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换书”活动实践与思考

2021-06-04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大集闲置图书

张 茜

(山东省图书馆,山东济南 250100)

1 引言

在知识、科技、信息主导社会发展的今天,公众对于知识、阅读的需求热潮从未退却。根据《2019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1]中统计的图书零售码洋的数据推算,2019 年中国零售图书数量最少可达到34 亿册。这个图书零售数据是庞大的,但是这些图书中,很大一部分是被闲置的图书。除部分经典著作和特殊收藏外,大多图书不需要反复阅读。尤其是一些儿童读物,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不断提高,很多图书会被闲置,造成资源、空间、经济等方面的浪费。大众手中闲置图书的去处,是值得图书馆人思考的问题。国内公共图书馆开展了大量形式多样的图书交换业务,致力于激活闲置纸质文献资源的流通,实现了信息交换、知识共享、读者间交流等社会价值,得到越来越多大众的认可。

图书交换活动在图书馆界并非新鲜事物。早在18世纪20年代,美国前总统本杰明·富兰克林和一些科学家、数学家、政客,在费城组建成了一个俱乐部。富兰克林发现在俱乐部成员们讨论问题时经常需要参考书籍,于是建议建成“共图社”,专门腾出来一间小屋子,让成员们把各自收藏的图书集中存放在里面,进行图书交换,每个人都可以使用其他成员的图书[2]。1731年,富兰克林在“共图社”的基础上建立了北美第一家会员制收费图书馆,并改名为费城图书馆会社[3]。1790年11月,在该图书馆藏书的基础上,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成立[4]。可以说,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建立,起源于图书交换行为。美国在建立公共图书馆之前,是以图书交换的形式,来满足人们图书共享、知识交流需求的。

公共图书馆早期的图书交换活动主要以各机构尤其是图书馆之间的官方、批量交换为主,目的是为了互相补充馆藏数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共享经济概念的兴起,图书交换活动的对象不再局限于图书馆之间,还出现了针对读者个体进行图书交换的平台,交换形式和渠道也丰富多样起来。

2 公共图书馆“换书”活动的理论和政策依据

图书馆“换书大集”不同于常规读者活动,本身不提供文献资源,而是提供了一个交换平台,为社会中蕴藏着的闲置图书找到潜在的读者。这项活动中的关键点“盘活闲置图书”“找到潜在读者”,符合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的“图书馆学五定律”第一定律“书是为了用的”和第三定律“每本书有其读者”。

我国于2017年11月4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为公共图书馆工作提供了基本法律遵循,其中第三十六条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应当通过开展阅读指导、读书交流、演讲诵读、图书互换共享等活动,推广全民阅读”[5]。这条法规为公共图书馆开展图书互换共享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3 国内公共图书馆“换书”活动实践综述

国内公共图书馆开展的图书交换业务的主要形式有图书漂流、“书市”“捐赠换书中心”“换书大集”等。

3.1 图书漂流

读者将自己闲置的书籍,无偿提供给其他读者阅读,接受图书的读者阅读完后又将书传给下一位读者,没有固定区域,没有固定时间,这种图书传递的方式类似于漂流瓶,“图书漂流”的得名也由此而来。早在上世纪60年代,欧洲就出现了“图书漂流”活动。早期的“图书漂流”实现图书共享目的,就是靠图书“漂”在读者手中,“流”动在大众中的,无法记录图书活动轨迹。后来,美国软件工程师 Ron Hornbaker于 2001 年创办了第一个图书漂流网站[6],有近197万名“书游子”注册使用该平台,是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运行时间最长的图书漂流项目。该网站用于交换的所有图书的信息都可在线上查询,但是图书交换过程都是在线下进行。近几年,国内的图书漂流活动也在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出版社等领域开展起来,例如:春风文艺出版社的“放书漂流”活动、上海的永久“漂流”书架、各地举办的地铁图书漂流活动、广州清远日报的“蓝丝带共享微图书馆”众筹公益活动[7]等。其中运行效果较好的济南市图书馆“书来书往”闲置图书漂流平台[8]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日趋成熟的物流通道,依托图书馆庞大的读者群,扩大了图书漂流的范围,突破了线下服务的局限,实现了记录图书漂流轨迹的目的,满足了读者之间知识交流的需求,激活了大众手中闲置的纸质文献资源。

