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赫尔辛基Oodi中央图书馆的空间营造策略
2021-06-04李薇
李 薇
(吉林大学图书馆,吉林长春 130021)
图书馆并未因为虚拟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的勃兴而遭到冷遇,相反,其正作为城市客厅、学习交流空间、文化休闲场所而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作为公共文化建筑,近年来新建的图书馆通过空间再造,实现了生态、人文与装饰的升级,不断丰富了图书馆的用户感知体验。2016年,第20届世界美学大会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建筑设计应赋予内外部空间创意与精神内涵,现代图书馆亦要善于根据环境、城市文化色彩和用户的审美诉求进行人性化的表达,利用多重艺术元素增强自身的亲和力与感染力,使其真正成为具有高级审美体验的“第二起居室”“第三空间”。芬兰赫尔辛基Oodi中央图书馆由ALA 建筑事务所设计,是入围2019年欧洲顶级建筑奖项“密斯奖(Mies vander Rohe Award)”候选名单的匠心之作,其将建筑美学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其灵活运用环境、造型、装饰等艺术语言,使空间形态具有可满足用户实用与精神需要的体验价值;另一方面,其以先锋、象征、时尚、高科技含量等设计方式丰富了图书馆的空间层次,打造了一个可持续激发用户灵感与创意的功能空间[1]。正如Oodi中央图书馆馆长安娜-玛利亚·索宁瓦拉所言:Oodi中央图书馆是建筑美学与图书馆学相结合的成果,充分展现了建筑设计与在地人文融合之美,缩短了用户体验的心理审视距离[2]。
1 生态策略:创设内外部空间深度融合的生态场域
图书馆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建筑只有与其所处环境和谐共生方能为用户营造舒适惬意的到馆体验,彰显其生态之美。芬兰赫尔辛基Oodi中央图书馆正是秉承内外空间相互融合的建筑美学理念,以开放共享的姿态融入周边环境之中,实现了建筑、自然、人文三者间的深度融合。Oodi中央图书馆地处赫尔辛基的核心商业地段,与芬兰议会大楼、日报大厦、赫尔辛基音乐中心、奇亚斯玛当代艺术博物馆共同构成了芬兰地标式公共建筑群落。为解决地价高可能导致的物理空间利用率与建设成本等问题,馆方巧妙采用借景、对景等建筑设计手法打造了一个公共嵌入式空间——将城市广场的公共空间延伸到图书馆内的封闭空间之中。考虑到用户到馆体验具有边际效率递减的特点,馆方还基于虚实相生的理念,系统优化了建筑综合布线格局,打造了兼具视觉美学与感官刺激的空间生态场域,使用户可以切实感受到图书馆的建筑之美、生态之美。
1.1 顺应图书馆周围生态环境
芬兰赫尔辛基Oodi中央图书馆顺应了图书馆周围生态环境创造出的美丽意境。如图1所示,Oodi中央图书馆采用巨大的悬挑结构以及倾斜的白云状俯冲式屋顶、透明式玻璃外墙增加了建筑的视觉冲击力,使图书馆整体融入周围气势恢宏的建筑群落中。此外,图书馆大胆采用钢构件框架式桥梁龙骨结构,提升了空间的延展性。为降低图书馆建筑与周围绿植环境间的“违和感”,馆方应用了大量自然材料,促使图书馆环境趋向自然稳定。Oodi中央图书馆不仅统一采用浅色木质材料来营造与室外空间及自然元素相融的氛围,而且在图书馆三层设立“市民阳台(Citizen Balcony)”,用户在阅读间隙亦可与整座城市进行开放亲密的接触,创造了独特的审美意趣[3]。
图1 倾斜的白云状俯冲式屋顶
1.2 营造内外互补相生的景观生态
Oodi中央图书馆始终贯穿“协作、相生与互补”的空间经营理念,通过打造具有格栅前廊观感的建筑外墙与精心组合的内部功能空间,让用户切实感受到了图书馆所独具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1)外部景观营造出了一种格栅前廊般的既视感。Oodi中央图书馆的设计师团队遵循“自然主义”设计理念将图书馆打造成为了周围商业区和四车道道路间的视觉“缓冲带”,馆舍建筑立面由明亮的黄色陶土砖屏幕区分开——与周边道路及商业建筑灰暗的配色相比,图书馆犹如一个有围墙的花园。(2)内部景观实用而不失美感。Oodi中央图书馆的景观设计体现了城市需求,基于功能美学分区原则创建了“城市客厅”“书的天堂”与“创新工作实验室”等。整个Oodi中央图书馆的内部景观设计不仅可满足市民各类文娱与读书活动、创新创意活动,而且还富有层次感,既实用又美观,既保持了空间的通透性,又独具艺术美感[4]。(3)以内外互补、相生的色彩和几何形状,勾勒出了多样化的景观图景。Oodi中央图书馆大面积采用透明玻璃墙使许多内外部空间相互可见,且灵活运用低视觉障碍设施确保了自然景色与光线可深入图书馆内部空间。
