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情境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
2021-06-03侯永春
侯永春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突出思想内涵,强化思想引领。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元素和乡土资源、重大节日、特殊的情境相结合,更能彰显教育活动的地方特色,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从而促进教育形式的创新,做到润物无声。本文从内容、形式和载体等方面谋划新时代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 乡土红色资源 教育形式 教育情境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要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这对于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于学生心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效果,需通过潜移默化、持续的教育活动方能逐步实现。然而,目前很多学校特别是乡村小学并没有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效地落实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虽然爱国主义教育已进课堂、进教材,但在实施过程中,仍没有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具体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内容过于“高”“大”“上”,活动形式单一、生硬,不能很好地触动学生的兴奋点;爱国主义教育虽已全面开展,但教育活动重点不突出,“节日性”活动多,常态化、持续性活动少,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还不够深入、持久,出现了教育目标和实际教育效果不一致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学校对思想政治课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将思想政治课列为“小科”、“副科”,没有抓牢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五育”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出现爱国主义教育被“架空”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真实成效。
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让爱国精神更形象、更具体地刻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笔者认为,可以从内容、形式、载体和思路等方面谋划,让青少年在体验式、情境化的活动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一、深挖乡土红色资源,讲好家乡故事
乡土文化资源是弥足珍贵的教育资源,把它引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教育素材的鲜活性,起到充实、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作用。
笔者所在学校位于抗日战争后期新四军军部驻地,新四军的“铁军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学校组织师生搜集、梳理新四军的战斗故事、英雄事迹,并将收集到的素材加以丰富、优化,开发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校本课程。如,把新四军文艺小战士刘鹏创作《白菜谣》的故事,编排成情景剧,将新四军战士坚持不懈追求革命真理的精神通过“唱”“演”展示出来。在编排节目前,教师指导学生走访身边的老战士,查阅资料,让学生饱含深情地讲好一个个红色故事,每一个感人的故事瞬间、每一段生动的情景再现,都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学校聘请纪念馆的讲解员担任校外辅导员,培养自己的“小讲解员”,并带领他们走进纪念馆开展实训活动,为游客开展讲解服务,让他们成为“铁军精神”的代言人、传播者。学生在“说”“唱”“演”的过程中,感受当年新四军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革命精神,也加深了对家乡的情感。
二、用好重要时间节点,强化教育效果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和传统节日,蕴含着古老的中国文化,反映着丰富的华夏文明,这些节日也正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时机。把德育工作与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结合起来,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了解社会、亲近社会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节日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可以避免空洞说教。如在“学雷锋纪念日”开展“学雷锋,争做时代好少年”文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雷锋精神运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积极践行雷锋精神;在国庆节来临之际,开展“向国旗敬礼”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懂得“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道理;在“七一”建党节开展“童心向党”歌咏比赛,组织学生传唱歌颂党和祖国的优秀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心向党、跟党走”的信念。
当然,利用节日开展教育活动,必须提前策划,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要面向全体,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参与者、策划者、组织者;要增强活动的趣味性、有效性,让学生乐于参加,在活动中有所悟,有所获。要做好活动的总结和延伸,保持活动延续、持久地开展下去。
三、创新主题教育形式,落細落小落实
爱国主义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成长阶段,采取符合学生兴趣特点和接受习惯的形式,力求生动、形象,以增强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使学生易于接受,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层次、有计划、有序列地安排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循环反复,强化学生对爱国的认识和感悟,为青少年打好人生底色奠定基础。如在小学低年级,教师可以精选一些生动形象的革命故事讲给学生听,试着让学生复述故事,教唱一些朗朗上口的爱国主义歌曲和歌谣,把德育寓于“说”“唱”之中;在中年级可以把革命故事编排成情景剧搬上舞台,让德育融入“表演”之中;在高年级可以组织学生进入当地的纪念馆、实践基地担任“小讲解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的主体体验和情感共鸣。总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具体、生动、有趣的活动,可以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四、抓住特殊的教育“情境”,增进家国情怀
教育,不只是教给孩子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引领孩子的精神成长,精神成长需要用精神加以引领。在生活中,常会出现一些突发的社会热点事件,这些热点事件是引领青少年精神成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
2020年春节前后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社会处于非常时期。这种特殊的“情境”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契机,疫情来临之后,钟南山、李兰娟院士不顾自身安危,亲自带领团队前往抗疫一线,大批科学家、医护人员、普通市民表现出了强烈的家国情怀,涌现了许多激励人心的感人事迹,教师指导学生去了解,去体悟,让这段经历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战‘疫线上征文”活动,用文字诉说真情感,传递抗“疫”正能量;可以开展“‘画说战疫”绘画比赛,让学生用画笔将抗击疫情中感人的瞬间、暖心的一幕演绎为一幅画、一份手抄报,点赞冲在疫情前线最可爱的白衣战士;可以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抗“疫”英雄事迹,举办故事会,讲述抗“疫”英雄故事。通过互动活动,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疫情,教育他们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少年,激发他们的远大志向与家国情怀,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学校应深入推进德育教育课程改革,深挖生活中的红色资源,创新教育手段和形式,将红色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式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奏响教育最强音。
(作者单位:江苏省盱眙县黄花塘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