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导动力学方程的智库传播模型及其应用
2021-06-06朱涛薛俊波
朱涛 薛俊波
摘要:[目的/意义]智库的建设与发展,需要研究能力与传播能力双轮驱动。如何更好开展智库传播,提升智库传播效果,是智库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方法/过程]本文基于传导动力学方程,对智库传播效果、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受众等传播要素进行类比分析,提出智库传播模型,并结合智库建设的实践加以应用。[结果/结论]本文提出的传播模型,可为智库建设,特别是提升智库传播能力提供一种分析思路。
关键词:智库传播 传播效果 传导动力学方程 传播内容 渠道
1 引言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首次将“舆论引导”归纳为智库五大功能之一[1]。智库又称“思想库”,是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政府决策为研究目标,以公共利益为研究导向,以社会责任为研究准则的专业研究机构[2]。
与其他机构不同的是,这种专业机构的产出是“思想产品”,而这些思想产品要实现其价值,达到影响决策的目的,就需要精准和有效的传播给目标受众——决策层及社会公众[3]。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作用,特别强调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的建设,尽快摆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在国际上“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现状。这深刻表明,研究能力与传播能力构成智库的两大核心能力,且互为依托。与之相应的,智库成果与智库传播是智库发展的双引擎[4],并相互渗透。
在智库的建设和发展中,传播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一些权威的智库评估项目,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智库与公民社会计划”,已将全媒体传播能力作为评价智库建设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5]。欧美智库普遍高度重视传播,如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就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智库传播队伍,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查塔姆学会)专门设置传播部门,建立相关制度,强化与媒体的联系。
如何有效开展智库传播?不同智库机构结合自身功能和特点,在拓展传播方式、加快传播速度、增强传播效果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并与研究者合作,提升智库传播的理性认识水平[6-8]。本文进一步突出与自然科学交叉的特点,探索从传导动力学方程出发,对智库传播的关键要素进行类比分析,构建智库传播模型,并结合传播实践进行初步应用。
2 传导动力学方程及其对智库传播的启示
传播是不同主体间利用媒介和途径进行的有目的的信息交流活动,而传导是物体不同部分以多种方式进行的能量传递过程。物理学对热传导等的建模和分析已经有大量的积累,其研究方法和成果对于传播的认识,可以提供理性的有益支撑。在直角坐标系中,含热源的热传导动力学方程如公式(1)所示[9]:
2.1 参量解释
A(x, y, z, t): 不同时刻各空间点的温度;
I(x, y, z, t): 外部能量输入与内部能量转换的总和;
η:物理参数,代表I转化为热能的有效系数;
κ:材料常數,表征材料内部热传导的快慢;
ρ:材料常数,密度,单位体积的质量;
c:比热容,单位质量物体升高1κ所需要的能量;
x, y, z:空间坐标;
t:时间。
2.2 热传导方程的物理含义
从上述动力学方程可直观得到,温度(A)高
及升温速度()高取决于以下几个条件:
(1)单位体积热惯性(ρc)小;
(2)传导速度(κ)快;
(3)输入能量与内部能量转换的总和(I)大;
(4)能量转换为热能的效率(η)高。
2.3 对智库传播的启示
追求好的传播效果,可类比于追求更大的A和。也就是说,要使传播内容热度高,热度上升快即反应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降低传导惯性(ρc小):适时选择易感的受众;
(2)建立快捷的传导网络(κ大):构建畅通的、直达的传播渠道;
(3)同步增大I的输入部分和内部能量转化部分:提高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激发受众自发生产和传播相关内容的积极性。即除了增加信息源的数量外,还要强化受众主动传播的引导力,激发新增数量;
(4)提升能量转换的效率和内外的可迭加性(η大):提升信息源本身的质量,建立良好的传播环境;提升内外可迭加性,即提升传播内容的传播质量,使之更易引起受众关注,选题要准、传播时机恰当;
(5)拉普拉斯(Laplace)算子( )表明,三维释放更加有效,这提示着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与立体化。
3 基于传导动力学方程的智库传播模型
智库传播的目的,是通过智库成果和智库人物,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智力支撑,向公众传播公共政策并引导舆论,提升智库国内外传播力和影响力。智库传播的过程,是传播者从信息源(information)开始,经过特定的传播渠道(channel),到达智库传播的受传者,即决策者或社会公众(audiences)。
