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孩子,宜换一种眼光

2021-06-03梁进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期待刻板

梁进

摘 要:对待孩子需要时常换一种眼光看待他们,“风物长宜放眼量”,看到他们的发展潜力,给他们正面期待,才会有可能得到正面回应。教书育人在于破除“刻板效应”中的成见,每一位孩子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爱因斯坦,“皮格马利翁效应”正好是破除成见,打败“刻板效应”的最佳武器。

关键词:刻板 期待 新眼光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2.051

一、心理学上的刻板效应和皮格马利翁效应

“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例子:青年人往往认为老年人墨守成规,而老年人又往往认为青年人举止轻浮;在大家的印象中,教授总是白发苍苍、文质彬彬,工人则是身强力壮、举止豪爽等。”这些现象产生的背后原因就是我们心理学上常说的“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他人的依据的心理现象。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将同一个人的照片拿给两组人看,照片上的人长什么样子?他长着眼睛深陷、下巴外翘的模样。包达列夫先对第一组说:“此人是个罪犯”;又对第二组说:“此人是个著名学者”。然后,两组人被试着谈一谈这个人的长相。结果,第一组说:“此人眼睛深陷,表明他凶狠和狡诈,反映了顽固不化的性格。”而第二组说:“眼睛深陷,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翘正好反映他具有追求真理永不屈服的精神。”

对于同一个人,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这主要是人们心中的“刻板印象”在作怪。

再来说一说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远古时候,塞浦路斯的一位国王酷爱雕塑,他雕塑了一位美女,对她爱慕有加,天天深情凝望,有一天,这美女雕像竟然变成了活生生的美人。无独有偶,罗森塔尔也做了一個实验,他和研究人员随便点了一所学校的数十名学生,宣称他们资质不凡,是“公认”的“好苗子”,最后这些“好苗子”都大多功成名就。

这些都表现出任何人都不宜给孩子们戴上有色眼镜。他们的前途不可预知,不能轻易地给孩子贴标签。如果我们时常用“新眼光”来看孩子,看到他们的一点一滴进步,孩子们的成长会更快。

这就好比人和人之间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情绪一样。你对孩子的期待,以“新眼光”破除“旧成见”,孩子或许感受得到教师眼中的一束光,脸上的一丝神采,他们能从你的细节表情里受到感染。我们多给孩子积极向上的期待,有利于孩子内心更加阳光积极。

二、刻板效应:他(她)为什么总是这样

小明在学校里是一名调皮捣蛋的学生。教师们对他总是抱怨,“他为什么总是这样”。久而久之,教师们对他留下了刻板印象:这孩子无药可救!新学期,小明的进步明显已经很大了,但是教师们却常常忽略,时常因为他的某一些过错就开始用相同的口气教育他:“你怎么还是这样?说你调皮无数次,怎么就是屡教不改了!”

教师们对他的刻板印象渐渐地伤害到了小明。他的自信心开始受挫,越来越不想进步了,总认为“自己做好了教师也看不到”,就开始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这样小明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越来越糟糕,他的心结让他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僵。

没错,刻板效应会让我们用脑海中固有的成见来遮掩一个人的新变化,对他取得的点滴进步,都会有意或无意地选择性失明。

“他(她)为什么总是这样?”在教育中,当我们一遍遍重复这句话的时候,其实孩子未必错了,我们可能才是真正的错误源。因为我们的视角一直停留在过去,用旧有的印象去评价他人,这就是无形之中戴上了有色眼镜,看待他人的时候往往失真。

三、打破“刻板效应”,宜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刻板效应”会给人们无形之中留下“刻板印象”,比如,人们普遍认为江南女孩娟秀,北方女孩豪爽,男人宜主外,女人宜主内,好人长得慈眉善目,坏人长得贼眉鼠眼等,这些都使得人们评价一个人时候会或多或少带上自己的主观色彩,打上自己原有的认知烙印。然而,“刻板”往往与事实不符。有意识地重视与“刻板”不一致的信息,才能获得准确的认知。

这样,我们就需要特别注意在教育工作中打破“刻板效应”。针对过去的、旧有的眼光看孩子,最好的方法是采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换一种眼光来看人和事物。

我们的评价,应该是动态的评价。对待孩子,我们的看法不能一成不变,不能是固有的、静止的,而应该是发展的、动态的。每一位孩子都特别渴望获得教师和父母的关注和肯定。如果孩子的点滴进步能够被教师和父母捕捉到,不是以“刻板印象”来对待他们,他们的成长会更快。

