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乡土史料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浅探
2021-06-06周婷婷
周婷婷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实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史料实证素养的要求,成为一线教师需要深思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不同环节适当引用乡土史料,既能提升高中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又能落实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可以提高历史课堂的学术性和趣味性,可谓一举多得。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当地的历史遗迹和文物来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课堂导入、史料探究和课外拓展等环节进行了尝试。
一、利用课堂导入环节
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的教学中,我想到了运用当地的雕塑和有关秦始皇的“神路”及“徐福东渡”的传说作为导入,以《印象——历史叙述是有偏见的》作为教学主题,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当时,正巧当地的报纸上有一篇报道,报道的题目是《秦始皇雕塑23年后“回家”》。在导入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以前见过这个雕塑吗?在哪里见过的?这个人物是谁呢?为什么报道上用“回家”二字呢?秦始皇曾到过我们连云港,本地的秦东门广场就得名于秦朝,那么,同学们对秦始皇的印象怎样呢?有同学说是“千古一帝”,有同学说是“暴君”,他们根据初中所学内容,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我给学生描述了老师眼中的秦始皇:他虽“飞剑决浮云”,但他也“愚俗乃焚书”,他是“政烦方改篆”,却曾“刑徒七十万”,他是“铭功会稽岭”,也是“尚采不死药”。他,就像“神路”的传说一样,虽不可思议却褒贬不一,随着潮涨潮落时隐时现,却依然在历史长河中向世人展示着他曾经神话般的存在。
教学中引用近期当地报纸内容和老海州地标性雕像,激起学生对身边真实存在的兴趣。笔者在讲述过程中用PPT先后出示秦始皇雕塑照片、《苍梧晚报》部分内容和秦山“神路”照片(图略),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在学生了解了和自己印象中不一样的秦始皇后,我继续通过一些历史文献,分别分析汉朝和明清时期学者对于秦始皇的印象。
材料一 “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
——(汉)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汉)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 秦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非有文德以教训于天下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李贽(明)《史纲评要·后秦记》
材料五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清)《读通鉴论·秦始皇》
在学生分析史料时,教师进一步点出,在西汉儒者的笔下,秦始皇首先是一个暴君。贾谊和司马迁的史料说明,在同一时期对秦始皇的评价也会出现很大的差异。汉武帝时期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一些人,他们对秦始皇的暴政予以揭露和抨击,其出发点是借古讽今,劝谏汉武帝以秦亡为鉴。然而,无论评论家出于怎样的动机,怀有怎样的感情,事实上他在做出评价时总是受社会现实的影响,或者说是在为现实服务。明清时期的学者对秦始皇的评价,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
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引用乡土史料,教会学生基本的史料研读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学生明白对于秦始皇的评价是一直变化的。史学家本身由于受到时代、立场、材料掌握等的限制,会自己选择历史材料,于是在解释历史的时候,史学家们的描述和实际情况难免发生偏差。这一教学设计,也符合新课程标准中“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实证意识”的要求。