1.3 赋予静态空间景观以动态生命力
赋予静态景观以极具空间创意的生命力,是Oodi中央图书馆设计艺术的重要实践方向。即通过对建筑空间进行动态曲线与立体图像的艺术创意处理,为用户带来更具生动性的空间景观。Oodi中央图书馆向内倾斜的混凝土墙与北面类似船头的尖角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船只图形,就为用户提供了极为震撼的视觉动态冲击。另外,Oodi中央图书馆的空间设计虽然秉承自由、开放的理念,但为了满足部分用户的静读需求,馆方在“家庭图书馆”区打造了若干带隔板的火车车厢式弧形密闭隔音小间,并设置暖色沙发、靠垫,形成了空间静谧但不失艺术活力的安静阅读场域[5]。
2 人本策略:打造具有亲切与友好感知的空间属性
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曾指出:建筑是空间的艺术,它以其形体所构成的空间来满足人的精神与审美需求,建筑造型能够给人以最直接的信息与最强烈的印象[6]。可见,建筑的美学价值应包含客观体验与主观审美的双重关怀。一方面,建筑是一件立体作品,其客观的形体塑造应给人以统一性的客观体验;另一方面,由于内部空间的构成手法与布局走线的思路多种多样,必将对人的主观审美产生异质性的冲击。因此,重视建筑空间的美学感知设计,力求体现出柔性化、亲民性与个性化等特征,亦是新时代建筑艺术应有的人文关怀。Oodi中央图书馆灵活运用几何(点、线、面)元素赋予建筑生动跳跃、亲切友好之感,使建筑空间跨度、高度及空间品质具有更大的自由度,进而形成了极具人本关怀的空间形态风格,强调了图书馆的人本属性。
2.1 适度浪费空间,提升用户的舒适性
“适度浪费空间”是美国建筑艺术家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所提出的旨在诠释建筑舒适性、神秘性与复杂性的艺术设计理念。赖特认为,所谓“浪费空间”即通过“设计更为舒适且多元的空间”,以打破、超越传统建筑过于强调实用性的陈旧理念,进而带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感、参与感、在场感[7]。Oodi中央图书馆在建造伊始便将创建一个“大型公共文化论坛”作为建筑设计与空间布局的实践主旨。从外部空间来看,其通过大面积的“灰空间(过渡空间)”拓展了图书馆的表现张力,有效激发了用户的探索欲望,延长了用户的在馆驻留时间。如Oodi中央图书馆一层犹如一个桥墩,其运用了向外延伸且具有雕塑感的木质拱形元素,看似浪费了第一层超过三分之一的空间,但是却较好地实现了与市民广场的无缝连接。就内部空间而言,Oodi中央图书馆打破了陈旧的“图书馆必须储存大量书”的布尔乔亚式观念,看似“不务正业”,浪费了大量的藏书空间,但却大大提高了用户对图书馆空间的参与感、认同感[8]。从图2可知,Oodi中央图书馆不仅专设了以3D立体多边形为墙壁拼接图案的超大面积“会客区”“POP-UP展览区”,以及具有较高色彩饱和度的”“咖啡馆” “螺旋楼梯”,还设计了大面积的“市民阳台”“阶梯阅读区”“生活实验室”“媒体工作区”,满足了用户的社交需求、创意实践需求以及文化休闲需求,体现了图书馆的人本关怀。
图2 Oodi中央图书馆的空间功能分布
2.2 巧用柔性设计,提升空间的友好感
首先,为降低图书馆内不同空间的边界感,设计师团队巧妙运用了梳状渗透、连续齿轮、锯齿边沿、一体化造型、细分重叠与元素渐变等边界设计手法,让空间边界实现了视觉感官上的相互渗透,为用户带来了自然、柔和、轻松的空间感知体验[9]。其次,基于柔性化空间美学理念,Oodi中央图书馆融入了大量的自然元素,大幅提升了用户到馆体验的满意度与获得感,如墙体设计方面,设计师大量采用了森林、草地、绿叶等自然元素,因而大大提升了图书馆的亲近感[10]。再次,Oodi中央图书馆设置有兼具人性化与功能性的办公设施。如在图书馆一层,设计师团队巧妙地构建了一个由超耐用钢化玻璃、透明硅胶及不同高度的方形软沙发自由组合的“会客区”。“会客区”为用户营造出了一种自由、多变、友好的社交空间,其所有家具与设施都符合人体工程力学。
2.3 设置个性空间,提升用户的亲密感