从传导动力学方程对智库传播的启示看,传播内容的质量(quality)和数量(quantity)是智库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基础。在有了质量高、数量多的传播内容后,智库的传播渠道也十分重要,如果是通畅的(fluent)、直达的(direct)、多维多样的(diverse),则传播效果就好。需要注意的是,智库传播的过程并非是被动和单向的,部分受众还会主动对接收到的智库产品进行加工和再传播。决策者或社会公众在接收到智库产品后,也会将其传播效果反馈给智库,影响智库研究的方向,从而形成一个循环过程和闭环结构。根据以上关键要素,按照传导动力学方程的逻辑框架,建立如下智库传播模型,如图1所示。本文将对其中的关键要素作进一步阐释。
3.1 智库传播效果
特定的智库产品,传播到受众以后,就传播效果而言,主要有两个度量维度,即速度维度和强度维度,如果受众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强烈正向反应,则说明传播效果好。
从速度维度看,主要体现在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应时间。时间短、反应快,传播效果好。如受众为决策者,速度维度主要表现为智库传播的内容很快得到实质性指示并形成有效工作计划或安排;如受众为社会公众,速度维度则体现为智库传播者及时解读重要公共政策、研判重大问题的发展趋势,实现引导舆论的效果。
从强度维度看,主要体现在智库传播的影响力和影响时间。影响力大、影响时间长,传播效果好。影响力可以从决策影响力、公众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4个方面来评估,如体现为战略性、制度性安排或新的社会共识与价值标准等。
此外,根据传导动力学方程,更好的传播效果,体现为受众主动传播的引导力大,能提高受众主动传播的意识,引发受众再传播,会形成现有传播渠道之外的链式反应和暴发性增长。
3.2 智库传播内容
智库传播内容是智库传播的基础,如果没有好的传播内容,智库传播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良好的智库传播效果,需要信息源在质量(quality)和数量(quantity)两方面做出保证。
从传导动力学方程看,传播内容的质量不仅指信息源本身的质量,而且也包括传播内容的传播质量。信息源的质量是智库传播的根本,打造精品的智库信息源,除传播者的权威性外,传播内容的准确性、数据的可靠性、观点的客观性都是信息源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内容的传播质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如何“高质量地传播内容”?选择恰当的标题,合理控制篇幅,使用受众熟悉的话语体系,都与传播质量相关。
从数量方面看,在保证信息源质量的前提下,必须扩大信息源的数量,毕竟“独木不成林”“一花不是春”。传播内容的数量不仅指信息源本身的数量,也包括提升受众主动传播的引导力后,激发受众再加工、再传播的数量。信息源的数量与智库机构的资源配置、人员规模与水平、研究方向与课题设置以及调用外部资源能力等密切相关,受众再传播的数量则与传播效果正相关。
3.3 智库传播渠道
质量高、数量多的智库成果是智库传播的源泉,但如果没有通畅快速的传播渠道,便难以发挥智库成果应有的作用。通畅、直达、多样化的传播渠道,是智库建设和产品传播的核心内涵。
传播渠道的通畅,就是要避免堵点,减少窄点,保证传播的容量。
传播渠道的直达,就是要减少传播环节,缩短智库传播的路径。
传播渠道的多样,就是使管网更加密集,方式更加多样,以提高传输效率,增强传播效果。
4 智库传播模型的应用
从传导动力学方程看,A和是因变量,其取值依赖于方程右边的两项。具体到智库传播领域,智库传播的效果,有赖于传播内容(ηI)和传播渠道(κ)。智库传播关键要素及其影响因素见表1。
4.1 智库传播内容
传播内容是智库传播的根基,否则就如空中楼阁。为了传播效果好,可以围绕传播内容的质量和数量做工作。
4.1.1 传播内容质量 传播内容的质量分为信息源质量和传播质量两部分。
为提高信息源质量,可从选题策划、质量控制部门、流程管理和智库研究人员4方面考虑。①选题策划是智库研究的第一步,选题要“准”和“精”。智库的选题应集中于党中央、国务院关注的和社会大众关切的重大战略与前瞻性问题,以及改革发展中的难点热点和突发性应急性问题等。从智库传播的实践来看,针对性强的智库选题,一般来自以下途径:一是决策部门直接下达的需求;二是智库与决策部门定期沟通了解的需求;三是智库与参政议政党派和团体建立务虚机制,寻找选题;四是根据国情,从领导重要讲话,以及中办、国办和其他部委的发文中发现问题;五是自主选择具有战略意义和长期影响的问题。此外,跟踪主流媒体,也可从中发现公众感兴趣或者关切的话题。②从体制保障看,在智库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部门是智库成果质量的重要保障,该部门负责对选题、内容的政治性和学术性、数据可靠性以及格式等审核。③从过程管理看,严格而顺畅的智库产品流程管理,建立严格的选题策划、审稿、话语体系转换、印制、呈送和發布流程,可保证智库成果的质量。④从智库研究人员看,高素质、复合型智库研究人员是传播内容质量的人员保障,智库研究人员既要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又需要具备对现实和未来发展的洞察力,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才能支撑高质量的智库决策咨询研究[10]。
