑤ Haas T..ThePursuitofPublicJournalism:Theory,PracticeandCriticism.New York:Routledge.2007.p.141.
⑥ Kathryn Thier.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forInitialImplementationofSolutionsJournalismCoursework.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vol.71,no.3,2016.p.330.
⑦ 金苗:《和平新闻:和平框架、战争批判、理论反思与变革契机》,《新闻大学》,2012年第2期,第138、139页。
⑧⑨ [荷兰]尼科·德罗克、莉丝贝特·赫尔曼斯:《西方视角下的建设性新闻》,林晓平译,《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年第S1期,第29、27页。
⑩ 史安斌、钱晶晶:《从“客观新闻学”到“对话新闻学”——试论西方新闻理论演进的哲学与实践基础》,《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12期,第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