考虑到用户的异质性需求,Oodi中央图书馆还始终致力于打造空间的个性化风格。(1)根据服务类型的不同,图书馆精心打造了具有模块化、个性化特征的空间形态风格。图书馆第一层被打造成开放、自由的“城市会客厅”;第二层则打造成创新实践的“创意梦工厂”;第三层则是“书的天堂”。这种模块化、个性化的空间形态设计,不仅有效提升了用户的系统性需求体验,而且还通过个性化的场所定位,增强人与空间的亲密度,满足了用户的内心秩序感[11]。(2)提供具有个性与观赏性的DIY空间。如图书馆第二层工作区的小隔间,用户在租下这些隔间后,可以自由组合室内设施——通过自由移动家具、调配设施,拼接构建各种DIY空间,如办公室、会议室、主题party空间、创客空间、游戏天堂等,大大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空间体验。(3)利用新技术为特殊用户群体提供个性化审美空间。秉承为儿童与残障人士提供人文关怀的理念,Oodi中央图书馆设置了无障碍通道与儿童区,如在图书馆顶层设置了超大面积的儿童区(包括儿童阅览区、休息区等),并基于APACHE SPARK分布式计算、AI、VR等新技术打造了一个智能化、情景化的艺术空间,大大缩短了儿童对空间的心理审视距离[12]。
3 装饰策略:融入凸显光影美学与空间精神的渲染元素
图书馆建筑不但要在形态与环境上诠释以人为本、情景交融的建筑美学真谛,也需要在内饰装修上体现建筑功能与审美特征——与空间更为亲昵且可提振用户对图书馆依赖与归属感的装饰设计能够渲染图书馆文化底蕴、凸显空间精神。Oodi中央图书馆高度重视应用各类装饰元素来激活建筑的文化张力、空间表现力与艺术渲染力,赋予图书馆建筑以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生命。
3.1 采用明朗而不萦心的光影装饰
Oodi中央图书馆的建筑空间照明充分兼顾了实用性、艺术性、功能性与科学性等,对照明形式与光源线条进行精心设计,通过明朗而不萦心的光影色彩装饰为用户营造了自由自在、舒适惬意的氛围。(1)灵活运用照明形式美法则。Oodi中央图书馆通过自然光照明与人工照明相结合的方式营造了优美的室内光线环境。如一楼大厅天花板大面积采用太阳能云彩灯,伴随着贯穿三层的螺旋型直梯台阶而下的自然光,使用户可以享受大自然所予以的光影变化;图书馆二层、三层的生活试验区和静读区使用防炫目、照明效果好、且无频闪的漫射灯板,大大减少了光线阴影与暗区面积,形成了明亮而静谧的光影空间[13]。(2)对光源进行设计美化,映射出空间艺术魅力与美感。即改变灯具的质感,赋予灯具更多的美学内涵与艺术灵魂。Oodi中央图书馆不仅采用简约灵巧的木质、玻璃吊灯以及具有秩序美感的直线灯,打造了兼具时尚设计元素与和谐色调的光源组合,而且还综合运用了轮廓照明、泛光照明、植被照明等可陪衬空间文化气质的照明方式,大大优化了用户的心理感知度与舒适度[14]。(3)充分调动光影和色彩的融合碰撞。光影和色彩的有机处理搭配,在Oodi中央图书馆中随处可见,在儿童静读区采用静谧的深色、温馨的暖色、明亮的灯光交织,渲染了善意、温柔的氛围。
3.2 运用体现空间精神的技术装饰美学
建筑技术美学学派认为,将具有严谨精细美感的技术装饰美学应用于建筑设计中,不仅可传达当代科技文明智慧,促进空间智能化转向,而且还能够增进人与建筑的心灵沟通,为用户带来融合人情味与文脉性的技术美学体验[15]。Oodi中央图书馆十分注重运用蕴含人文精神的技术美学装饰,以展现建筑空间的理性美与科技美。(1)融入技术美学的建筑饰材。技术美学是“技术+美学”的产物,在现代建筑中十分常见,Oodi中央图书馆也不例外,如设计团队充分考虑了赫尔辛基的气候条件,采用33毫米厚的优质芬兰云杉木作为外墙饰面的预制材料,并借助3D设计工具生成具有超低误差精度的、形态复杂的建筑外立面——这种材料的质感与色泽将随着时间推移而愈发富有深度,彰显了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建筑的人文属性。(2)兼具科技美与艺术美的技术设备。Oodi中央图书馆作为当代最先锋的公共图书馆之一,其还致力于提供兼具艺术美感与高科技含量的设备,为用户带来了沉浸式艺术体验。如在图书馆二层专设了旨在启迪用户创意灵感的“立方体房间”,一个由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打造而成的智能墙壁空间,其通过视、听、触、嗅全感官体验集成,可以帮助用户成为虚拟主角,并在模拟环境中体验到强烈的在场感、科技感、艺术感[16]。(3)极具科技感与艺术感的空间标识、标引。Oodi中央图书馆基于情感化、一体化设计原则,为用户提供了兼具视觉美感、空间物理导引、体现场所精神的标识与标引。如图书馆对导视系统进行了艺术化再造,使用了多样化的空间标引。以第二层为例,图书馆采用了具有3D效果的数字导视墙贴、充满跳跃感的楼层功能介绍文字,确保了标识形状与空间精神(创新、创意)相对应,为用户带来了在场性的美学调和体验。
4 结语
建筑艺术是一种融合多种形式的造型艺术,其应具有形式与人文双重审美意蕴。芬兰赫尔辛基Oodi中央图书馆通过创设内外部空间深度融合的生态景观、打造具有亲切友好感知的空间人本属性、融入凸显光影美学与空间精神的装饰元素,塑造出了别具一格的图书馆感知空间,对未来图书馆提升空间形式美与人文美,拉近与用户审美心理之间的距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