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与中小学心理服务队伍再建设
2021-06-04王敏君张海钟
王敏君 张海钟
〔摘要〕全国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以来,很多市县的乡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案都没有将中小学心理教育队伍纳入服务体系。中小学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和心理辅导工作,不仅有利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質,更是农村社会心理服务的中坚力量。目前,农村中小学心理服务教师的学科结构难以适应社会心理服务工作,需要建设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卫生学等多学科多专业相互支撑的心理服务队伍。高等学校需要强化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心理学课程,应用心理学专业需要强化主动服务意识。中小学心理教育服务教师需要逐步摆脱被动等待学生和居民心理咨询的理念控制,确立心理服务导向的社会心理服务指导思想。
〔关键词〕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小学;心理教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3-0007-04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2017年,国家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了深入贯彻党的政策,我们采用文献分析法、田野工作法、访谈调查法,走访了甘肃省靖远县、临夏县、永登县、凉州区、崆峒区、平川区部分乡镇村社和学校,发现甘肃省市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存在的问题,现就强化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辐射、带动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出意见建议。
一、全国试点市县的乡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案与问题
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需要强化社会心理研究,开展社区心理服务,促进居民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社会心态。根据《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全国各试点市县陆续印发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有的试点市县的乡镇也印发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很多市县乡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案,更注重综合治理视野的公安、卫生、民政、发改、财政、教育、科技、信访、工会、妇联等部门和机构的心理服务职能,其内容和措施包括建设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乡镇心理服务站、村社心理咨询室三级服务平台,工作机制包括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完善宣传教育机制、健全部门协同机制、建立预警干预机制,目标对象主要是精神症患者、特殊人群、普通人群,主要工作指标是监测预警、宣传教育、知识普及、机构建设。
综观全国各地的乡镇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方案,较少将中小学心理教育队伍建设纳入服务体系,中小学校长也不是领导小组成员。乡镇中学和村社小学的心理教师和服务资源,是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心理教育队伍建设,不仅是学校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人力资源,更有利于辐射、带动乡镇村社居民的心理保健工作;不仅有利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更有利于健全农村居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田野调查表明,之所以很多乡镇乃至县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案未能将中小学及教师纳入心理服务队伍体系,主要原因是县乡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非常缺乏,乡镇中小学普遍缺少心理学、社会学、法学、哲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即使有一两个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往往都被校长安排任教学科课程,至于专门的心理健康维护和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往往都是兼职教师在应付,根本原因是学校规模、人事编制、人情关系、校长认识的博弈。
二、农村中小学心理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心理教师队伍建设
改革开放40年历程,随着心理学的持续发展和本土化,中小学生心理测评、辅导工作持续改进。但西部特别是甘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教师缺乏、监测评价失范、辅导流于形式、咨询近于批判、场地狭小局促、设备闲置无用。我30年的中小学田野调查表明,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师多数都是非医学、法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教师考取的兼职心理咨询师;监测评价多数使用学生自评问卷,有的小学还使用适用于16岁以上少年和成人测评的SCL-90症状自评问卷;心理辅导都是基于我国港台文化背景开发的团体辅导和拓展训练,心理咨询都是西方化的心理障碍治疗。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继续坚持问题导向、障碍导向、疾病导向,难以转向预防导向、服务导向、素质导向。将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咨询治疗,而不是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因此许多学者呼吁,应该将社会心理服务理念向中小学传播,真正由心理教育转向心理服务[1]。
这种转向的核心是建设适应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心理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而不是单纯将沙盘游戏、团体辅导、智力测验、人格测验、音乐治疗、催眠治疗仪器软件“贩卖”给学校。现在绝大多数设备仪器乃至测评系统根本就没有得到规范使用,只不过是检查评估的风景。原因是绝大多数中小学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即使配备了也是考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非专业教师,并不会使用这些设备。沙盘游戏本来是用来诊断筛选语言表达困难的特殊儿童的创造发明,其理论基础是潜意识投射假设,现在却被推广用来作为心理咨询中心的标志装饰设备[2]。拓展训练也是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为了开发心理潜能和提升心理素质而创造出来的游戏。问题是团体辅导的现场,学生的确团队合作意识很强,但离开拓展基地回到学校,还是自我中心的竞争和相互伤害。
三、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复合型心理教师队伍
长期以来,中小学心理教师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或心理咨询专业专科毕业教师,城市城镇初级中学和小学平均1名,农村初级中学平均三所学校1名,农村小学平均10所学校1名;一类是语文、政治、历史教师考取心理咨询师,城市城镇初级中学平均2名,农村初级中学平均4所学校1名,农村小学平均5所学校1名。因为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和心理咨询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过多、技能课程太少,毕业后做教师,开设心理课程和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尚可,给学生做个别心理咨询和测评治疗很难。当前要求心理教师做好学生心理保健的同时,配合开展社会心理服务,特别是农村居民社会心理服务,其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政治素质都难以适应,需要高校改革培养方案,乡镇积极转变观念,学校提升社会服务意识,教师拓展知识能力,逐步形成一支复合型教师队伍,在做好学生心理服务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心理服务。
首先,复合型教师队伍必须是多学科多专业专兼职的教师队伍。例如医学、法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专业混合的教师队伍。医学专业教师可以聘请乡镇卫生院的医师兼任,法学、哲学专业教师由思想品德课程教师、历史地理课程教师兼任,心理學、教育学专业教师必须适当引进,社会学专业教师聘请乡镇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站的社工师兼任。