“每个人都有一种向上、乐善的天性,并且蕴藏着巨大的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但由于环境、条件等多种原因,这些上进心、积极性、创造性、情感和智慧潜能往往长期处于沉睡状态,教育的任务就是唤醒沉睡的主体意识。”这正如皮格马利翁效应中塞浦路斯国王对美女雕塑的深情凝眸,倾情投入,唤醒了沉睡中的她。孩子们更加需要教师和父母对他们的期待和唤醒,教师和家长眼中的一束光,脸上的一个微笑都会让他们在心底里升起改变自我和积极进取之心。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正面期待能够带来正面回应,满满的正能量就在于我们对孩子的一句肯定的话语,一次真诚的注视,一个会心的微笑。积极地看待每一位孩子,即便他们现在还有一大堆“毛病”,但是他们的成长的潜力是巨大的,我们得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不过,我们对孩子的表扬不要只停留在“好”“很好”“棒”“非常棒”的口头禅上,而是要表扬得具体和真诚。

当然,“皮格马利翁效应”中的鼓励、唤醒和期待用的多,但这并不代表教育学生时候就不可以用到批评。只是批评的时候多指出现象,指向错误本身,而不针对孩子的人格。比如,可以说:“孩子,你忘记写作业这件事做得不对,我相信你会做得更好,你会改正的,对吧?”这样的批评就是用发展的眼光进行评价,既中肯地指出了孩子的错误,同时也给了孩子好的期待。

四、教育是满怀期待去唤醒

教育就是不断地校正成长方向的过程,更是包容孩子们“犯错”的过程。这也就是说在知识上敢于尝试,由于受其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的局限性,难免会犯些小错误。这个时候,教育的魅力就会显现出来,特别是体现在教育的艺术性上。

比如,之前有一位6岁的小朋友在摇晃小区里面的一棵树,这时候走来一位大伯。他见此情景就想劝阻小朋友,于是他就对这位小朋友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并对他进行了一番大道理的说教。可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小朋友非但不听他的,反而摇得更起劲呢!这时候又走来一位老大爷,他见状并没有责备他,而是走过前去,摸了摸小树的树干,说道:“小树,小树,你一定很疼吧?”“我替这位小朋友向你道歉,因為我相信他知道你很疼之后一定不会再摇了!”老爷爷摸了摸孩子的头又说道:“小朋友最喜欢和树宝宝交朋友,因为他是一位有爱心的人!”小朋友听了后,居然立即停止了摇晃树木的动作,脸上红红的,顿时低下头向老爷爷认了个错,并表示他要和树宝宝交朋友,做一个有爱心的好孩子。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一味地批评别人其实达不到理想效果!真正的教育是利用皮革马利翁效应给孩子们以鼓励、赞美、赏识、唤醒,而不是一味批评、说教。我们只有给孩子正面力量,孩子们才会回应我们以正面力量。皮革马利翁效应就正好利用了此种力量,此种唤醒,让小朋友们满怀期待做最真实的自己。

任何人都需要给他唤醒的机会,他才会有上进心,才会有动力往上坡路走。否则,每个人都有可能让自己陷入无所谓的怪圈,此时此刻的人是麻木的,对于任何美好都是犹豫的、迟疑的,从而也是自卑的、自我否定的。我们一定要让孩子跳出这个怪圈,这就需要唤醒,需要教师利用皮革马利翁效应引导孩子走出困境。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摆脱“刻板效应”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不要被成见和偏见蒙蔽了慧眼,看不到孩子是发展中的人,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都是可喜的。

同时,我们要学会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换一种眼光看孩子,不要被固执的成见和傲慢的偏见左右。我们在教育中长期给孩子美的期待,就能鼓励和唤醒孩子向上、求真、乐善的心,最重要的是这样能激发孩子沉睡已久的向好、向上、向善的内驱力。

参考文献:

[1] 杨丙涛《班级管理之刻板效应》,《班主任》2011年第9期。

[2] 周静英《教育就是一种唤醒》,《新课程改革》2015年。

猜你喜欢

期待刻板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民众服务区“蝶变”新生:颠覆传统服务区刻板印象
中性自由
刻板印象提升与刻板印象促进*
让关爱成为缺爱孩子的期待
论奇观电影中的期待快感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道德推断中的面孔刻板效应:性别的调节作用
学困生元刻板印象结构探索与问卷编制