另外,笔者在《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的导入中曾设计一个文学作品和历史人物的考证题目。在连云港市开发区朝阳镇有一座“汉东海孝妇祠”。同学们听说过朝阳娘娘庙的传说吗?你们知道这和后来的窦娥有什么关系吗?窦娥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吗?“汉东海孝妇”的故事在汉代史书记载中能否找到呢?“汉东海孝妇”的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为现在大家所熟知的《窦娥冤》的呢?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能否作为研究历史的证据呢?这一教学设计,意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挖掘家乡故事,刷新家乡记忆。利用学生熟知的窦娥形象,最后用PPT出示学校所在地华盖山汉墓出土的鸠杖图片,介绍鸠杖由来,激起学生对汉代“孝”文化精髓的兴趣,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抓好史料探究环节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探究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在《从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教学中,教材中有一句话:“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而在我们学校附近就有一个属于龙山文化的“藤花落遗址”。基于此,我设计《想象——历史叙述是需要解释的》这一教学主题。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时光的流转,带走了有限的生命个体,却沉淀下众多的历史遗存。这些遗存,记录着人类演化过程中的点点足迹,同时,也指示着人类文明的去路。
在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导入的。在我们的家乡连云港有没有文明初期的遗存?我们脚下这块土地上的先民距今已经四五千年了,考古学家找到并发掘了这一遗址。今天,让我们来做一回考古学家,进行细致考古研究,重构先民生活的历史场景。根据老师所提供的出土文物图片,利用自己所学知识,穿越时空,回到藤花落古国时期。依据当时的生活环境、生产工具、语言特点、饮食状况、社会组织形式等,模拟“藤花落的一天”历史情境。
这一史料探究环节设计,符合新课标目标中“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的要求。融入想象的历史学依然具有历史学的科学性。想象是借助记忆、选择与合理推理等诸多环节,构造出真实可信的历史图景。历史理解着重在设身处地地认识过去,无限可能地接近无法再现的过去。这一教学环节设计意图在符合史事的前提下,大胆想象,了解当地早期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培养学生以史料为证据,对相关历史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和评价。
三、进行课外知识拓展环节
历史解释以历史理解为基础。作为学习者,要有意识地对过去建构合情合理的因果联系。正如柯林伍德所说:“历史学是通过对证据的解释而进行的。”史料是历史解释的重要依据。而多种类型的史料,如前人记述、历史遗存、遗迹等,甚至现代史学家的研究论著等都是我们判断和理解历史事实的重要依据。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经常利用当地出土的汉简材料,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如在讲述汉代政治制度的时候,我以《真相——历史解释是可以改写的》设计了一个课后探究的思维拓展题目。
当历史文献和出土汉简记载出现不同时,我们应该如何取舍呢?我提供了如下史料。
材料一 《汉书·地理志》……朐有铁官……
材料二 《尹湾汉墓简牍》:《吏员总簿》和《长吏名籍》中东海郡下仅有下邳铁官之设,而伊芦有盐官,另有“郁洲”、“北蒲”两个盐官别治。
这一教学设计意在培养学生辨别原始文献、一手史料的证据意识和能力。这三地皆为朐地,和《汉书·地理志》中的记载有偏差。根据历史学界考证,汉简内容证明《汉书》记载的“有铁官”当为“有盐官”。
在学习汉代经济制度时,我再次立足汉简内容,以《真相——历史解释是可以改写的》为教学主题设计了一个课后思维拓展题目。连云港东海尹湾汉墓中出土的木牍内容,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是关于西汉晚期东海郡上计的原始资料。这22项共计700字的内容,虽是一组组枯燥的数字,却向我们展现了西汉时期人民社会生活的多彩画画,是东海郡向中央上计的内容实录。汉简内容面世后,其中有一句话引发了当代史学家们的各种解释。汉简中“春种树六十五万六千七百九十四亩,多前四万六千三百廿亩”中“春种树”是种的什么树呢?
这一教学设计目的是对课程标准要求的“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实证意识”尝试。学生通过分析与“春种树”相关的史料,联系汉代的经济发展,判断与此相关的历史解释是否能得到原始材料的证实。尹湾汉简材料可解释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多个角度,由于政治制度需要分析更多数据,基于对汉朝史料的更多了解,我在高一教學中仅选取“春种树”一句,希望激起学生历史解释的兴趣。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趋势,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进一步发掘历史课程资源,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而乡土史料作为具有独特的历史教育功能的客观存在,既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的知识信息,让学生真实地感受身边的历史,还能让学生智慧地涵养内在精神,培养对家乡历史的自豪感,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落实立德树人的学科要求。希望这些穿插乡土史料的历史课堂的出现,能够为我们以后的课堂教学注入一丝活力,让历史课堂多一些趣味性和学术性,也为提升高中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多一些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