3.2 “书市”模式

“书市”作为公共图书馆开展图书交换活动的形式之一,分为两种模式。

一是,以货币作为媒介进行交换。图书馆提供一个交易交换的平台,招募“摊主”设立自己的摊位,摊主可以对自己摊位的闲置图书定价。部分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举办了“书市”活动,例如温州市图书馆举办的“温图书市”固定开市时间为每月的第一个周六;浙江图书馆的“假日书市”每逢双休日、节假日开放,有古旧书、社科类、期刊等几万种图书特价出售;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举办了两届“换书集市”,每届“学生摊主”不超过20位,累计参与人数200余人,激活了大学生手中闲置的图书资源。这种“书市”模式将跳蚤市场和图书漂流两者的元素结合在一起,摊主可以自行对图书定价,读者可以自由购买,图书交易交换灵活,提高了图书交换率。

二是,采用以物易物的形式进行交换的。读者将图书换成换书券或者积分,然后持券进行交换,这种模式不涉及货币交易,是单纯的以书易书形式。国内公共图书馆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开展面向读者的图书交换活动。1987年3月22日,天津市河北区图书馆率先举办了群众性的换书活动“书籍交换大会”,由群众个人之间互换图书[9],可见当时的活动广受读者欢迎。之后,各级公共图书馆陆续开展了“换书”活动,目前规模最大的,也最具影响力的是“北京换书大集”。2011年4月,由首都图书馆联盟主办,首都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北京市区县图书馆联合承办的“北京换书大集”首次在北京举办,现场有1000多位读者参加,交换近万册图书。为了扩大活动的影响,增加对大众的吸引力,活动现场还邀请多家出版社提供新书免费交换,邀请多位文化名人持签名图书参与交换[10]。“北京换书大集”现已举办六届,成为北京市的一个文化品牌活动。山东、河北等省级公共图书馆以及深圳、江都等市级公共图书馆也相继举办了多届“换书大集”活动。

另外,国内有些公共图书馆成立了捐赠换书中心,专门开辟一个固定区域,制定图书交换管理办法,依托本馆读者群体,为群众提供免费天天换书服务。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深圳图书馆、东莞市图书馆、肇庆市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都成立了捐赠换书中心,目前运作较好。无论是图书漂流、“书市”还是捐赠换书中心,都是国内公共图书馆为了盘活大众手中闲置纸质资源,做出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山东省图书馆目前开展的“换书大集”活动运行良好,较有特色。

4 山东省图书馆“换书大集”实践与调查

山东省图书馆“换书大集”活动起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读者需求。活动举办前,经常有读者向馆里提出,自己手中有不少闲置图书,同时又要不断购买新书,所以造成了不知如何处理闲置图书的困惑。读者的需求就是图书馆服务方向,因此山东省图书馆借鉴国内其他公共图书馆换书活动的成功案例,结合自身实际,于2015年推出了首届换书大集活动。截止到2019年底共举办十届活动,累计直接参与读者2000余人,参与交换图书合计1.5万余册,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对促进社会阅读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4.1 实践情况

4.1.1 策划

任何成功的读者活动都需要前期策划,换书大集也是如此。为保障活动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山东省图书馆精心策划活动方案,组织实施办法,进行媒体宣传,对于活动流程、时间、地点、形式进行详细规定;培训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制定安全预案,排查安全隐患。

为保证参与活动的图书质量,提高参与者的满意度和成交率。主办方制定了《山东省图书馆“换书大集”收书细则》,对于收书的图书数量、种类、审核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图书交换以“换书券”为媒介进行交换,一本图书换取一张“换书券”,每人限换20册图书;图书须为2010年以后公开正式出版的人文科学类图书(港澳台出版物不参与交换);图书内容健康,适宜大众传播;品相完好,无破旧、发霉、缺页、过分涂改及破损;期刊、内部资料、时政类、教材教辅、考试用书、专业技术类图书不参与交换等。

4.1.2 宣传

随着“换书大集”活动的开展,宣传形式也在逐渐增加。第一、二届“换书大集”活动的宣传形式,主要是官方网站推广、在本馆张贴海报等,宣传对象主要是本馆读者群体;在之后举办的换书活动中,将宣传对象定位为社会大众,逐渐增加宣传渠道,如在《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鲁网”等新闻媒体上报道,在官方微信微博推广以及短信推送等,旨在扩大宣传范围,吸引更多的参与者。

