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生涯教育课程设计初探
2021-06-04彭丽娟
彭丽娟
〔摘要〕为了唤醒初中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初步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并为实现职业志向而努力准备,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现状,结合初中生生涯发展的特点与需求,设计了适合初中生发展的生涯教育主题课程。课程分为理想和目标教育、自我认识教育和生涯规划指导三个主题,每个主题设计5节课,共计15节生涯教育课,并在班级开展实施。从课程实施效果调研结果来看,课程的实施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学生能够从课程中体验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价值观和潜力有了基本认识,初步有了对自己三年初中生活的规划。
〔关键词〕生涯教育;课程设计;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獻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3-0031-04
一、背景
根据萨帕的生涯发展理论[1],人的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五个阶段:成长期,从出生到14岁;探索期,15岁到24岁;建立阶段,25岁到44岁;维持期,45岁到64岁;衰退期,65岁以上。初中生正处于萨帕生涯发展阶段的成长期(0-14岁),也即将进入探索期(15岁到24岁)的转换期。国学里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初中生的自我意识迅猛发展,初中正是意气风发地学习独立之时,他们也正处于构思自己未来方向的阶段。此时是迈进“少年养志”的重要教育阶段,应鼓舞他们追求崇高理想的勇气,培养宏观远大的志向。
在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中,初中毕业生将面临人生的第一次抉择——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或是就业。近年来,中考竞争日益激烈,严峻的中考形势使初中生面临着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升学还是就业?如果升学,是考普通高中还是选择职业学校?选择什么专业?如果就业,又要从事哪种职业?这是每个初中毕业生都需要考虑的问题。由于缺乏相关的指导、教育,初中生在升学及专业选择上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伴随新高考改革,考录方式也由原来的“选学校”变为“选专业+学校”,考录方式与未来专业和职业息息相关,新高考选考的三门科目,直接决定学生大学里将学习什么专业,以及今后可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这将改变当前学生进入大学后才思考自己未来职业的局面,要求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兴趣特点和专业方向,将职业生涯规划摆上学生的高中教育日程。在这种形势下,提前做好初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完成初升高生涯教育的衔接。
初中生涯教育课程是对初中生进行生涯发展教育而开设的一门专设课程,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参与、体验、思考等活动,达成生涯发展的目的。1994 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颁发《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试行)》,其中对初中和高中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目标做出了如下规定:初中阶段的目标是传授有关基础知识,属于启蒙阶段,重点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己,提高认识,初步选择继续学习或就业类别的方向[2]。许多研究者均对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综合起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职业兴趣探索、职业能力培养等内容。如覃章成[3]结合职业生涯教育中的五大核心概念(人格独特性、职业多样性、人职匹配性、职业生涯阶段性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性)确定了初中职业生涯教育的八项课程内容:职业生涯基础知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初中后教育、自我认识、终身学习、学会生活、规划职业生涯和奠基职业素养。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与内容
初中生生涯教育课程涉及生涯教育的三个阶段主题内容,即理想和目标教育、自我认识教育和生涯规划指导,每个主题涉及不同的培养目标,通过设置5个课时来实现这个目标。第一阶段中的理想和目标教育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成长动机,懂得立足当下设定目标,并为坚持实现目标注入毅力。第二阶段的自我认识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客观全面认识自己,结合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和价值观,初步认识和了解适合自己的生涯取向。第三阶段生涯规划指导更加注重学生初中毕业的生涯指导,在学生面临第一次重大人生选择时给予适时指导,让他们结合自身实际和身边资源,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并为实现自己的选择而努力。课程的具体内容设计见表1。
(二)课程实施建议与教学评价
初中生生涯教育课程的三个阶段主题,建议分别在初中三个年级开设,初一是学生树立理想目标意识的关键期,初二是学生认识自我的关键期,初三是面临升学的生涯抉择期。授课教师为班主任或心理教师,生涯教育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评价的出发点在于学生对于生涯教育的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满意度,以及学生通过课程教育后是否有了更明确的成长目标、自我认识和生涯规划,是否明确了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的行为目标。因此教学评价主要通过评价课程实施效果、学生课堂任务单质量,以及学生生涯体验实践报告来实现。课程实施效果通过学生在课后使用老师自编的“课程实施效果调查问卷”对课程的开展进行效果评估,老师再根据反馈的情况对课程进行修改完善。学生的学习成效通过每个主题课中的学习任务单完成质量,以及假期生涯体验探究作业的完成质量来评估。
