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名言警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运用

2021-06-06张小红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警句名言法治

张小红

名言警句对青少年品德、性格、志向的形成,对青少年尊重、崇敬、热爱传统文化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名言警句应更多地走进道德与法治课堂。笔者在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略谈名言警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運用。

一、文化自信——突出名言警句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为肩负文化传承与发扬重任的教育工作者,应有较强烈的文化自信,应向学生传播中华文化之精髓。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不妨多用古圣先贤的名言警句来帮助学生立品树德,帮助学生树立道德与法治观念与意识。

就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而言,完全不融入或部分融入传统文化、名言警句同样能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但是融入传统文化与名言警句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完成教学目标,还能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之精髓。以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中“少年有梦”的教学为例,如果教师能围绕梁启超先生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进行教学,就能一举多得。同时,纵观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下册的设计,教学内容几乎都能与名言警句、经典名著相联系:与“学习、友谊、师长”有关的可参考《论语》、《学记》、《孟子》等;与“青春”有关的有“少壮不努力”、“青春作伴好还乡”等经典诗词;与“法治”有关的自然离不开韩非子、商鞅、司马光等人的论述。

二、崇贤慕德——培养学生对古圣先贤的崇敬之情

千年之中华,有太多先贤之高尚品德值得我们崇敬、仰慕、学习。然而,随着中国与世界文明的逐渐融合,有些古圣先贤的故事、名言被我们渐渐遗忘。因此,身为教师,不妨和学生一起找回先贤之遗德。就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而言,引入古圣先贤的名言警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油然而生对古圣先贤的崇敬之情。

要培养学生对古圣先贤的崇敬之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古圣先贤的精彩故事。关于“享受学习”,不妨和学生讲讲孔子的“三月不知肉味”;在进行“认识自己”的教学时,不妨和学生分享周处改过、薛谭学讴等古人事例;进行《友谊的天空》的教学时,自然少不了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管仲鲍叔牙的“管鲍之交”,以及“如胶似漆”、“割席断交”等典故;至于《师长情谊》,与之相关的“程门立雪”、“孔子尊师”、“始皇拜荆条”、“张良拜师”等典故更是不胜枚举。

三、一课一句——让名言警句成为教学的重要模块

将传统文化、名言警句、先贤轶事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贵在坚持,贵在每一天、每一节课的日积月累。教师应坚持每一节课都与学生分享、学习一两句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名言警句、先贤故事等,有意识地让名言警句的分享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道德与法治学科每一学期也就40个课时左右,教师每节课都花几分钟时间围绕教材和学生引入一两句名言警句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现列举一些与七年级下册教材内容有关的名言警句以供参考。青春——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韶华不为少年留;无寻处,唯有少年心。情绪——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集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独柴难烧,独子难教;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法治——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

四、立足教材——实现名言警句与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

名言警句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的融合不能天马行空,教师所选的名言警句必须紧扣教材与教学目标。

名言警句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关键在于“紧扣教材、拓展思路、精选材料”。现简单举一两个例子以供参考。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第一小节是“感受生命的意义”。教师不妨先精选名句“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进而引出本节的核心观点: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对于第二小节“活出生命的精彩”,教师首先可以围绕教材精选名言警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通过司马迁、顾炎武的事例、品格、精神引出本节的核心观点:当我们将个体生命和他人的、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甚至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时,生命便会从平凡中闪耀出伟大。

总之,笔者希望有更多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古圣先贤的名言警句,能够有更多的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以“圣贤之言”助学生“立品树德”。

猜你喜欢

警句名言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名言警句的神反转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名言警句要记住
名言警句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名言趣画
读名言 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