4.1.3 活动流程

为了吸引更多读者参与“换书”活动,在活动举办前,通常开展持续2-4周的收书工作。在此阶段,读者将闲置图书交到山东省图书馆指定地点,由省图工作人员验收合格后,换取相同数量的换书券。正式举办“换书大集”活动时,读者凭借换书券现场挑选图书。换书活动现场分为成人图书区和少儿图书区两个区域。活动现场,读者凭成人“换书券”和少儿换书券,到相应的区域自由挑选图书。同时,未提前换取换书券的读者,也可以现场带图书来换书。当天没有选到图书的读者,可以将换书券保存到下届“换书大集”继续使用。

4.2 调查总结

通过对“换书大集”活动进行数据统计和读者调查,图书馆可以进一步掌握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和趋势,分析其活动规律以及活动对象的需求,从而根据读者的阅读趋向进一步合理规划馆藏。并且,还有利于对参与者群体进行精准划分,制定精准阅读推广计划,从而更好地推动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山东省图书馆“换书大集”活动,通过现场向参与者发放调查表和统计历届活动数据(表1)两种形式,对活动进行调查分析,其中以第十届调查具有代表性。

4.2.1 参与者调查

在第十届“换书大集”活动中,现场收回调查问卷有效表格36份。其中不同年龄段参与者数量占比从高到低依次是:31-40岁(36.11%)、41-50岁(27.78%)、20岁以下(16.67%)、21-30岁(11.11%)、50岁以上(8.33%)。调查结果显示,占比最多的是31-40岁年龄段,其次是41-50岁年龄段,这两个年龄段中有很多读者是带着孩子,以亲子或者家庭形式参加活动的,这也解释了近几届活动中少儿图书的比例逐届增多的现象。另外,“换书大集”参与者的群体中,21-30岁年龄段的年轻读者较少,这和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电子化阅读的行为是分不开的。对于以学习、进修为主要目的学生来说,手中闲置图书的数量占比是较高的。基于对以上情况的分析,今后公共图书馆可以加强与大学图书馆、学校社团的合作,设立“换书大集”分会场。针对大学生手中闲置图书的特点,开展大学生换书活动专场,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者。

4.2.2 宣传调查

调查表中“获知活动方式”一项显示,活动参与者多是通过馆内广告(38.89%)、读者微信群(36.11%)、官方微信微博(19.44%)、朋友推荐(5.56%)等形式获知活动信息来参加活动的。这一调查结果说明,活动参与者主要来源于本馆的读者,换句话说,图书馆读者是“换书大集”的精准用户。在调查问卷中还有一选项设定为“读者微信群”,该读者群是省图在第八届换书大集活动中组建的,群成员目前已经达到110人。调查数据显示36.11%的参与者是该读者群的成员,这一结果说明“换书大集”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参与者,是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体。参与者往往是“回头客”,而且是忠实的追随者,他们对于换书这种形式的认可度较高,对图书共享、知识交流、处理闲置图书的需求较高。这也说明,“换书大集”的活动对象可以进一步精准定位。通过对精准对象的分析,可以制定更完善的宣传方案和活动方案,吸引更多对“图书交换”形式有兴趣的群体,提高活动的收效。

4.2.3 意见调查

调查问卷中“参与者对于换书大集的意见和建议”一项显示,放宽出版年限(69.44%)、增加活动次数(63.89%)、严控图书质量(44.44%)、延长换书时间(22.22%)、放宽限换册数(22.22%)、加强活动宣传(19.44%)等建议是活动参与者更加关注的问题。有近七成的参与者希望可以扩大收书范围、增加活动次数,而且他们对于图书质量的把控也很重视。这些调查结果说明,“换书大集”活动是受大众欢迎,并且有市场需求的。

表1 山东省图书馆历届换书大集活动统计表

5 山东省图书馆“换书大集”活动总结

5.1 主要意义

第一,“换书大集”活动盘活了闲置图书资源,让休眠的文献资源重新“活”起来,实现了经济效益。一方面,这种形式将传统的“购书-低价处理闲置图书-购买新书”这种单向阅读模式,转化为“阅读—交换—阅读”的循环开放模式,为大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以山东省图书馆“换书大集”活动为例,参与交换的图书合计10000余册,粗略估计盘活了价值约40万元的图书,降低了公众的购书经费,减少了浪费,激活了闲置图书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据调查,部分公共图书馆将“换书大集”活动后剩余的图书,进行公益捐赠,主要捐赠对象为弱势群体、低收入人群、偏远地区学校等。这既解决了剩余图书存放的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资源落后地区的文献缺乏问题,缩短了城乡知识差距,对打造“书香社会”,推广全民阅读,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换书大集”活动提倡“共享阅读、绿色阅读”的理念,倡导低碳环保生活方式,体现了该活动的公益性和可持续性,实现了社会效益。近几年,线上线下有经营性质的图书交换模式,虽然搭着共享经济热潮,但很少有成功的案例。这是因为闲置图书共享服务模式成本太高,平台运营者无法盈利而运营不下去。而本身带有公益属性的公共图书馆开展的各种图书交换模式,脱离了盈利因素,是公益性的。公共图书馆基于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撑的优势,使其在图书内容鉴别、是否盗版书等质量把控上,更具有公众可信度。所以公共图书馆在举办图书交换活动上是具有很大优势的,可以说是推广图书交换模式的主体。

