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培养初中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2021-06-06姚爱华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历史

姚爱华

自核心素养的概念被提出以来,各学科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明确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容。而家国情怀就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观察实际教学效果可以发现,初中生的家国情怀培养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时候学生只是记住了历史知识,但是并没有激发出家国意识。本文试图从提升教师素质、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典型课例、打通学科联系及开展实践活动等几个角度,阐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家国情怀的概念及内涵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内核的基本内容之一。在中国日益开放、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新时代,家国情怀正在体现出新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能够赋予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为他们提供努力学习的深层精神动力,有效推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历史知识是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而初中又是学生系统性接受历史教育的开始,初中历史教师有义务在这个阶段把家国情怀渗透到学生的心中,促使学生树立起崇高的人生目标,懂得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而奋斗。

一、提升教师素质,有效感染学生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首先,教师就要具备相应的涵养与素质。初中历史教师应在平时加强学习,树立起正确的家国观,同时,也要注意提升人格魅力,通过优秀的思想品质对学生产生影响。在教学技巧上,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避免对教材内容缺乏感情地平铺直叙,而是要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带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在生动的历史学习氛围中,自发形成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感悟,受到家国情怀的熏陶。

例如,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林则徐则是这段历史绕不过去的一个关键人物,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教師在讲解鸦片战争时,要通过语气、语调上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当时中国人民被鸦片贸易所戕害的痛苦与悲愤;在讲述林则徐的有关事迹时,同样要用这种方法,对林则徐的所作所为进行充分的肯定与褒扬。这样一来,学生通过教师讲解状态上的变化与对比,就能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鸦片及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以及林则徐面对西方侵略时那种非同一般的英雄气概。另外,教师要注意自身行为表现的一以贯之,不论是试题讲解还是辅导交流,都要流露出对鸦片战争、林则徐等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感情,而不能课堂教学一完成,态度就为之转变,这样,极易造成学生感受上的巨大落差,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

二、充分挖掘教材,提炼教育资源

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培养家国情怀的教育资源。但是,由于教材本身的篇幅有限,很多内容只能简单地陈述事实,对此,教师应该善于提炼,将这些内容所蕴含的情感充分地传达给学生。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中没有涉及的史料作为补充,深挖教材内容的价值,条件允许的还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等较为先进的教学设备,带给学生更大的情感震撼。但是,必须明确这些教材外的内容是以教材为核心的,是为教师更好地展示教材深意而服务的,不能过多、过滥。

仍以鸦片战争的学习为例。教材中提到了“三元里抗英”,其实这一事件只是当时民众自发抗击英国的代表,还有很多内容限于篇幅没有提到。教师可以从三元里抗英出发,提炼出当时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痛恨及反抗精神这一主题,随后给出更多的材料作为对这一主题的补充说明。如英军攻陷厦门后,当地民众自发组织起来袭击英军,迫使英军退守鼓浪屿;英军攻入浙江,浙江人民组织地方武装与英军英勇作战;长江沿线人民利用各种方式阻止英国舰队溯江进退;等等。教师还可以与现实进行更紧密的结合,如英军在鸦片战争期间进犯台湾,结果遭到军民的奋勇抵抗,台湾军民取得了整个战争期间罕见的胜利,由此说明祖国大陆与台湾一直以来就是血脉相通、荣辱与共的,面对民族危亡时台湾人民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是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一部分。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挖掘、提炼与补充,使学生加深对这段重要历史的了解,使他们认识到即使在如此屈辱的历史事件中,中国人民仍然体现了伟大的精神品质,注定了中华民族不会沉沦,引导学生以更加全面、客观的眼光看待历史事实,不仅受到家国情怀的培养,还能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

三、利用典型课例,实现情感升华

上文已经说过,历史知识是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换句话说,历史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进行阐释,实现情感上的升华。但在每一课都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是不现实的。首先,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对每一课进行深入解读。其次,反复宣讲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反而对家国情怀的培养不利。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其中的典型课例,在较为集中的时间内,为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尽量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与空间,提升家国情怀培养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情感。

例如,教师可以将张骞通西域作为一个典型课例,为学生深入分析其对中国及世界所造成的巨大影响。教师可以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不同角度进行切入,从历史人物角度主要讲解张骞。在他之前,中国还并没有进行过如此遥远的外交沟通,张骞此举除了证明他具有非凡的勇气外,还有着一颗拳拳报国之心。他历尽艰难困苦,不改初心,终于完成使命,以胸中的伟大情怀为动力,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教师还可以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古代的“丝绸之路”联通了东西方文明,促进了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古代中国对世界做出的卓越贡献;“一带一路”则是中国在新时代为促进全世界和平发展、平等交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做出的新的努力与成就。

四、打通学科联系,渗透家国情怀

虽然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是历史学科,但在其他科目中其实也有着一定的体现。从现实情况来看,历史课程在初中生学习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如果仅靠历史学科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时会显得不够充分,也不利于学生情感的长期保持。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想办法打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在渗透家国情怀时,注意融入其他学科的内容,使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能够产生相应的联想;另一方面,取得其他学科教师的积极配合,寻找在各科教学中合理渗透家国情怀的途径,发挥出持续性的培养效果。

例如,在学习隋唐时期的历史时,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必然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会涉及唐朝的文学艺术成就,如李白、杜甫等优秀的诗人。而这些诗人的代表作同样是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点,这就为打通历史与语文之间的联系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诗词,说明盛唐时期的繁华和当时中国的强盛,如李白的《哭晁卿衡》,表达了李白与日本遣唐使之间的深厚友谊,代表着唐朝的先进与包容。历史教师还可以与语文教师沟通,在涉及唐诗的学习时,向学生尽可能多地介绍一些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身世背景。又如音乐课程,内容包括民族乐器与民族音乐,同样可以与历史教学联通在一起,让学生意识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是各民族不断融合、互相学习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发展。这样,能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国家与民族之間的关系,为家国情怀注入更加丰富的内涵。

五、开展实践活动,巩固家国情怀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相对于课堂上教师的讲述来说,学生明显对实践活动更感兴趣,身心参与度更高,家国情怀培养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努力发掘生活中的素材,为开展内涵丰富的实践活动准备充足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中国的历史文化,加深他们对历史的认识。

例如,中国传统佳节中的各种民俗,就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结果,背后往往有着动人的历史故事。比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政治家屈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与之相关的各种民俗活动中,如集体包粽子,有条件的还可以集体观看龙舟比赛。在活动过程中,讲解民俗背后的意义。如粽子最早是楚人为了纪念屈原而做,做好后要投入江中,以为祭奠;赛龙舟则具有另一重象征意义,最早是为了表示要将屈原从江中拯救出来。那屈原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纪念与爱戴呢?再从屈原的经历出发,说明他志向远大,才华横溢,为了楚国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最终在国都被攻陷后蹈水而亡,以身殉国。这样就把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与具有家国情怀的优秀代表人物联系在一起,学生得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同时,这种方式也是一种示范,推动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主动去探究各种事物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家国情怀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的原动力,不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代文人理想,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救国保民口号,都表明了中国人的精神归属在于个人、家庭与国家的紧密结合,家国情怀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人的血液里。教师要重视这一积极正面的思想理念,把其有效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也能够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学习中,产生对社会、国家的高度认同感,未来能够担负起更大的使命。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历史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新历史
略谈“家国情怀”
“五老”情怀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