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二十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变迁

2021-06-04刘彤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13期
关键词:课程模式教学思考心理健康教育

刘彤

〔摘要〕近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受到广泛关注。文章通过对33个研究进行分析,对21世纪出现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几个典型模式作了系统梳理,描述了课程模式近二十年的变迁过程与特征。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最先采用的课程模式是“学科渗透”模式;随后“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问题取向”模式分别出现;2010年后涌现“对分课堂”模式和“诱导式教学”模式;直至当前“网络教育”课程模式的萌芽。综上,随着时间的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模式经历了从单一模式到多元模式、从单一线下到线上线下混合等的升级与扩张,变得更加丰富化和专业化。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3-0025-04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 世纪 80年代中期,迄今为止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与这一领域先进的欧美等国百年历史相比,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已引起更多人的关注[1]。

1999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提高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文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实施途径以及师资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要求。其中提到的实施途径就包括全面渗透、活动课等普遍用于课程的模式,同时在需要注意的问题中指出,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的倾向。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后,新课改开始在全国推行。由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也受到了广泛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变得更加丰富和专业化。

一、“学科渗透”模式的出现

2000年前,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室,以及开设有关各种心理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从这些方面能够看出,以往的学校心理教育普遍受到医学模式的影响。刘翔平和周俊华[2]提出,应进行心理素质课的建设,通过这门课程使学生对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合理的认识,从而提高自我改进的能力。以治疗为目的的教育已经妨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少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3]。由此可以看出,二十年前,心理健康教育就已经得到了重视,但由于刚刚起步,因此尚且处于摸索阶段。

之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科渗透”模式开始得到重视。学科渗透是常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指的是各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心理学知识贯穿到所教学科中,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认知、情意和行为水平。吁影录、廖晓提到,文科类如语文、历史、政治等课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对于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构建完备的精神境界,起着促进作用,能够直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因此这些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5]。学科渗透的模式要求教师要同时注重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6]。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心理教师的责任,而应该让全校教师参与进来。这就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日常的教学工作、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及学生的德育工作中,彼此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以便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7-8]。

2001年,俞国良[9]提出要发掘各个学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研究也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完整过程中,渗透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中,学生心理教育的责任由全校的人员来分担[10-12]。陈旭、张大均[13]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整合时也提到,运用学科渗透等基本方式,从心理素质形成过程的五个基本环节中,创设适宜的教育干预情境。

新课程改革强调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淡化学科界限,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在各个学科中的渗透和与其他课程的结合,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心理素质更加完善[14]。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一门课程,也是教育中的一种方法手段。康静梅等[15]在研究中提到,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能够促进新课程改革目标的最终实现。

向巍、王庆星[16]指出,中小学的许多学科课程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这应引起各科教师的注意,教学过程中应深入探索和挖掘,对学生实施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还应给学生营造爱与尊重的氛围,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多些表扬、少些批评,使学生在温暖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养成健康向上的心态。吴增强[6]指出,学科渗透这一课程模式为心理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的出现

发展性辅导模式指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帮助其解决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处理各种心理矛盾,提高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最终促进个性全面发展,塑造良好人格的课程模式。该模式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学生健全人格,获得充分的发展。方健华[17]指出,由于不同年龄段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此应遵循人的认识发展规律,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帮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而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就学校而言,也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视角放在发展这一取向上。毕竟,只有少数学生需要进行心理治疗,而每一个学生几乎都会面临与心理成长有关的种种问题。从课程安排的思路上,就应考虑发展性的问题,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从整体和局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进行综合建构[18]。

如何对“发展性心理辅导”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设计也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付亚婷[19]指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的课程,以学生体验为核心,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身心投入,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主动参与,同伴互助,从而使学生获得和谐健康发展。张艺[20]认为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应以发展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注意不同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的衔接问题。除此之外,不仅要考虑到课程形式的活动性,还要考虑所选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的影响。

三、“问题取向”模式的出现

2006年,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是将各类心理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掌握处理心理问题的方法,其基本模式是教师提出具体问题,然后举例说明处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之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讨论,这种课程模式将问题取向作为学习目标,偏离了开发学生潜能和培养素质的目的[21]。

之后,严秀英、崔美玉[22]于2015年提出了“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她强调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成有关实际问题的情境,使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自助式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并且与身边的同学组成一个团体,在团体中既要给出自己的看法,也要学会接纳他人的意见,最终整合成为新的观点,完成学习的过程。

对比可看出,2006年与2015年“问题取向”模式的不同在于,2006年出现的模式侧重于解决问题,忽视了心理素质的开发;而2015年出现的模式更强调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四、“对分课堂”模式和“诱导式教学”模式的出现

对分课堂是由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23]提出的一种新型的课堂改革模式,目的是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进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所提升。该模式的教学理念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时间进行划分,一部分时間留给教师讲授新课,而另一部分时间留给学生,使其通过讨论的过程交流学习[24]。

2010年由陶玉凤[25]所提出的“活动课和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模式就与“对分课堂”模式非常相似,只不过用活动课时间替代了新授课时间。活动课操作性更强,既便于教师的指导,也给了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而专题讨论这一环节则给予学生以理论的指导。