为提高传播质量,传播者可以在传播时机和可读性上考虑,传播质量与传播人员的能力和水平紧密相关。①传播时机对于传播效果有很大影响。适时报送,可使受众在短时间内对传播内容和议题产生兴趣,并及时做出反馈。因此,针对当下热点或难点进行传播,相对更容易得到重视。而对于一些影响长远的问题,在预研、储备和得出结论后,不一定要立即传播,而是等待相关热点出现后,及时报送。例如,某高端智库先前的研究成果《关于加强生物技术领域立法的建议》智库报告形成后,选择“深圳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后及时报送,迅速得到重要批示,对推动相关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还有,抓住重要的时间节点,如国内外重要会议、论坛、节日或纪念日,相关主题的智库成果更容易受到关注。②传播内容的可读性,直接影响受众的关注度。在可读性方面,要注意篇幅、“抓眼球”和话语体系。在篇幅上,要合理控制,尽可能采用短句、短篇幅的形式。如智库报告的字数一般要小于3,000字,最好控制在1,500字以内。在“抓眼球”上,标题要亮眼,这样既可引起受众的兴趣,又能通过一些恰当的比喻将核心问题点出,形象生动,传播效果好。为使受众在短时间内获得关键信息,还可对重要内容加黑或采用特殊字体凸显。在话语体系上,需要注意使用受众熟悉的话语体系。语言上要通俗易懂,表述上要直接了当,便于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人阅读。特别在科学研究报告等专业性强的内容转化为智库报告过程中,必须做好话语体系的转换。③传播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对传播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聚焦传播是智库的重要特征,是一项高度专业的工作[11],涉及到传播内容、传播技术、受众心理、传播效果评估等方面,需要专家型的传播者专门从事这项工作。
4.1.2 传播内容数量 传播内容的数量分为信息源数量和受众再加工、再传播的数量。智库的资源配置以及人员规模决定一个智库的传播基础。在此基础上,智库产出的研究成果越丰富,传播内容的总量就越大。强化受众主动传播的引导力,可激发再传播的数量,对传播效果有积极作用。
从研究布局看,智库成果的数量一般取决于智库研究布局的广度与深度。通过共同承担大量的课题,拓展智库合作平台,形成与政府、国内外智库、学会、研究院所、高校、企业等合作产出的能力。
从智库成果看,智库根据学科、领域、趋势、时间等不同维度,通过综合设计与优化组合,打“组合拳”,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智库产品序列,如不定期、月度、季度、年度、中长期、长期序列成果,通过制度化、序列化、常态化机制,研制专题报告,也是有效扩大智库成果数量的重要途径。
传播内容隐含的价值越大,或者与受众的关联性越大,受众主动传播的引导力就越大,容易引发再加工、再传播。从智库传播的实践来看,智库可以通过采用容易转发的传播媒介,如社交媒体和新媒体[12],或者通过举办智库活动、建立智库联盟等行动,“合纵连横”、壮大力量,提升影响力,增强受众主动传播的引导力。
4.2 智库传播渠道
智库如果没有好的传播渠道,就难以将智库成果精准送达决策者或社会公众。通畅、直达、多样的传播渠道,对于智库传播如同“生命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融媒体在向社会公众的传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播渠道呈现立体化、网络化的趋势,正在形成传播网络。
4.2.1 渠道通畅 提高传播渠道的通畅性,可以在专家资源和智库活动方面做出保障。在专家资源上,一是智库需要建立广泛的人脉资源,充分发挥各领域专家在智库传播上的优势,保持传播渠道的通畅;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官员、领域专家、智库专家、企业家和媒体人在传播方面的影响力,打造专家品牌[13],影响“有影响力的人”。通过举办多种类型的智库活动,扩大智库的社会联系网络,避免传播渠道出现堵点。
4.2.2 渠道直达 建立直达的传播渠道,缩短传播路径,以加快传播速度。可通过共建平台、共办论坛等方式,使智库成果搭上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直通车”。在共建平台方面,智库与决策及宏观管理部门建立直接联系对接机制,建立多层次、体系化服务决策的智库平台,减少智库传播的中间环节。在共办论坛方面,智库与决策部门或主流媒体通过常态化的研讨机制,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举办闭门会议或公开论坛,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开展深入研讨,提出及时、科学、可操作的政策建议。
4.2.3 渠道多样 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可以丰富和扩大智库传播的效果。可通过专报内参、学术期刊、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多种传播渠道,发出智库声音。专报内参是智库的核心产品,对接决策部门,是重要的智库传播渠道,主要发挥决策影响力的作用。通过智库主办的期刊,可以将智库研究中涉及的科学问题加以凝练和总结,形成学术成果,主要发挥学术影响力的作用。媒体与海内外公众联系密切,主要发挥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作用。通过媒体渠道的传播,可以掌握话语权,从而更好发挥智库的社会责任,推动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新媒体尤其是智库微信平台,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直接体现了智库的舆论影响力和成果传播力,是当前智库传播的重要渠道。