三、课程实施——以“我们的成长故事”一课为例
“我们的成长故事”是理想与目标教育主题下面的第一课,主要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基于“美国心理学家A·班杜拉(A·Bandura)研究,青少年儿童期的社会学习以模仿学习为主,尤其是榜样的作用对其影响最甚”这一理念而设计。通过身边老师和学长的成长故事来引导,实现以下教学目标:(1)学生体验到未来成长有无限可能,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坚持和努力,从榜样的成长过程中找到支持自己努力成长的动力。(2)学生通过成长故事涂鸦回顾反思过去,并通过给三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立足当下,展望未来。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激发学生成长动力,让学生对自己初中三年有初步目标和规划。接下来选取代表性教学片段详细分析。
教学片段:ABCD的成长故事
老师:这是我自己四位初中同学ABCD的成长历程,A:小学—初中—重点高中—……B:小学—初中—普通高中—……C:小学—初中—择校费买的高中—……D:小学—初中—职高—……请同学们猜想我这四位同学现在的工作发展情况,你认为谁的发展最好?为什么?
学生1:我认为A肯定读了大学,现在在有名的企业上班,发展是最好的。因为他能考上重点高中,肯定读书很厉害。
学生2:我认为考上高中不一定就是发展最好的,D虽然读的职高,但是如果他一直很努力,学了一门很厉害的技术,也是可以成为顶尖人才的。
老师:嗯,这位同学说得很好,读高中并不一定发展最好,也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读了高中的那些同学,未来发展得更好的概率是不是最大的?(学生纷纷表示认同这个观点。)
学生们继续七嘴八舌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老师:同学们的思考和分享很精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成长故事:A:小学—初中—重点高中—复读—二本—研究生—老师;B:小学—初中—普通高中— 大专—函授本科—医生;C:小学—初中—择校费买的高中— 大专—备考两年考上县公务员;D:小学—初中—职高—企业技术员—函授—技術部门主管。看完故事,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只要我们努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老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从他们的成长历程来看,未来有无限可能,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一直在努力。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学生熟悉的成长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紧接着抛出“猜想结局”的问题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思考分享,学生们的分享刚好可以引出本教学片段的主旨,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坚持和努力,他们可以从榜样的成长过程中找到支持自己努力成长的动力。
四、课程实施效果与展望
(一)实施效果
从课程实施效果调研结果来看,课程的实施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大约80%学生能够从课程中体验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价值观和潜力有了基本认识,初步有了对自己三年初中生活的规划。还有20%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较低,认为课程的实施对自己意义并不明显,仍然对自己和自己的未来比较迷茫,并不知道自己以后想做什么能做什么。
学生在寒假期间的两次职业体验中,85%的学生积极参与职业体验并提交体验报告。他们对职业的能力要求、工作内容、工作时间、环境和待遇有了深入了解,表示自己在职业体验后收获很大,感受到每个行业都不容易,有困难也有快乐,没有想象的轻松和简单,更懂得要尊敬每个工作者。并且学生意识到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职业目标,现在开始要努力学习打好基础,提升能力。
(二)课程展望
生涯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需要进一步打磨和完善,以后的努力方向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课程的框架和内容设计可进一步完善,如课程的第三部分是生涯规划指导,这部分的课程内容可以进一步扩充和细化,如增加学生初中毕业出路的指导,职业解析等。(2)提高课程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课堂讲授之外,可以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邀请学长进课堂分享成长故事,学生实地考察企业、人才市场、职校技校等,学生利用假期参与职业体验等。(3)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学生的身心特点也在发生变化,生涯教育课程的资源和素材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生涯教育课程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Sharf,R S. Applying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to Counseling[M].3rd Edition. Pacific Grove,CA,2002.
[2]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试行)[J].人民教育,1995(1):14-15.
[3]覃章成.初中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开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9):42-43.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中山中学,深圳,518118)
编辑/张 旗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