经实验研究,学生在接触以对分课堂为中介的教学模式后,课堂表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的提高。上课时,小组之间能够进行良好互动,对教师留下的讨论任务,也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24]。以上都反映出了“对分课堂”模式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向巍[26]将诱导式教学模式定义为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或行为反应,使学生内心产生认知冲突。该模式主要以提问为开端,然后围绕所提问题使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发言,把学生看作主体,教师不做过多的干扰,只在必要时加以引导。在此种模式下,学生需要动脑去体验和感悟,其效果一定胜于教师的直接灌输。

诱导式教学模式与团体心理咨询有些类似,也是使团体成员通过互动来促进自身心理发展。向巍[26]认为通过成员之间互相讨论产生的影响力,可以帮助学生调整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在这一课程模式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可以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虚构的[27]。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育”,加之课程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王海英、成伟[28]提到,教师最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感受”和“体验”。

五、“网络教育”课程模式的萌芽

“网络教育”模式很早就开始被提及。姚本先曾在2000年的文章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向:现代化。他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的影响下可能出现的趋势有:计算机对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提供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通过计算机对教师进行专业训练;建立全国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等[29]。宋凤宁等[30]也提到可以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灌输、心理咨询服务以及扩大交流的空间,以此作为对传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补充。由此能够看出,以往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模式大多指的是利用网络整理学生信息,提供有关心理的知识,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到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发生的变化,但网络的作用并不仅限于此。

卞丽娜、张亮[31]提出,可以利用在线网络课程、APP课程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奚春美[32]也指出了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做法,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因此,“网络教育”课程模式的具体做法可以归结为,首先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一系列心理测试,更好地了解其心理发展水平。然后,根据其存在的问题,利用在线网络课程或APP课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最后,再利用网络整理数据,如此一来,既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能形成一个系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此前,也有研究阐述了线上线下联合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网络具有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学生在网络中更易敞开心扉。网络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结合能够扬长避短,既能使学生畅所欲言,也能通过线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此外,学生的成长需要其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网络档案的约束和学校管理的结合,能够更好地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33]。

六、小结

综上所述,新课改的实行不仅对我国基础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近二十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从原本的“学科渗透”模式到“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的出现,再到“网络教育”模式与课内外教育模式的互补运用,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单一到多元、从单一线下到线上线下混合的升级与扩张,课程模式变得更加专业化和多样化,新出现的课程模式也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学生成长的需要。无论哪种课程模式,都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且把视角放在促进其发展上。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还是教育内容、教育理念,都更强调学生自身的心理体验,而不是一味地知识讲解和强调灌输。以上对几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提高了心理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效果,更加贴近新课改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和创新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使这一学科领域获得高质量和长远发展,也是一名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责任。

总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应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了解最新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尽管课程模式是固定的,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校或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侧重方面,或将两个或多个课程模式融合起来,切实满足中小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全体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3(2):41-44.

[2]刘翔平,周俊华.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5):3-5.

[3]郭斯萍,陈培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江西教育科研,2001(9):14-16.

[4]吁影录,廖晓.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设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2(12):20-21.

[5]鲁保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与模式简析[J].教学与管理,2009(3):44-45.

[6]吴增强.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模式[J].教育研究,1998(1):3-5.

[7]刘建瑛,曹文濤,刘秀琴,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教育模式的演进[J].校园心理,2010,8(5):294-297.

[8]田铁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辽宁教育,2006(05):23-25.

[9]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7):62-65,69.

[10]杨忠健,王大凯.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1(5):52-55.

[11]俞国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4-70.

[12]张冲,孟万金.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6(3):34-37,24.

[13]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2(1):71-75.

[14]朴莲姬.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延边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多元模式的构建[D].延吉:延边大学,2009.

[15]康静梅,杨光辉,程利.新课程改革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6):49-52.

[16]向巍,王庆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研究报告[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12):228-230.

[17]方健华.中小学心理辅导模式的比较与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4(5):47-49.

[18]任其平.论中小学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06(9):13-16,28.

[19]付亚婷.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的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思索[J].才智,2014(32):8-9.

[20]张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6):275-276.

[21]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3):65-69.

[22]严秀英,崔美玉.中小学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10):142-144.

[23]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24]黄晓蕾. 基于对分课堂模式下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25]陶玉凤.中学心理教育与辅导课程模式及设计浅析[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31(5):151-153,161.

[26]向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教学模式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28(12):105-107.

[27]张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探析[J].科技视界,2020(23):176-177.

[28]王海英,成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0(20):56-58.

[29]姚本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与发展趋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0(4):26-29.

[30]宋凤宁,黄勇荣,赖意森.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J].学术论坛,2005(3):171-174.

[31]卞丽娜,张亮. 网络教育环境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构建[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1):83-84,89.

[32]奚春美.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林区教学,2018(8):114-116.

[33]官少卿.课内外互补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8):18-20.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苏州,215000)

编辑/张 旗 终校/卫 虹

猜你喜欢

课程模式教学思考心理健康教育
突破传统课程模式立足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
“六位一体”课程模式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