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交流平台建设需要创新学术交流模式
2021-06-06初景利
初景利
有科学研究活动就有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离不开学术交流。学术交流对科学研究具有支撑、润滑和催化的作用。学术交流总是与科学研究相伴相随。科研创新的过程也是学术交流模式创新的过程。从学术交流的发展过程与特点看,学术交流经历了从自发到有序、从非正式到正式、从小团队到学术社群、从单一到多元、从区域到国际等等不断演进和变化的过程。学术交流模式的范式变化也是科研范式变化的直接体现。学术交流的本质是学术信息的交流,通过学术会议、期刊论文、信息平台以及各种各样的新媒体传播来实现。
从国家的视角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建立在国家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的基础上。学术交流平台的功能、影响力、效果对科研创新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没有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就不可能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是国家的科研基础设施,是国家科技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科技竞争力和科技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客观需求。
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建设,最根本的责任使命是创新与国家科技创新需求相一致的学术交流模式。
1 改革科研论文发表机制,重构以创新性为核心的学术评价模式
科研论文是科研成果最直接的体现,也是科研成果发布的重要出口,是学术交流的主体形式。在科技期刊产生的300多年里,以期刊为载体的科研论文交流模式对学术交流与学术创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传统的纸本期刊到当今的数字期刊以及数字期刊的衍生形式,如开放出版期刊、多媒体期刊、数据期刊、语义增强期刊等等,无论期刊的载体形式如何变化,期刊所承载的学术交流使命都没有改变,以创新性为核心的学术评价模式也不应该改变。这是科技期刊和科研论文的初心,任何偏离这一初心的异化改变都应回归,让学术回归学术,让出版回归出版,让评价回归评价。
具体而言,学术评价与期刊出版形式无关,与期刊的语种无关,与期刊的功能发挥有关,与论文的创新性有关。无论是纸本期刊,还是网络期刊、开放获取期刊、预印本、机构知识库成果、个人网站、自媒体等等;无论是中文期刊,还是外文期刊,只要研究成果有创新性,有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在任何出版载体上发表的任何语种的成果都应该得到认可。作者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以何种语言、发表在何种载体、何种期刊上,取决于作者的选择和成果交流的需要。當然,要避免学术垃圾,就要对成果进行必要的审核,要有同行评议,包括开放评审,也要实行学术不端检测。但要避免以简单的语种和载体来评判研究成果的质量。
在当前的情境下,需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鼓励将更多更好的成果发表在中国的中文或外文科技期刊上,建立中国科技期刊与中国学术成果的话语主导权,逐步实现科研论文发表机制的正常回归;二是推动科研论文快速发表,缩短从投稿到发表的时滞,比如期刊网站的优先出版,公众号的优先发布,预印本的成果首发等等,最后在纸本期刊发表(或选择不发表)。
2 完善开放的学术会议系统,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学术引领模式
学术会议是期刊出版之外另外一种十分重要的学术交流模式,是不可替代的面对面直接互动研讨方式。通常,科研人员最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会第一时间在学术会议上发表(正式学术交流系统),然后才会写成文章在学术期刊(另外一种正式学术交流系统)或其他载体上(非正式学术交流系统)发表。学术会议的活跃度与科研活动的创新度成正比,并具有积极的互动关系。应鼓励各种学术社区、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各种范围、各种主题的学术会议、学术研讨与学术沙龙,鼓励思想碰撞,鼓励学术争鸣,并以此推动学术研究的创新发展。
学术会议要统筹规划与设计,因需开会,通过学术会议研讨和解决学术问题,避免为开会而开会,避免文山会海,不开无效的会议,注重会议的效率与效果。要线上会议与线下会议相结合,优先考虑线上会议。因为2020年的新冠疫情,使得线上会议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节省了时间、成本和旅途的劳顿。线上会议系统的完备也大大完善了会议的效果。当前,无论是线上会议还是线下会议,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学术会议要以学术交流为目的,而不应以营利为目的,要以学术策划主导,注重会议的学术内容与学术品质。应由学术机构、学术团体主导学术会议的内容与形式,积极打造学术会议的品牌,形成学术会议的影响力与社会口碑,构建良好的学术互动社区,引领和推动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的发展。二是建立学术会议平台系统,能够对国际、全国和区域性、专题性的学术会议进行信息跟踪与采集、内容检索与挖掘、影响力与效果评价,并实现对会议内容的长期保存。亟待建立国内召开的各类会议的门户系统,对国内召开的各种会议进行注册登记并发布,保存这一重要的学术资源,传播会议成果,促进对会议内容与会议成果的再利用。
