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知有味”:小学语文课堂言语赋能的双重向度

2021-06-03韦春

阅读(教学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学

韦春

【摘要】“有知有味”的言语赋能是实现有意义、有品位的教育目标的关键。涵养教师理论底气、聚焦学生思维断点、紧扣社会发展导向,是言语赋能实现“有知”的根本遵循。回归学生视野,说有“实”的话;挖掘语言智慧,说有“趣”的话;加强师生交流,说有“情”的话,这是言语赋能实现“有味”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小学教育 语文教学 言语赋能 有知有味

现代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少控制多引导,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教育教学的高效性。但在目前的现实环境中,依然存在教育教学话语吸引力不足、说服性不强、共鸣性不高等问题。因此,有意识地进行有效的言语表达是教师提高话语掌控力、实现对学生言语赋能教育教学目标的关键。

一、小学语文课堂言语赋能的学理意蕴及架构剖析

学校是小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除了要基于学生全面、长远发展的需求传递知识、组织活动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应激情绪、接受能力及话语偏好,在话语表达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正能量传递。

1.言语赋能的学理意蕴

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叫言语,语言是社会现象,言语是心理现象。人们对语言的运用通常有两种:一是说和写的过程,即一种行为,叫“言语活动”;二是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东西,即“言语作品”。语言是带有能量的,这种能量可以影响自己,更能影响他人。因此,言语无论是作为一种过程还是结果,都存在着能量的交流和传递。日常教学中,通过言语进行赋能对小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反之,不恰当的言语表达可能会“雪上加霜”。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时,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多使用生活化、故事化和情感化的正向激励语言。

2.言语赋能的架构剖析

在小学教育教学的言语赋能中,“有知”“有味”是前提,是言语能量得以传递的基本架构元素。

“有知有味”使教师能够赋予自身话语能量,以增强言语的说服力、可信度和实践引导力。在教师的言语赋能中,“有知”即言之有物,内容至上、意义至上,强调“真”“实”的知识话语,正确引导学生进入真理世界,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味”即言之有趣,轻松活泼。小学生不同于成年人,再高尚的语言,若听之无味,也会将它们视作“正确的废话”。因此,教师需要避免陷入“一深刻就无趣,一生动就无聊”的泥淖,实现教育教学言语从“意义形态”向“现实形态”的转变,让学生的情绪认知发生真实的改变。

二、语文课堂中言语赋能如何“有知”

1.涵养理论底气,彰显真理传递魅力

学校课程体系是引人以道、启人以智、育人以德的。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以富有真理的话语征服学生,给学生以积极的启迪、正面的引导,就必须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基于学生的认知模式、学力水平,引导、帮助学生架构知识“图式”,巩固知识基础。

在真理传递的过程中,教师要传达“真的知识”。“真讲知识”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态度及责任感,而“讲真的知识”则依赖于教师的个人素养和理论功底。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侧重于“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将几件事连起来归纳。授课时,教师就可以联系第四单元的学法,从“归纳一件事”开始,说清每件事的主要内容,再厘清每件事之间的联系,最后用“恰当的关联词”串联起来。这就体现了教师的理论素养、语言艺术和教育教学智慧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同。

2.聚焦学生思维断点,联结学习智慧桥梁

课堂上教师要想抓住学生的心,关键在于学生本身,即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断点,聚焦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考,在其观念模糊、知识混淆、思维断层处,以事实分析与价值引导相统一的话语直入人心,架起智慧学习的桥梁。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六”的内容。在讲完习作要求后,不少学生选择写作《家有虎妈》《家有虎爸》,表达的都是对父母在疫情期间严格要求自己的不满。“禁止看电视、看手机,禁止上网,每天的任务就是学习、写家庭作业、运动……”类似的话不胜枚举。对此,教师不如进行这样的追问:“除了这些,难道父母没有优点了?”“我记得,居家学习期间某某同学的妈妈每天都会在朋友圈发一些诱人的美食,某某同学的爸爸还发明了一种特别棒的乒乓球桌……”要明确言语赋能的着力点,需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一个人的特点。当然,在上述的案例中,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引导,最终选择印象最为深刻的特点进行描述,这样,学生们在习作时就不会陷入负面情绪的宣泄。