5.2 不足之处

第一,“换书大集”活动采用手工记录方式,未应用图书交换管理系统,这使得读者无法查询自己的交换信息,同时,也让工作人员无法统计掌握活动数据,不利于客观科学的分析活动成效和规律,无法为今后活动的开展提供科学全面的依据。

第二,换书活动的规模不够大,宣传力度小。大众对换书活动的认识和参与度不够,关注和参与换书活动的人数还不够多,造成活动的社会影响力不够。

第三,图书馆开展的“换书大集”线下活动,操作简便,易于开展,但是成本费用高,活动范围有限,需要特定时间到特定地点交换图书,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大众参与的积极性。

6 公共图书馆“换书”活动的反思与提升

6.1 应用现代化“图书交换”管理系统

公共图书馆可以依托图书馆的书目数据和读者数据建立“图书交换”管理系统,提供读者交换图书出入记录、业务数据统计等功能模块,还可以通过山东文化云平台和微信合作,使用户可以查询到自己的换书信息。使用系统管理可以记录图书交换的轨迹,并且可以统计读者类型、图书类型、图书排行榜等各种数据,分析活动的效果和规律,为下一步更有效的开展活动提供依据,从而更好地推动公共图书馆“图书交换”模式可持续性高效发展。

6.2 与社会力量合作

一方面,“换书大集”活动可以依托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各级图书馆的网络,建立换书活动联盟,联合开展活动。建立联网分中心,吸纳区县图书馆、街道社区图书馆、城市书房、图书馆分馆流通站、企业等,合作设立主分会场,让换书活动走进社区、走入社会。各个会场在同一系统平台进行换书操作,分会场的图书主要由主办馆和合作单位配备,设计统一的活动方案、制作统一的标识,进行统一宣传推广。这种合作模式,一是可以扩大宣传,更广泛的将图书馆换书活动的信息传达给大众,调动更多的社会阅读资源;二是方便市民就近参与捐赠换书;三是可以融合社会力量的优势,吸引更多的参与者,扩大换书活动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换书大集”活动可以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面向社会名人和作家征集签名图书,邀请出版社、书商等机构为活动捐赠新书,吸引大众的关注和兴趣;与公益组织合作,利用公益组织完善的机制建立畅顺的对外捐赠渠道,甄选捐赠对象,公开捐赠情况,解决活动剩余图书的处理问题。最大化的盘活活动中收取的闲置图书,真正实现“每本书有其读者”。

6.3 适应社会发展,发展网络交换平台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和生活习惯,使人们能利用最少的时间和空间就可以获取知识信息,这使得人们对利用图书馆获取知识的方式提出了更多样化的需求。为了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公共图书馆“图书交换”活动今后的发展势必要走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快速更新,大数据、云计算、AI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迅猛发展,快递物流行业的日趋成熟高效等因素,为开展线上图书交换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19 年济南市图书馆推出了“书来书往”闲置图书漂流平台,是全国公共图书馆领域推出的首个线上图书漂流服务项目,截止2020年4月,已有用户1万余人,累计上传图书5万余册,产生快递订单近万单,受到了读者欢迎。“书来书往”闲置图书漂流平台利用线上传播快、操作方便等优势,扩大活动的服务范围,提高影响力,为国内图书馆界更好地开展线上图书交换服务提供了经验参考和借鉴。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总是建立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图书馆应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未来,公共图书馆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提供的线上线下图书交换服务,将为大众读者带来更便捷实用的图书获取体验。这种图书交换模式不仅可以打破传统服务的种种局限,让书刊在交换中发挥作用,让读者随时随地获取到想要的图书,也可以激活社会中的海量闲置纸质资源,让每本书找到其读者。对推动全民阅读,实现知识传递的价值和增值,有着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大集闲置图书
数字化赋能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改革
不做闲置主妇
新时代的农村娃“赶大集”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闲置集装箱船队运力已超100万TEU
养老床位欠缺与闲置并存
开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