3 发挥技术的驱动作用,强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学术传播模式
以纸质为特征的传统媒体和以数字为特征的新媒体形成两大媒体阵营,尽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二者将并行不悖,但二者融合的趋势愈加凸显。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是取代的关系,而是融合的关系。学术传播要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的优势和驱动作用,实现两种媒体的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推动学术传播以多种手段、在多个平台、以多种路径进行广泛的传播,最大限度地增强学术传播的效果。某种意义上讲,科研成果的价值在于传播,没有广泛、及时、精准的传播,科研成果的功效就难以充分地体现。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是实施媒体融合的纲领性文件。
当前,学术传播要注重引进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重视语义出版技术的应用,建立以技术驱动为手段、以媒体融合为特征的新型学术传播模式,将学术传播过程与数据关联、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知识发现融为一体,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增值的知识服务。在技术的驱动下,学术传播不是线性的过程,而是附加了各种分析功能的智慧系统,强化了对学术内容的理解和认知,实现在大数据模式下对学术内容的再利用。学术交流的过程要充分利用媒体融合的优势,实现学术交流即时性、有效性和精准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科研人员的需要,适应科技创新的需要。
4 适应科研全流程需求,建立覆盖创新价值链的学术发展模式
学术交流伴随着科研活动的全流程,贯穿于科研全生命周期。科研活动以问题为导向,经历选题确立、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过程描述、研究结果分析、研究结论提炼、创新点总结等过程,其中任何一个过程都需要创新的价值分析和深入的学术交流,所以,需要从覆盖创新价值链视角认识和发展学术交流。任何科研活动的单一过程不仅需要价值创新,也同样需要整个创新价值链的支撑。学术发展过程就是创新价值链不断优化与完善的过程。只有学术交流过程、创新价值认知与科研全流程实现了紧密的契合,学术交流才会更有效,科研活动才会更有创新力。
为此,需要政府、科研资助机构、科研机构和学协会、学术出版机构的多方参与,并发挥不同的作用。政府要发挥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根据国家需要,影响和协调科研活动的方向与布局。科研资助机构要根据科研规划与政策要求部署科研项目与科研任务。科研机构与科研人员要積极抢夺科研制高点,着力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学协会要组织跨领域的科研团队,致力于聚焦学术目标与科研重点。学术出版机构要积极推动学术成果的快速而广泛的交流。有关各方具有不同的分工,但推动学术创新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高端交流平台的建设就是要在相关各方之间搭建协调、协作、协同的机制,将推动学术创新发展作为共同的目标。
5 推动学术规范体系建设,打造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模式
科研活动与学术交流活动离不开学术规范体系的建设。学术规范体系是学术共同体在长期的学术研究过程中所总结和形成的对科研过程、科研本身、学术交流的规律性认识与规则要求。从学术生态的角度,这样一种约束机制就是一种生态系统的构建机制。任何科研机构与科研人员都必须在这样的一种约束机制下自觉履行学术规范与学术规则,维护学术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良性循环,净化学术环境,抵制学术不端,遵循学术道德,恪守学术诚信。只有这样,学术创新与学术发展才会可持续,才会形成持续发展的机制与动力。
要处理好学术规范体系建设中的他律与自律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政府、学协会与科研机构既需要建立强有力的惩戒制度与处置措施,也需要建立清晰的规范与规则并加强教育与引导,明辨学术不当与学术不端的界限,减少或消除模糊地带,将学术规范贯穿于科研活动与科研过程的始终,并成为每个科研人员的科研基本功。学术规范与学术生态在高端交流平台建设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立健全学术规范体系,将负责任的科研与良好的学术生态建设有机结合,构建学术规范良好、学术生态健康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承担起学术创新与科技发展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