3.紧扣社会发展导向,把握时代人文主题

小学阶段,教师就应注重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意识,帮助他们立足时代,把握时代。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不少教师、家长認为小学生只要学好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了,然而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知识视野已不能满足现代思想变革的要求。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应跳出狭隘的“语文知识”,拥抱广阔的“语文素养”。统编版教材按照“整体归划,有机渗透”的基本思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涵养传统文化,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实践,提升、巩固语文学习能力,形成“读书明理”的学习方式。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时,恰当的言语引导显得必要且重要。如在教学“家国情怀”单元时,教师可以就“你的理想”“现在的时代精神”等方面予以拓展,使学生明白精神引领的强大魅力。

三、语文课堂中言语赋能如何“有味”

如果教师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教师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热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有意义”讲得“有意思”,可尝试从如下三个方面努力:

1.回归学生视野,说赋能的话

孩子是敏感的,教师的“真心”夸奖和“敷衍了事”他们能够感知到。教师想让自己的言语表达立得稳、入人心,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了解学生的行为特点、真实想法,建构联结师生交往的话语桥梁,才能使自己的言语表达水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业、作文、检测题等的批改是很好的言语赋能场域。一个大大的简笔画“赞”,一句温暖的“如果……就更好了”,一首赞美的小诗,可以成为生发学生尚美向上的“催化剂”。

换言之,回归学生视野,是教师“配合”学生,而不是学生“配合”教师。“俯下身子”是回归学生视野最好的表达。在色彩鲜艳的图画中,在语调诙谐的言语中,学习反馈除去了它灰暗的外衣,蜕变成畅达明快的书面言语,把积极的能量传递到孩子们心中。

2.挖掘语言智慧,说有趣的话

在教师话语表达中,只有“实”是不够的,还要有“趣”。这里的“趣”不仅指平时所言的“趣味”,更兼具语之旨趣、话之理趣、言之情趣。旨趣意在明确话语表达的中心思想,让人心领神会;理趣蕴含其中,揭示客观规律;情趣则注重情感的表达,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回味悠长。教师的言语表达,要注意将学生置于“场”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话语参与感。

对小学生来说,做完笔记后将笔再放回去,回答问题时简单、干脆又生动,是一项极其考验耐力和执行力的事情。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以“语文战场”作比喻,文具等同于“武器”,语言等同于“作战要求”,语文任务完成情况等同于“作战成效”,让同学们兴味盎然。有的小“班长”还会“监督”一下其他“战士”。如果有违规使用“武器”的,就给他立一道“军法”: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跟自己的“武器”道歉,并写下“军令状”,妥善保管。月底给所有“小战士”们颁发荣誉勋章,祝贺他们“凯旋而归”。

3.促进家校交流,说激励的话

没有情感的铺垫,远离儿童生活的道德教育只能导致大而空。情感,是打开师生沟通、交往之门的钥匙。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面对的是个性迥异的学生的教育,优秀的教师无不善于以朋友的身份走进学生的世界,通过一种温暖尊重、平等共生的“话语场域”,让表达因充满情意而深深地走入学生的内心。据研究,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只能发挥到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到80%~90%。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可能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课堂活动的参与度不高,常出现发呆走神的情况。对此,除了必要的奖励激励措施以外,教师还应经常与学生、家长进行书面或口语的沟通交流。

师:今天的语文课上、午读时,孩子认真听讲,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都能进行认真的思考,午读时选的书也很有水平,相信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家长1:好大的惊喜!谢谢老师,继续努力!

家长2:谢谢老师的鼓励,我们一定會再接再厉的!

教师对学生的在校反馈,是家长判别孩子在校表现的重要依据之一,上述两位学生平时的表现均有进步空间,很少获得教师的肯定。这条信息不仅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进步之处,也使孩子的自信心大大增强。

作为小学语文课堂中言语赋能的双重向度,“有知”是目的,“有味”是手段。教师只有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言语表达能力、增强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理解把握,说“真话”“趣话”,才能将语文赋予的正能量注入学生的心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苍梧小学)

猜你喜欢

小学教育语文教学
简析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