其次,社会学科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工作师应该是复合型教师队伍的核心,因为心理学专业、医学专业教师更擅长个体心理问题解决,而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更擅长社会心理服务和群体心理问题的处理。教育学更加注重心理素质教育,思想政治专业教师更加擅长政治思想教育和社会心态培育,各学科专业教师交叉融合,才能在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和心理素质教育的同时,向农村居民提供社会心理服务工作。
再次,高等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和人才培养课程方案中需要增加社会工作类和思想政治类课程,使得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更适合以心理健康维护为基础的心理素质教育,逐步摆脱心理障碍咨询辅导治疗导向,转向学生心理服务导向和社会心理服务导向。
四、农村社会心理服务需要发挥中小学心理服务教师的作用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有别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其目的是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平安中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服务更偏向个体心理咨询和心理障碍干预,社会心理服务更加注重群体心理培养和社会心态塑造。为了防止社会心理服务与西方“进口”的社会心理学混同,有的学者建议改为公共心理服务体系[3],因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研究学科,而社会心理服务是一种社会治理工作,不仅仅要应用社会心理学中的相关知识,更要发挥党政机关部门、公安司法机构、卫生教育机构、残联妇联团体、工会学会团体等综合治理单位的协调组织职能,不仅仅需要心理医师的临床治疗、心理教师的咨询辅导,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方面的指导。其中大中小学应该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利用人才培养优势培养社会心理服务人才,又要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服务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心理服务活动。
经过21世纪以来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农村中小学虽然缺乏心理学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经过长期的心理教育教师培训和科研课题导引,绝大多数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具有比较强的心理辅导和危机处理意识,许多教师通过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具备了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和能力[4]。乡镇社会心理服务站需要将中小学教师吸纳到服务队伍,督促其做好学生心理服务的同时,还要利用家长会、家长访谈、学生座谈、个别辅导等机会,做好家庭心理矛盾、心理危机、心理诉求、心理情结的监测和预报工作,随时向政府部门反馈农村居民的社会心理问题,尤其是群体性心理冲突的信息。乡镇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如果能定期召开党政机关干部、卫生单位医生、中小学校教师的座谈会,收集资料、反馈信息,有利于精准开展社会心理危机预防和个体心理障碍咨询工作。党政机关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和医师,开展田野工作、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团体辅导、科普讲座,为农村居民提供本土化、专业化的社会心理服务。
五、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中小学心理服务教师培养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逐步恢复或者新开心理学、教育学专业,培养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心理学、教育学公共课程教师。到了新世纪,高等师范学校公共课程教师学历要求达到硕士、博士层次,心理学、教育学专业毕业学生逐步向中小学教育行业、社会工作行业、人力资源管理行业、医疗卫生行业流动,高校的心理学、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在不断修正,心理学专业设立方向,增设中小学心理辅导、社区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心理卫生学、临床心理学等课程,教育学专业则增加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随着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战略的实施,社会心理学成为心理学类、管理学类、社会学类、经济学类、文学类、法学类、医学类、哲学类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研究生增加了社会心理学知识,增强了社会心理服务意识。但是,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社区心理服务逐步推开,而农村社会心理服务并未有效实施,主要是各学科专业毕业的乡镇党政干部和医师教师知识结构与社会心理服务工作难以适应。
21世纪以来,心理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因为在校学习的课程西方化和个人主义思想指导,坚持心理咨询的被动等待,坚持心理辅导不能价值干预[5],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沿袭西方化的心理咨询和干预辅导理论和技术;医学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精神卫生专业从业者,坚持医学传统,更加注重心理疾病和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药物治疗,缺乏主动服务、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倒是社会工作专业坚持主动服务思想,但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结构缺乏社会心理服务课程。为此,我们认为,高校的心理学专业需要与社会工作专业相结合,最好组建社会心理学院,使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个体心理咨询服务优势与社会工作专业的主动服务优势融合起来,着力培养两个专业的社会心理服务意识和能力。同时,公共精神卫生类专业、农村经济管理类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也要开设社会心理服务类课程,提高社会心理服务能力,特别是对农村居民社会心理服务能力。中小学引进教师需要打破基础学科限制,着力引进社会工作专业、精神卫生专业教师,为学生做好心理服务的同时,提供农村社会心理服务。
总而言之,全国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实践都在认真探索工作机制,有些市县的乡镇也在探索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路径,但都是基于农村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建设视角,其实施方案缺少具体内容和路径设计。我们主张将医院、学校的医师、教师,特别是中小学心理教师作为重要力量,学校的心理辅导机构、医院的心理卫生机构和党政机关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相互聘任业务干部和教师医师,形成网格化、交互性社会心理服务队伍,通过高校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公共卫生、精神卫生等专业课程改革,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更加有效地开展农村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农村社会心态。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国本土心理学视野的甘肃省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测评研究”(课题批准号为FBB15050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荆秋慧.社会心理服务建设要变被动为主动[J].人民论坛,2020(24):74-75.
[2]王益彬,陈红艳.从“问题导向”到“服务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转变[J].教育评论,2020(8):88-94.
[3]周芮,阎洪丰,李康震.我国社会心理服务的基本构成探析[J].残疾人研究,2019(4):33-45.
[4]张海钟.中国文化与城市社会心理学探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张安旺,王敏君,张海钟.中小学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测评与咨询辅导工作误区与对策[J].教育观察,2021(4):121-122.
(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兰州,730070)
编辑/张 旗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