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学科学生核心素养与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
2021-06-06汪阳
汪阳
江苏省自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高一新生使用依据新课标编制的统编历史教科书。新课标的落地和新教材的使用,将对整个高中历史教学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加强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养路径的理解,对于教师转变思维、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课程目标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传统注重知识为基础的目标设置变为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置,以前课程改革形成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已进入历史。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更符合历史课程的学科特征和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学生通过对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学科特征的学科素养。
其次,课程结构和内容均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构成,采用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在课程内容上,修订后的高中历史教材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在原教材不曾出现,且在初中教材涉及不多的新知识,而且每一课的容量极大,有时甚至“一眼千年”,看似“面面俱到”,同时又“点到即止”,旨在展现优秀文明成果和历史发展大势。如果说传统历史教学以知识为导向的话,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获得更多的历史启示。
再次,在课程评价上,制定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核心素养水平的要求在很大程度是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也是学生能力进阶的明确路径,更是学生参加学业水平考试,包括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的主要依据。
学生能否在新情境甚至陌生情境中,调用已有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对历史问题的基本认识,厚植对家国的情感,将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方式,也对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高中历史教师要具备基本的常识,更要会教常识。著名中学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教授提出,“历史教育要回归常识”。高中历史课程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反映的是国家对于历史教育功能和高中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基本思考和设计。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历史来源于生活,教师要通过课程讲授,使学生能够自觉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理解历史,进而主动接触新情境、探究陌生情境,形成对历史的认识,形成对家国的深厚情感,这就是历史教育所承载的重要任务。
第二,高中历史教师要更加会教知识。从原来课标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强调,到此次新修订课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强调,似乎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实则不然。新課标不但没有降低知识传授的重要性,反而要求教师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五大方面融于历史知识之中,以合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如介绍文艺复兴。若按照原课标授课,讲清楚文艺复兴时期一些重要代表人物思想并对人文主义进行探讨即可。而在新课标特别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视阈之下,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探讨文艺复兴与资产阶级革命和西方政治思想的关系,对神权、自我等话题进行深刻反思。而对文艺复兴内涵的介绍,新教材中只有100多字,很多内容都是高度的概括和结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带领学生深入理解并探讨上述问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挑战。
第三,高中历史教师要有指导学生进阶的能力。历史是基础教育阶段唯一一门基本知识重复出现的学科,但是重复只是表象,不同阶段对同一知识点的能力层级要求是不同的,新课标中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对此体现得最为明显,特别明确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所分别对应的“水平”。这既是学生进阶的路径,更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要能够带领学生通过研读史料、地图,主动进入新情境,并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探究新问题,努力形成新见解。
综上,历史是一门关于过去的学科,但历史课程却关乎未来,关乎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新课标和统编教材的使用对广大高中历史教师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历史事件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背景下发生的。在新课程背景下,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而加强对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历史教师必须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以专业的素养、多元的手段不断实践新课程的基本精神,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教师,只有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才能不断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培养出更多具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现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