此外,智库专家与智库成果受众(主要是决策者)之间,智库之间的专家之间,以及智库与各领域的专家之间的联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传播渠道[14]。在此,我们将其称作“人脉”渠道。智库界的“人脉”渠道对获得第一手信息、消除信息的不对称作用很大。“智库人物”是指那些能够充分代表智库水平、有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学者,他们中有的通过“旋转门”机制从政府决策部门到智库工作,有熟络、可信的政府人脉关系,能够把高质量的智库成果送到最合适的决策者手里。他们也懂得在合适的场合、以合适的表达方式、讲出最适合受众懂的话[15],这是智库传播的一项重要能力。
5 结语
本文從传导动力学方程的角度,类比分析了影响智库传播的关键要素,并探索建立智库传播模型。随后,结合智库建设的实践对传播模型加以应用。本文总结的智库传播关键要素,涵盖了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传者、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的传播五要素[16],并在丰富其内涵的基础上揭示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本文旨在为智库建设过程中传播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当然,智库传播较热传导而言,影响因素更多、更复杂,涉及到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其关键要素与作用机制仍是一个开放的主题。本文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中借鉴、探索提出的智库模型与传播要素分析,还需要随着智库建设的不断推进而逐步深化和完善,使其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EB/OL]. [2020-05-04]. http://www.gov.cn/xinwen/2015-01/20/content_2807126.htm.
[2]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 智库报告:2013年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4: 3-4.
[3] TANG T, YANG Y Q, ZHANG P F, et al. 2019 Report on Chinese think tanks: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governance and modernization of think tanks [J]. SASS Studies, 2020(19): 1-17.
[4] 王敏. 智库传播 新媒体先行[J]. 新闻研究导刊, 2015, 6(20): 197-198.
[5] 詹姆斯·G·麦甘. 2013年全球智库报告[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4: 12-18.
[6] 费雷德·昆斯, 刘柯兰, 冯胜, 等. 智库的传播与影响力指标[J]. 决策与信息, 2016 (8): 93-100.
[7] 冯雅, 李刚. 新型智库传播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 基于CTTI来源智库媒体影响力的实证分析[J]. 图书与情报, 2019(3): 20-28.
[8] WIARDA H J. Think tanks and foreign policy in a globalized world: New ideas, new “tanks”, new direction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5, 70(4): 517-525.
[9] 孔祥謙. 有限单元法在传热学中的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1-3.
[10] 潘教峰. 智库研究的双螺旋结构[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 35(7): 907-916.
[11] 李刚. 我国智库全球传播的七大“短板”[J]. 科学与管理, 2018, 38(1): 16-18.
[12] CASTILLO E A, ALMANSA M A, SMOLAK L. East European think tanks in social media-towards the model of evaluation of effective communication/PR strategies: Case study analysis[J]. Catal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 Cultural Studies, 2015, 7(2): 231-250.
[13] 柏坤. 新时代科技智库传播策略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 2020, 11(11): 213-214.
[14] 胡钰, 赵平广. 中国智库传播力的评价与提升[J]. 现代传播, 2020(1): 78-83.
[15] 王文. 中国智库应多些“基辛格”[EB/OL]. [2020-10-04]. 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9CaKrnK3iH7.
[16]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50.
作者贡献说明:
朱 涛:整体框架设计,论文撰写;
薛俊波:论文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